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愛琴
【關鍵詞】 歷史教學;近代史;理性愛國教育;
情感;視野;文明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7—0145—01
中國近代歷史是一部屈辱史、傷心史,當然也是一部抗爭史。把握好這段歷史的教學,實現(xiàn)新課標的教育要求,對中學歷史教師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
以筆者的經(jīng)驗為例,講述近代史時,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問及如何看待中日關系,不少學生都會群情激憤地回答:“來一次東京大屠殺”、“抵制日貨”、“核轟炸日本人”;2012年日本政府所謂“國有化”釣魚島后,全國多地發(fā)生反日愛國示威游行。其間有些人打砸日貨,砸壞日系車輛,打傷日系車主。有些學生對此持贊賞態(tài)度。這些現(xiàn)象應當給我們以警示:在近代史教學中,如何進行理性愛國教育是個大問題。筆者認為應該下足“疏導、拓展、詮釋”方面的功夫。
一、用理性疏導情感
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時時關注學生愛國情緒的變化,可通過所設置探究問題的討論,對學生的愛國情感進行理性疏導。
教學中國近代史,從鴉片戰(zhàn)爭中三元里人民英勇斗爭卻徒勞無功的流血犧牲,到甲午戰(zhàn)爭鄧世昌和愛犬與艦同沉,日軍在旅順城四天三夜的屠殺,再到八國聯(lián)軍侵華中凄慘無助的義和團團民和無數(shù)死于大屠殺的中國百姓,還有每個中國人最痛心的抗日戰(zhàn)爭血淚史——南京大屠殺……這無數(shù)的過往,在重溫的時候,一幕幕像刀子一樣扎在國人的心頭。教師在講述、學生在學習時,無疑都是悲憤的。正因為如此,大家容易產生一種民族復仇主義情緒,課堂上就會出現(xiàn)一些非理性的語言和想法。作為歷史教師,要對學生的情緒進行有效的引導與控制,要牢記課堂教學的任務和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適時引導學生思考并通過問題探討得出結論。比如,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是滿足其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需要廣闊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的必然行為,而清朝封建腐朽落后的統(tǒng)治給英國的侵略提供了機會,也是人民在反抗中屢屢失敗的根本原因。其可以延伸到南京大屠殺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討:今天面對日本人對釣魚島的狼子野心,中國人抵制日貨,打砸日系車輛行為,我們究竟該怎么看待?學生經(jīng)過幾番爭執(zhí)討論,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達成共同的認識:國與國之間發(fā)生利益沖突是常有的事,由此產生一些國際糾紛也是必然的,我們主張用協(xié)商談判的方式,盡可能求得問題妥善解決。不是只有對抗才是愛國,我們在表達愛國主義時要守法、理智和文明,不能對一切行動都加以肯定,而是要加以甄別。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有憂患意識:國貨不自強,抵制最終只是看似合理的盲目情緒宣泄。
二、用資源拓展視野
在運用歷史教材教學的基礎上,教師要不斷拓展歷史課程資源,用豐富的史料代替空洞的說教,努力培養(yǎng)學生廣闊的視野,使新課標的理念更充分地凸顯出來。
教材在宏觀的歷史觀呈現(xiàn)方面有很大的進步,如文明史觀、現(xiàn)代化史觀,但是由于編排方面的需要,有些微觀材料的補充,尤其是細節(jié)性的描述可能會刪減。而在教學過程中,具體的歷史細節(jié)更容易引發(fā)思考、引起共鳴,這也是社會史觀涉及的地方。所以在實際教學中,不妨拓展一些課程資源,豐富細節(jié),讓歷史活起來,讓學生有感性的閱讀,有理性的思考,有情感的升華。如在教學中,可有意識地向學生闡明政府的對外政策,讓學生認識“國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國”的辯證關系,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開展史料的搜集研讀活動,引導學生討論如何以個人的力量增強對日本的經(jīng)濟制裁,使他們走出學校是理性的公民,參加的愛國活動是理性的愛國活動。
三、用文明詮釋愛國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始終貫穿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堅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理性和民主精神,進而培養(yǎng)文明、現(xiàn)代的高素質國民。
“德先生”和“賽先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期間的兩面旗幟,百年以來,已成為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關鍵因素,也是檢測一個國家國民素質的“試劑”。只有國民素質提高了,國家才能真正崛起,立于不敗之地。上世紀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中,韓國民眾自發(fā)地向國家捐獻個人的財物幫助政府渡過難關,對比八國聯(lián)軍進攻北京時,民眾袖手旁觀,有的甚至主動幫助進攻清軍,這一行為也讓我們反思國民素質的教育問題。國民素質教育任重道遠,在歷史課堂上我們可以用更多的資源、更有說服力的史實對學生進行教育,去詮釋理性愛國。如果讓狹隘的愛國主義、“復仇式民族主義”情緒占了上風,則容易激起簡單的義憤和對暴力的變相贊美。所以在中國近代史中的一些事件的情感教學目標上,應該設置多維的觀點,引導學生以科學、民主和理性理念去審視。教學中對愛國歷史事件的認識,不要預設前提,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冷靜思考,樹立正確理性的愛國主義觀念,進而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