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衛兵 馬洪儒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行業的需求應用型本科院校與企業合作共同培養人才已經成為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必然產物,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發展雙贏目標的有效措施。校企合作不僅有利于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也有利于企業、行業獲得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人才、更使學生得到了理實一體化的鍛煉。由此可知高等院校與企業合作達到三贏的結果。本文針對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教融合現狀,以安陽工學院為例針對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教融合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與思考,對新建高校的應用型人才產教融合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產教融合? 應用型本科? 協同育人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高等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重點立項項目(編號:2017SJGLX118);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一般課題(編號:2018-JKGHYB-0303);2018年度河南省社科聯、河南省經團聯調研課題(編號:SKL-2018-2686)。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241-02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積極向“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為此主動建立完善產教融合的辦學模式,并針對各自優勢與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對接,并逐步成為當下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新常態。
一、產教融合現狀綜述
1.國外產教融合現狀
對于產教融合的實踐經驗,各個國家結合自身的社會發展、生產需要、政治、經濟狀況逐步形成了不同的產教融合的模式??傮w來說可以梳理出三種模式:第一,學校主導模式。主要代表包括在法國職業教育改革中誕生的“學徒培訓中心”、澳大利亞探索創新出的“新學徒制”,這一類模式由于是以學校為中心因此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第二,校企并重模式。主要代表包括美國的“契約合作”、英國的“工學交替”,這一類模式的特點是工作與教學結合,兩者并重,學校在傳授專業理論的同時也積極地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以及實踐操作能力,也符合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第三,企業主導模式。主要代表包括德國的“雙元制”,這一類模式的特點是堅持企業培訓為主,學校教學為輔。
2.國內產教融合現狀
近年來,我國在區域產教融合方面做了許多的實踐探索,就產教融合發展模式的層次上來說,當前許多應用型院校還停留在較為淺層次的基礎上。
二、目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問題
1.企業被動合作,動力不足
目前在我國校企合作是依然是以高校為主體,沒有形成校企聯合的雙主體互動的基礎。因此從機制的本質上造成高校很難真正與企業形成合力,尤其在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初期,其自身人才培養的特色和優勢還沒有形成、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較弱,溝通聯系地方、企業的渠道不暢,更加使校企合作的天平發生傾斜從而造成目前校企合作主要局限于共建學生實習基地,頂崗實習、訂單式培養等,總體看來,合作模式單一,合作內容不夠深入。
2.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滯后
師資是高校的第一核心資源,教師具有豐富的工程實踐能力與經驗,是應用型人才培養得以實施的必要條件。目前,很多新建地方高校,教師隊伍缺乏,生師比很高,教師從校門到校門,完全沒有經歷生產環境的培養,造成教師自身的實踐能力嚴重不足,無法適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工作中的實踐教學的需求,不僅無法和企業聯合進行科技研發和創新等應用型科學研究,其培養的學生難以成為適應現代工程實踐的復合型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有限。
3.校企合作質量評價體系的缺位
雖然目前許多應用型本科院校通過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逐步進行3+1人才培養模式的嘗試,但由于學生實踐基礎薄弱,校企合作課程銜接不合理,企業生產任務繁重等原因造成即使學生在企業進行了長時間的實習,仍然收效甚微。因此如何對學生生產實習的效果進行評價,如何對實習過程進行有效管理等問題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以校企深度融合的基本要求來看,到目前為止新建本科院校與企業的合作的狀態,遠未達到產教融合的地步。
4.新建地方高校定位不準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可以劃分成四個層次。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性大學、教學型院校和以高職為代表的職業院校。研究型大學與職業院校對產業高低端人才的覆蓋,對地方本科院校的轉型發展和人才培養形成了夾擊。同時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自身還想“更進一步”,各方面盲目跟隨研究型大學和老牌本科,希望借此成為有影響力的地方重點大學。這都直接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深化產教融合,培養應用型人才造成了極大的困惑和制約。
三、產教融合在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的探索
目前產教融合存在的問題,迫切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從頂層進行設計,明確自身定位,構建適應自身發展和企業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合肥學院、常熟理工學院、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等已經走到了時代的前列。安陽工學院在不斷學習以上學院的先進經驗,結合地方經濟需要以及自身的實力,近年來在產教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1.適應當地發展新要求,主動調整專業布局,專業對接產業
