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權
【摘要】素質教育理念下,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數學文化的滲透,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了解數學文化,形成理性數學思維方法,這樣學生才能對所學數學知識有較為透徹的理解和認知,培養學生優秀的創新意識與數學素養,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質量。
【關鍵詞】數學文化;高中;數學教學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數學文化素材
高中數學教材是開展教學的重要載體,教師要善于深入挖掘數學教材中存在的數學文化素材,以此激發學生參與數學課堂的積極性,逐漸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多多閱讀一些較為經典的數學名著,如《數書九章》《四元玉鑒》等。在數學教材中挖掘數學文化時,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發揮、想象空間,讓學生看到數學家所做貢獻,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數學文化”課堂氛圍,學生只有感受到數學家在數學史發展中所做出的努力,才能帶著使命感、自豪感投入數學學習。數學圖形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就屬于數學文化中的藝術陛價值,比如,埃及金字塔在建設中對建筑材料的重量、排列、大小、形狀等都有很精確的要求,其中還涉及畢達哥拉斯定理、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體積等數學知識。其次,教師要在教學中體現數學美,比如,解決數學問題中的簡潔美、數學形式與數學語言中的簡潔美、數學圖形中的對稱美等,這些都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時去感受,讓學生意識到數學文化中的藝術美及學習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從而全身心地投入數學課堂。
二、結合數學史創設趣味數學教學情境
高中數學知識相對于初中數學知識,難度較大、知識點較多,很多學生對參與高中數學課堂存在嚴重的抵觸心理,課堂氛圍較為枯燥。針對以上問題,高中數學教師可以結合數學史創設趣味性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參與數學課堂的自主性。比如,在學習“等比數列”時,教師可以結合“棋盤問題”設定數學教學情境:有一天國王獎賞棋盤發明者,讓他可以提任何要求,棋盤發明者讓國王在第1個格子中放人1個麥粒,第2個格子中放入2個麥粒,第3個格子中放入4個麥粒,這樣以此類推,后面棋盤格子中的數量都是前一個格子中的2倍,直到第64個格子放滿。國王認為這個要求太簡單便欣然答應,沒想到最后把全國的麥粒加進去都無法滿足棋盤發明者的要求。在這個故事中,棋盤發明者就利用了“等比數列”的數學知識,這樣學生就能帶著對棋盤發明者智慧的欽佩之隋進入數學課堂,意識到學好數學知識的重要性。除了列舉一些古代的數學文化故事,教師也可以結合數學文化中的實用價值來為學生展示和真實生活有關的數學教學情境,比如,在實際生活中常常用到的商標的設計、黃金的分割、彩票中獎概率、簡單測繪、支付寶分期付款等學科內容,引導學生利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做到融會貫通。
三、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高中數學思想方法也屬于數學文化中的重要內容,教師要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在學習、解題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提升數學素養.這樣學牛才能理清學習、解題思路,不斷完善自身數學知識體系。數學思想方法包含內容很多,學生要結合數學知識選擇相應的數學思想方法,比如轉化和類比數學思想、函數和方程數學思想、分類討論數學思想、數形結合數學思想等,這些數學思想方法是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數學知識的源泉,能夠啟迪學生的智慧,從而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難度,最大限度地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除了在數學課堂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教師還要結合多種學科內容來開展數學教學,達到互相滲透的教學效果,讓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更加具體化,展現出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
四、利用數學的藝術性特征來創設美學數學情境
數學文化具備較強的藝術性特征,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數學中的美,為學生創設良好的美學數學情境,這樣學生才能夠發現學習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從而不斷探索數學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精神。數學家的數學智慧源泉來自對所有數學美的追求,自然界中和諧的現象都可以用數學知識來展現出來。比如,在斐波那契數列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大自然中的數學知識來開展教學:在一個樹上,如果想要找到和一個葉子處于正對位置的另一個葉子,那么這兩個葉子中間的葉子數量就屬于斐波那契數,如榆樹、梨樹等;其次,植物的種子也能夠體現出斐波那契數現象,比如松果的種子呈現出的是螺旋線狀,并且分為左、右兩種形式。數學文化中的美還包含著四種特征:統一性、對稱性、簡潔性、奇異美,這就是數學知識所蘊含的魅力。把以上數學藝術性特征現象融入數列課堂教學,就能夠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求知欲望,改變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態度,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積極探索未知的數學知識,做到由此及彼、融會貫通,并且逐漸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促進高中數學教學的健康、可持續性發展。
結語
總之,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滲透數學文化,這也是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基礎,學生只有充分了解數學文化,才能夠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實用性與價值所在,從而能夠全身心地投入數學學習,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培養優秀的發散性思維能力、邏輯性思維能力,做到由此及彼、學以致用,師生之間共同構建高效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