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平
【摘要】音樂教學的過程都以美育為教學核心。為此,筆者審視自己的音樂課堂教學,發現了以往的教學中關注點主要集中在教學導入或者教學過程。巧妙的課堂結束設計也可以對整個教學內容、教學活動起到鞏固梳理的作用,使課堂教學流暢完整。鑒于此,筆者從實踐崗位實際教學點出發,從感受與體驗、情感表現、主動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多個方面和教學結課的注意點,對音樂課堂教學結束提出了較為可行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音樂課堂;結束環節;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3?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課堂結束環節存在的問題
當今現狀,很多小學音樂課程教師常常只注重導入設計,忽略與其同等重要的結課設計環節,忽視了課堂的結束。很多情況下,在結課時,教師忽略了坐在下面的小學生生活經驗和閱歷有限,還不能完全理解作為成人的老師話語的含義,因此造成不少課堂知識的斷片。筆者認為,課堂結束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尾聲,教學過程直接跳過這一環節,這堂課就“虎頭蛇尾”了,課堂教學過程的不完整也會造成學生的困擾。結課是教學過程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精彩的課堂結尾設計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有利于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設計和任務。
二、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結束環節的教學設計
(一)體驗——角色轉換,引導積極參與
1.結課時師生角色互換,體驗音樂樂趣
結課時,師生互動引導學生總結學習心得,通過對話交流、情感碰撞、信息反饋等方式鍛煉學生的總結能力,結課時師生角色互換,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印象,加深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欣賞《糖果仙子舞曲》時,筆者讓學生有秩序地上來學做小老師,模仿老師敲擊鋼片琴即興演奏,孩子們有的敲高音、有的敲中音、有的敲低音區;有的敲一個音、有的敲幾個音、有的敲一個樂句1 1 | 5 5 | 6 6 |5 — |,然后請他們說說當小老師的感受,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出自己的感受,氣氛熱烈。
結課中的師生角色互換,使學生在親身體驗音樂的樂趣中增強了學習音樂的欲望,提高了課堂效率。
2.歌曲角色代入,體驗音樂感受
歌曲教學中的角色體驗,是指學生親身體驗音樂活動,獲得發自內心的音樂感受。讓學生代入歌曲角色親歷體驗,可以幫助學生體會音樂中的故事,加深對歌曲的理解和身臨其境的精神享受,激發學生對于音樂的學習興趣。這種教學方式尤其適合低年級學生。
筆者教一年級《其多列》一課時,歌詞中“揀竹葉”“砍竹筒”對于我們這里的孩子來說是從未接觸過,難以理解。結課環節,我安排了一分鐘長度、哈尼族人民手持一米多長的竹筒,按節奏敲擊地面的視頻,視頻中強烈的節奏激起了學生對節奏律動的興趣,引得學生爭先恐后地模仿。此時,我就讓學生拿起手中的“竹筒”,伴隨著《其多列》的音樂,親身體驗一下哈尼族人民跳竹筒舞時的心情。
這個小視頻將學生帶入了哈尼民族的文化中,使學生在“玩”中不知不覺地接受了民族音樂文化熏陶,培養了學生和少數民族和睦相處的情感。
(二)表現——體驗情感? ?激發審美渴望
1.簡練精辟的語言,深化課堂主題
課堂教學結尾時,教師要牢牢抓住學生的情感方向,運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結合教學音樂內容,激發師生情感的相通,營造情感氛圍。
教學人音版五年級上冊《雪花帶來冬天的夢》一課時,筆者在課堂結束時說:“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以“雪”為主題的音樂作品,民諺“瑞雪兆豐年”,說的是大雪好像為大地上的萬物蓋上一床銀色松軟的棉被,預示著來年地里的莊稼就會有好收成。今天我們學唱的歌曲中就唱到了幾種小動物在寒冷的冬季照樣和大自然和諧共存的情景。我們每個人都愛大自然,更有責任保護大自然,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讓我們一起努力,為我們的地球之家增添一抹自然風景和美麗的色彩。”伴隨著《滑雪歌》輕快的樂曲聲,學生們充滿溫暖和愛意地走出教室。