為適應地方經濟的需要,安陽工學院作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緊密圍繞河南和安陽區域產業發展需要,建設了一批與地方經濟結構匹配度較高的應用型專業集群。為了打造辦學亮點和專業特色,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緊抓國家民航強國戰略和河南省民航優先發展戰略,圍繞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和安陽航空運動之都建設需求,依托地方航空資源優勢,密切校企聯系,強化協同育人,打造航空專業集群。一是結合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設置本科專業、培養人才。例如為順應安陽市“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做大做強冶金建材、電子信息和現代裝備制造業,拉長延伸煤化工業”的戰略布局需求,學校設置了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自動化、電子信息等專業;為實現發展現代農業和支持作為安陽經濟建設的主要產業之一的食品行業,學校相繼開設了生物技術、食品科學與工程和食品質量與安全等專業;為適應地方城鎮化建設的需求,學校設置了土木工程、城市(鄉)規劃、建筑學等專業。同時主動調整內部機構,健全和完善學校面向社會服務、社會參與辦學的雙向機制,形成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協同創新的辦學新格局。
2.校企、校所、校校深度合作穩步推進,促進人才供給與企業需求相適應
近年來,學校不斷加大轉型發展步伐,加大產教融合、校企、校所協同育人力度。企業行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設置、實習實訓、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指導、考試考核等人才培養全過程。目前,學校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安陽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鑫盛機床公司、安陽鋼鐵集團等10余家單位深度合作,建立了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關系。部分校企、校所聯合育人模式已成為品牌,如計算機學院的軟件工程專業與洛陽惠普軟件人才產業基地聯合舉辦“惠普班”、電氣學院的電氣工程與通信工程專業和機械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與鄭州富士康公司聯合舉辦“富士康班”、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的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專業和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分別與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和今麥郎集團公司聯合舉辦“棉花班”與“今麥郎班”、飛行技術專業與昆明航空公司、順豐航空公司等實施2+2校企聯合育人和訂單式培養等。
3.發揮校企協同育人作用,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支持行業、企業全方位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建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行業、企事業單位參與的專業指導委員會的作用,認真研究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培養目標,構建以市場需求、職業需要為核心,以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為主線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即便如此,在如何將教學標準與職業標準對接等方面、校企雙方在合作上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為此,學校將進一步開放辦學,著力為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開拓空間,將企業和職場要素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
4.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設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
完善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近年來,學校采用柔性引進措施,引進多名在行業領域知名的專家學者,指導和培養中青年骨干教師成為創新團隊中的主力軍。 積極探索“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機制,依托大中型企業和科研院所建立“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基地;建立專業教師定期企業實踐輪訓制度,逐步實行新進教師先實踐、后上崗制度,改革教學評價、績效考核、職務(職稱)評聘、薪酬激勵等制度,增強教師提高實踐能力的主動性;鼓勵教師到行業企業參加實踐鍛煉和加入行業協會組織,鼓勵教師獲取專業執業資格和其他系列專業技術任職資格;鼓勵教師積極參與企業項目設計、產品研發、技術改造等各類創新活動;完善從行業企業引進或聘請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機制。
產教融合是地方本科院校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需求向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的重要手段。面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校企雙方應展開緊密合作,從頂層設計開始,把握雙方的定位,將各自的需求融入到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并結合雙方自身實際情況,開展各種有效的特色校企合作,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促進產教融合的良性循環,探索應用型高校的發展新路。
參考文獻:
[1]劉江.試論產教深度融合[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5(05):11-14+18
[2]付衛東.論全面推進產教融合[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03):24-26
[3]喬毅.產業鏈視角下的產教融合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7(8)
[4]彭夢嬌.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教融合的研究——以重慶科技學院為例[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6
[5]許強,檀明.產教融合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8(17)
作者簡介:
趙衛兵(1967-),女,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汽車動力系統及匹配技術,現從事教學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