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是教的主體,教學的設計、實施和評價等,教師主體作用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同時,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的教只有在學生主動地學才有現實意義。教師主體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地實現。
關鍵詞:教學設計;教學主體;教學方式
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參與教學活動的師生應然是教學的主體。其中,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此種矛盾運動體現為教與學的對立統一。就教學活動過程而言,教師是推動此活動進行的“原動力”,學生在教師施加的“原動力”基礎上驅動了“自主活動”,從而發揮其作為學的主體作用。因此,教師主體貫穿于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教師主體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學生的主體才能得到充分地尊重和實現。下面,以高中思想政治《新時代的勞動者》為例,論述教學設計的教師主體地位。
一、 教師主體在整合教材內容中彰顯
(一) 依據課標確定主題
課標的要求是:“評析勞動者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案例,列舉幾種就業途徑和創業方式,樹立誠實勞動、合法經營的觀念,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在提煉教學主題時,將新時代的勞動者放到當前國內、國際的現實情況中去考察:作為未來的勞動者,應該培養適應國內、國際激烈競爭的新素質,要有積極的新就業觀和為社會創造財富、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公民意識。因此,本課的教學主題確定為“勞動”“就業”。
(二) 依據主題確立主線
依據課標確立教學主題,在深入、全面解構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梳理本課的教學主線:以“為什么”“怎么樣”作為問題引領,清晰地展現了知識的邏輯關系,依循此線索進行教學設計。
(三) 依據主線確立關鍵點
確定了教學主題,厘清了教學主線,就需要選擇關鍵點來支撐和演繹主題,豐滿教學主線,抓住“勞動的價值,就業的意義,正確的擇業觀,依法維權”等關鍵詞,確立了本課教學內容的四個關鍵點,四個關鍵點圍繞新時代勞動者的價值取向、就業態度和擇業觀、職業抱負、政治品質而展開。確立了關鍵點,有利于教學設計時選擇與此相應的教學素材,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提高了教學設計的針對性。
二、 教師主體在選擇教學內容中彰顯
以課標為指向,遵循“課標、主題、主線、關鍵點、素材”的思路,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和三貼近原則選擇教學內容。夸美紐斯說:“任何知識都不應該根據書本去教,而應該實際指證給感官與心智,得到實際指證”。學生對于勞動和就業的意義有感性的認識,而對于政府、企業和勞動者如何促進、保障勞動者就業缺乏相應的認識。
1. 在設計關鍵點“勞動的意義”的教學時,先向學生講述十多年前到該中學的美好印象,然后利用學校的五張老照片展現新舊學校的巨大變化,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哪些人的勞動讓學校發生了巨變?”學生從感性上體驗到學校巨變和勞動者的辛勤勞動。進而認識到勞動者之間只有分工不同,地位平等,只要有利于推進社會發展、創造社會財富、服務他人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
2. 在設計關鍵點“就業的作用和意義”的教學時,選取真實的工人招聘會新聞進行設計。
2015年3月3日上午,為切實解決社區問題,在社區黨組織的大力支持下舉行了“新區企業用工現場招聘會”。本次招聘會由來自世界500強企業德爾福派克電氣系統……提供了近2000個工作崗位,前去應聘的下崗職工、返鄉農民工、大學畢業生達到了3000余人次,達成意向性協議1800多人。
闡述上述材料,思考:(1)請談談下崗職工、返鄉農民工、大學畢業生就業有什么意義?(提示:可從勞動者、社區、鎮政府的角度思考)(2)從本次招聘會中可以發現鎮政府在勞動者就業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通過三類勞動者讓學生從身邊鮮活的事例中真切地感受就業的意義。要讓學生體會就業方面存在的根本問題是地方經濟發展狀況,其次是勞動者要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再次是勞動者的勞動素質、勞動技能與用工單位的需要不適應等。為讓學生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得到提升,又向學生提供了2014年中國就業形勢報告(節選),讓學生認識到就業的嚴峻形勢和存在的問題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現象,從而將教學引向深入。
三、 教師主體在選擇教學方式中彰顯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與學方式,力求實現自主探究求發展,合作學習促生成,課后實踐為導向的價值取向。既強調教師是教的主體,更體現學生是學的主體。著力協調教和學的兩個方面:學生的自主學習、分組學習和課外實踐相結合;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生本之間和自我對話相結合。
在設計學生分組討論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時,筆者采用這樣的方法促進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
1. 讓學生自主看書學習,思考如何更好地促進勞動者就業。2. 分組討論,要求四個學生一個小組,討論前明確四個小組成員的職責分工。首先是確定小組中心發言人,然后每個小組成員在中心發言人的主持下輪流發表自己的看法,中心發言人對每個小組成員的觀點做好記錄。3. 中心發言人代表小組在全班交流,其他三位小組成員可對中心發言人的觀點進行補充。
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協調好師生兩個方面的關系,促進教與學兩個主體之間有效的互動交流。在充盈著知識和情感的互動交流過程中,知識是探究出來的,意義是生成得來的,師生雙方建構起各自的知識和意義,促進了師生的共同發展。
四、 教師主體在選擇教學手段中彰顯
當前,教學技術手段十分豐富,教師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每一種教學技術手段有其優勢,也存在不足。信息加工學習理論認為,應該盡可能地調動學生多個感覺器官加入學習活動。課后反思本設計,如果能夠在學生自主探究環節選擇一個典型的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視頻來增加現場感,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動機和情意,實際教學效果應該更好。
總之,只有教師適時、必要的引導,才能確保教學活動順利、高效推進,使師生共同受益。只有教師的善教、樂教,促使學生的善學、樂學,教學工作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共達卓越。
參考文獻:
[1]張天寶.主體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王冬樺.教學的雙主體性問題的探討[J].教育研究,1990(8).
[3]沈毓春.教學內容的有效選擇和創生——基于課堂教學主題的思考[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4(4).
[4]夸美紐斯(捷),傅任敢(譯).大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5]梅冬貴.創設互動的思想政治課堂教育心理學[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4(8).
作者簡介:
曹遠成,重慶市,重慶市北碚區王樸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