趙尤莉 祝靜
【摘 要】高職學校是以培養具有綜合素質專業人才為目的的教育機構,綜合素質包含審美、人文等多重內容,而歷史正是包含審美和人文思想的科目。我國中學歷史教學具有嚴重的應試傾向,學生只關注歷史知識點,很少關注歷史中的審美。在高職教學中要克服這種弊端,讓學生在了解歷史知識的同時,學習人文思想和審美教育。
【關鍵詞】高職;歷史教學;審美
一、歷史教學的目標
學習歷史,主要目的是了解自己國家、民族的發展史,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
我國古代的教育也非常重視歷史教學,從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對教育的要求是掌握儒家經典。這種方式一致傳承到清朝。盡管在唐宋時期,由于科舉的需要,儒家經典從“十三經”過渡到“四書五經”,但其中的歷史教學卻一直保留著,《左傳》、《春秋》都是必學科目,后來還有《史記》、《漢書》也成為必學科目。
古人重視歷史,和科舉的要求一致??婆e的終極目標是為朝廷招攬人才,這類人才必須要有良好的道德和管理才能。學習歷史典籍就是通過對古代杰出人才的學習,來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質;通過了解朝代更替的根源,來尋求治國良方。
歷史教學中,不僅有朝代更替這樣的大格局,還有很多推動歷史發展的事件和人物,通過這些事件和人物,還包含著審美觀,像歷史人物的高尚道德,可以影響學生的品質;很多歷史名人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是學生磨礪意志的典范。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社會不斷進步,而社會進步的標志,就是歷史人物鉆研后的科技發明,這些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歷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和品質,通過歷史的變革,在了解朝代更替的同時,還可以體會到文化之美,藝術之美。
由此可見,在歷史教學中,不僅“可以知興衰”,還具有培養意志、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創新能力等審美教育。
二、高職歷史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高職學校的培養對象是具有綜合素質的專業人才,綜合素質包括專業技能和人文素養。歷史教學屬于提高人文素養類型。
高職教學中的歷史人文素養,除了幫助學生了解我國的歷史發展之外,還具有審美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創新精神
社會的發展,是無數平常人用自己的智慧推動的。學習歷史,可以了解我國古代先民如何從山頂洞走出來,如何鉆木取火、結繩記事,然后發明創造了象形文字,在此基礎上又逐漸形成了漢字文化;從石器時代過渡到青銅器,然后又進入到農耕社會,每一次進步都伴隨著創新和發明。在衣食住行方面,從樹葉獸皮到紡織,再到絲綢;從狩獵到農耕文明,從洞穴到今年的各地不同建筑,歷史在發展,文明也在不斷進步,這些都包含著無數人的創新研究,至今為止,這些創新仍然沒有停止。
對人類文明做出重大貢獻的,不僅有很多默默無聞的人,也有個人,像蔡倫改進造紙術、畢昇發明活字印刷,瓦特發明蒸汽機,愛迪生發明電燈,他們個人的不斷努力,不僅方便了全世界,也推動了文明進程。很多歷史人物,由于對自己的生活狀態不滿意,就苦苦尋求改善的方式,經過不斷努力,終于獲得成功。
學習歷史,要讓學生從歷史進程中了解個人對歷史的作用,就是要勇于創新,用自己的智慧為他人造福,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勇于創新的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征,他們專注于自己的目標,不會為生活瑣事左右,一心沉浸在自己的探索中,也不怕失敗。具有屢敗屢戰的勇氣和品格。
目前,我國很多大學生,由于從小生活優裕,沒有經歷過挫折,沒有受過苦,因而也沒有什么遠大志向,從小接受的就是好好讀書,將來生活更富裕。缺少為他人作貢獻的志向,學習歷史,可以讓他們懂得,只有想著為大多數人服務,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意義。也只有為人類做出貢獻的人,才能彪炳史冊。
