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生軍
摘 ?要:隨著我國教學改革的實施,傳統的教學形式發生了改變,高中數學教學開展需要以實踐教學為主要設計要求,創新傳統的教學模式,全面提高數學教學效率。分層教學法是我國教學改革過程中逐漸衍生出來的一種全新教學內容,當下我國的教學發展需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運用分層教學模式來開展針對性教學,設計出不同的教學任務,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該文主要對高中數學教學開展過程中分層教學法的概念及應用特征進行了闡述,并且對分層教學模式的應用制定出了合理的教學方案。
關鍵詞:分層教學模式 ?高中數學 ?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6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5(b)-0117-02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想學好數學就需要全面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高中生在進行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感覺力不從心,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奠定堅實的數學基礎,更新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很多學生的數學基礎較為薄弱,與教師之間的教學思路難以形成同步,長此以往,逐漸喪失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高中數學的主要知識,推廣并應用分層教學模式,結合當下學生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習情況,制定出合理的教學目標,開展針對性教學,全面提高高中生的數學水平。
1 ?高中數學分層教學概念及應用特征
1.1 分層教學的概念
分層教學模式是我國教學改革過程中逐漸衍生出來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高中數學教學開展過程中融入分層教學模式,主要是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在班級內部將學生合理地進行分層,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案,設計不同的教學任務,讓學生能夠理解教師所傳達的教學知識,從而可以通過適當的教學引導,讓不同層次之間的學生產生共振效應。分層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滿足素質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當前我國教學體系中常用的一種教學形式,結合實踐成果來看,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水平。
1.2 分層教學的應用特征
分層教學模式在我國高中教學開展過程中的應用具有鮮明的發展特征,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需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來設置不同的教學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教學思考。同時,還需要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主動參與到數學知識的探討過程中。分層教學法具有系統化特征,主要的教學目的是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教學過程中獲得相應的收獲,教師在完成教學設計之后,還需要制定出不同的訓練方案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2 ?分層教學模式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2.1 教材內容的分層
教師在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應用能力的同時,需要合理地對教材的重難點進行層次性劃分,為了讓全班同學都能夠在教師的教學引導下實現進步,教師要結合主要的教學內容來制定出相應的教學標準,對學生進行層次劃分。假設我們將學生分為上、中、下3層,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過程中就可以以中層和下層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作為教學任務布置的標準,定位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需要幫助學生進行基本數學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并且能夠將學習到的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進行應用。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教師可以給上層和中層學生,制定出具有啟發性的教學任務,但需要明確的是,教學任務的完成,不能占用學生太多的時間,教學開展的主要目的是讓全體學生都能夠奠定一個堅實的學習基礎,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實現復習與練習的任務。當學生已經基本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后,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層次性劃分,進行適當的教學引導,通過小組合作教學方式的應用,教師可以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來開展不同的實踐活動,對上層學生要制定出具有一定開放性的數學問題,對于中層和下層學生則重點進行鞏固練習,教師在進行分層教學開展過程中需要重視學生的整體發展能力,立足于學生的個體化發展要求。
2.2 教學問題分層
在進行高中數學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問題來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讓學生主動進行知識的學習和探討。教學問題的設計作為教學引導的主要手段,教師可以通過合理的問題設計,來幫助中層學生明確自身的不足之處,充分體現出上層學生所具有的學習優勢。對于上層學生可以多設置一些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在學生解答問題,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在課堂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問題的設計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思考,結合重點教材內容來進行分層次提問。在對下層學生設置教學問題時,要盡可能貼近數學基礎,選擇一些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解答,提高下層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同時,教師還需要創設合理的問題教學情景,為學生更好地掌握些全新的數學知識,提高自身的數學學習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進行“不等式關系與不等式”的學習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上層學生設置教學任務,讓學生自主地從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中找出不等式關系,結合自身的理解能力自主地設計問題,建立解題的基本知識構造;在對中層和下層學生設計教學問題時可以讓學生用不等式組來表示生活中的一些不等式問題,幫助學生熟練地掌握數學公式,并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知識應用,并且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幫助中層和下層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之處,努力地進行改正。
2.3 教學評價分層
教師可以在完成教學任務之后在課后為學生布置分層教學作業,教師要做好課后題目的選擇,把握好不同層次學生所面對問題的難易程度,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來設計出相應的教學評價內容,讓學生自主選擇數學評價試卷。不同的試卷內容所代表的問題難易度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試卷內容需要涵蓋3個層次教學的主要目標,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出不同的問題,下層設置基礎題、中層設置提高題、上層設置擴展題,通過分層評分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主動性,了解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況。
例如:在進行“拋物線”教學學習的過程中,針對上層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拋物線的繪制,通過作圖、演示、模板創作等多種方式來得出正確的教學結論;針對中層學生可以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來通過多媒體播放的形式,讓學生直觀地進行繪制方式的觀察和理解,明確拋物線的定義,同時,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問題思考,通過對相似問題的推導來提高學生的問題理解和總結能力;對于下層學生,教師可以采用直觀的教學方式,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進行數學知識和規律的探索,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自信心,同時,教師還需要定期地為學生進行教學輔導,充分發揮出分層教學的應用效果。
3 ?結語
在我國高中數學教學開展過程中,分層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開展針對性教學,教師需要充分重視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制定出合理的教學策略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通過不同教學方式的應用,讓學生在獲得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能夠讓不同層次之間的學生產生共振效應,結合教材中的教學重難點,來設計出具有層次化的課堂教學問題,在教學完成后,制定出教學評價內容,將得到的教學成果作為教學優化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侯麗.層級互動式教學模式及其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9):40.
[2] 馮靜.互動交流教學模式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7):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