這樣的結課設計既調動了學生情感,又引導學生“保護地球關愛動物”。這堂課在師生濃濃的“愛”意中結束,升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
2.優美動聽的樂曲,激發情感共鳴
音樂課堂上,教師在引導學生歌唱或聆聽歌曲、樂曲或與本課內容相關的歌曲樂曲時,以音樂蘊含的豐富情感因素,從精神層面回味本課音樂帶給人們的身心愉悅感。
如,筆者在執教《媽媽格桑拉》一課,結課時是這樣設計的:“媽媽是我們初到人世第一個接觸的親人,也是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小時候我們在媽媽哼唱著的《搖籃曲》中一天天成長,以后長大也請不要忘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不管以后你的學歷多高、地位多厲害也請做到孝順二字,因為孝是最大的美德。”我和學生閉上眼睛,共同欣賞《搖籃曲》。此時,課堂彌漫著濃濃暖暖的母愛氣息,孩子們腦中滿是媽媽的美好回憶,由此產生對音樂情感新的審美渴望。
在課程的最后音樂升華到親情的高度,情到濃時可以借此培養學生家庭觀念以及關愛他人的美德,把音樂的美上升到心靈的美,藝術本來就是感性的、浪漫的,我也想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樂觀積極、情感豐富的性情中人。
(三)創造——主動創造,體驗神韻之美
1.創編實踐,培養創造能力
音樂創造是對音樂教育激發學生創造力、增強審美體驗的有力支持。在課堂教學中,每一環節的設計都要開拓學生的想象空間,鍛煉學生的創編能力,使學生在音樂課堂實踐中鞏固新的知識,發現自身的音樂潛能,發掘自己的表現力。
演唱《小溪流水響叮咚》歌曲時,筆者引導學生進行歌詞創編。同學們請看一組短片——溪水被污染的短片(無聲)。如果你是被施了魔法的溪水,身體包裹著又臟又臭的東西,你還會唱出好聽的歌嗎?那么,我們應該怎么樣做呢?請你根據短片創編歌詞,輕聲哼唱,并且請為無聲的短片配樂。同學們,老師衷心希望,同學們從小就建立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讓這些美麗的景色永遠保留。現在讓我們為小溪流唱起歡樂的歌,讓大自然的美景再次出現在我們面前,請大家跟隨伴奏,在老師的指揮下演唱《小溪流水響叮咚》。
通過創編活動拓寬了學生的想象空間,提高了學生的創造能力,豐富了藝術表現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啟發引導了學生的創造熱情。
2.拓展延伸? 提升音樂素養
音樂教學應圍繞課堂教學內容向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延展,更好地使音樂接近我們的實際生活。結課時,我提出一些拓展性問題,提升音樂課的素質教育,完成跨界任務。
在欣賞課《森林的歌聲》一曲時,筆者在設計本課時加入了人文素養教育,通過音樂的聯覺引導和教育學生展開發散性思維,明白和了解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對于我們來說是多么重要。因此,小學音樂課堂上,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同樣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切良好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必然要從小培養,從娃娃抓起。這樣的課堂結課方式具有更加人文的教育意義。
三、結束語
授課結束時,教師用簡明扼要的語言總結、優美動聽的背景音樂,通過師生之間的情景感受、角色互換的方式,從而促進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領悟、思考及延伸的環節,起到起承轉合的重要作用。如果設計得好,那么整節課程就會因為恰到好處的結課設計而增光添彩,意猶未盡,學生也會因此感受到“課已盡而意無窮”。小學階段音樂課程有六年,是孩子學生生涯最開始、最漫長也是最至關重要的六年。因此,在小學時期培養良好的音樂學習習慣以及濃厚的音樂興趣有利于為學生今后階段的音樂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周晨暉.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理念下的小學課堂教學研究[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
[3]陳文婷.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技能訓練[J].大眾文藝,2013.
[4]張怡.試析結尾在音樂中的作用及運用[J].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