有了自己的目標還不夠,還需要孜孜不倦地去努力,去鉆研,才能將理想化成現實,半途而廢、知難而退都達不到人生目標。
(二)磨礪個人意志
堅強意志,百折不撓的毅力,是每個人成長中要具備的基本能力,這種力量的培養需要榜樣。歷史教學中就有無數這樣的事例,中國漢朝的張騫出使西域,本來是要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的,但在出使途中卻兩次被匈奴俘獲,羈押了十四年之久。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初衷,逃脫后還是趕到了大月氏,雖然沒有完成漢武帝的使命,卻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交流,開辟了絲綢之路。張騫就是依靠意志來實現夢想的。
和張騫同時代的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說了一句公道話,結果冒犯漢武帝,受到宮刑。宮刑對于一個男人來說是奇恥大辱。但司馬遷卻承受了這種恥辱,因為他的目標很明確,活著的目的是續寫《史記》。在后來的歲月中,司馬遷始終沒放棄自己的目標,才有《史記》流傳至今。
唐朝的玄奘法師,為了去天竺取經,冒著偷越國境的危險,一個人鍥而不舍,前后花了十七年時間來學習各種佛經,回國后將佛經翻譯成漢語,向普通人傳播和普及。張騫和玄奘的經歷,不是為了自己的愛情,不是為了榮華富貴,而是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不畏艱險,不怕困難,抱著堅定的信念而努力,最后終于成功。
在國外也有這樣的人物,像哥倫布尋找新大陸,也是基于自己的理想用意志去戰勝困難。
反觀我國當前的青年一代,大多沒有自己的奮斗目標,所謂的理想不過是過上富裕的生活,很少有人有利于他人的遠大理想。有些人在生活中還缺乏毅力,無論什么事,受兩三次挫折就灰心喪氣,針對這種現象,要好好學習古人。
(三)陶冶道德情操
道德情操主要是指,人應該有自己的道德標準,有自己的信念。這種信念既有自己的理想,像張騫、玄奘和哥倫布那樣,還要有自己的民族觀念。我國歷史上有很多仁人志士,都有自己的民族觀,像漢朝蘇武,出使匈奴十幾年,只要他放棄自己的觀點就能過上優渥的生活,但他寧愿在北海牧羊,也要堅持自己的主張;南宋滅亡的時候,文天祥慷慨赴死,也不愿做元朝俘虜;陸秀夫背著年幼的帝昺跳海殉國,有十萬軍兵寧愿和他們一道殉葬,也不茍且偷生。正因為有這樣的民族氣節和情操,才使得我國漢文化沒有因為朝代更替而毀滅。
作為新一代文明傳承人,當代大學生應該要培養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在掌握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傳承傳統文化。
三、高職歷史教學中的審美教學
歷史教學需要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在進行審美教育時,教師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在熟悉歷史的基礎上,用歷史故事來吸引學生,再借助新媒體教學工具,利用影視資料來樹立直觀印象。還可以讓學生通過百家講壇的歷史講座,來了解不同階段的歷史人物事跡。通過課外閱讀,小組討論等多種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歷史還可以通過閱讀的方式,指導學生讀人物傳記,不同朝代的歷史典籍,以及由典籍改寫的小說,來全方面地了解中外歷史。也可以通過優秀的影視劇,來了解歷史人物的貢獻。
歷史審美教學對高職歷史教師有很高的要求,不僅要掌握豐富的歷史知識,還要有高超的語言表達能力,像紀連海那樣,將歷史故事用拉家常的方式娓娓道來,使學生對歷史充滿興趣。因此歷史教師不僅要儲備豐富的知識,還要學習語言表達技巧。
【參考文獻】
[1]祁玉紅.高職歷史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時代農機,2018,45(01):232+234.
[2]婁淑娟.淺談高職院校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J].教育觀察,2017,6(20):91-92.
[3]林玉賢.試論高職歷史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科技展望,2016,26(20):21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