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歷史教學的“中國古代史”部分常涉及地理知識和空間概念,培養學生識圖、讀圖能力也是課標要求,因此教師利用歷史地圖進行教學有其必要性,可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歷史知識,樹立正確的空間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備戰中高考。因此,教師要提升學生有效利用歷史地圖的能力,就要選擇恰當的歷史地圖,教會學生正確識圖、讀圖,并安排適量的練習。
關鍵詞:歷史地圖;中學;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6-010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6.098
中國古代史部分是整個中學歷史教學的開端和重點,其中經常涉及一些地理知識和空間概念,梁啟超曾談到:“讀史不明地理則空間概念不確定,譬諸筑室而拔其礎也。”[1]因此,為指導學生學好中國古代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利用歷史地圖,向學生滲透必要的地理知識和空間概念。但是部分一線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卻忽視了歷史地圖的重要作用。因此從實際經驗出發,探究在中學歷史中國古代史部分中,利用歷史地圖進行教學的必要性以及應當如何有效地利用歷史地圖。
首先,歷史地圖對歷史學習和教學有重要作用。歷史學科要求“左圖右史”,因此在歷史學習和教學中,我們應當重視歷史地圖的優勢和作用。
其次,經修改的中學歷史課標對空間概念和歷史地圖的學習與利用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初中課標“中國古代史·秦漢時期”中提到“觀察秦疆域圖,建立時空概念”[2]“觀察絲綢之路的路線圖”[3]等等;高中課標中“知道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系的;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4]這些要求體現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上,反映出中學中國古代史部分對空間概念和歷史地圖學習與利用的重視和高要求。
盡管歷史地圖很重要,課標對其也有具體的要求。但是歷史地圖的使用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在筆者上中學期間,歷史教師很少利用歷史地圖教授中國古代史,也很少深入分析地圖,更不教導我們如何識圖、讀圖,我認為教學上的刻意忽視主要源于教師知識能力上的欠缺,這導致了學生學習上的忽視和知識、能力上的欠缺。
現今,中學生普遍缺乏歷史地圖知識和識圖、讀圖能力。筆者實習期間的授課內容正是中國古代史部分“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和“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5],其中涉及大量歷史地圖,課標要求學生觀察絲綢之路的路線圖,提取信息,這是在考查學生識圖、讀圖的能力。而很多學生難以從圖中提取、重組有效信息,甚至有小部分學生不會識圖。這表明在之前的歷史學習過程中,學生忽視了歷史地圖的重要作用,沒能掌握歷史地圖的知識,缺乏相應能力。
綜上所述,我們有必要探究在中學歷史中國古代史部分中,利用歷史地圖進行教學的必要性以及應當如何有效地利用歷史地圖。
“歷史地圖”是“‘今人以其所在時代的當代地圖為底圖,依照‘今人需要,以歷史上某一年代或時期的地理狀況為內容而編制的地圖”[6],其是“反映人類歷史時期自然、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狀況及其變化的地圖,是顯示有史以來一切與人類活動有關的具有空間分布和地域差異現象的地圖”[7]
本文所涉及的教材和課標情況如下:初中《中國歷史》七年級上、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和2016年版);高中必修一、二、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課程標準:《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一)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歷史知識
中學教材中國古代史部分以文字敘述為主,還有不少文言文史料。這給學生理解教材內容造成困難,而文字也難以描述直觀性、動態性較強的歷史現象和過程。
以“張騫通西域”為例,如果僅用文字來描述張騫通西域的路線,不僅文字所占篇幅較長,而且還會出現描述不清等問題,這會造成學生理解、記憶困難。但是如果用《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就能直觀、動態地反映這一歷史過程。
歷史地圖可以更加清晰、直觀地反映歷史現象和過程,加深學生對教材與史料的理解,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歷史知識。
(二)樹立正確的空間觀念
中國古代史部分作為中學歷史學習的開端,教師應當在這一階段就注重幫學生樹立正確的空間觀念,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僅僅依靠文字來講述歷史知識,這種方式平面、片面,難以使這些歷史知識和空間概念產生聯系,也就無法幫學生樹立正確的空間觀念。
以“秦末農民起義”為例,僅用語言文字描述戰爭形勢,難以使學生了解戰爭發展的全貌,他們強行記住的只是幾個孤立的地名和人名。但如果利用《秦末農民戰爭形勢圖》來教學,不僅能使教師的講解更加生動,而且也可以幫學生串聯起地名和人名,在腦中形成一幅立體的空間圖,從而幫學生樹立正確的空間觀念。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關鍵。但是中國古代史年代久遠,內容繁冗,如果教師僅僅利用文字講解中國古代史,學生難以理解其內容,長此以往容易使他們失去學習興趣。
歷史地圖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歷史知識,攻克了學生的學習難點,也就增加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歷史地圖,設計形式豐富的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激發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四)幫助學生備戰中高考
誠然學習不應當以考試為目的,但是大多數中學生必須參加中高考這類選拔性考試。
在中高考歷史科目中國古代史部分中,關于歷史地圖的試題不少且所占分值較高。2013年高考選擇題第13題(中國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圖)、2014年高考選擇題第12題、2015年高考非選擇題第40題(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示意圖)、2016年高考選擇題第12題、2017年高考非選擇題第41題等都涉及歷史地圖。
在面對這類涉及歷史地圖的試題時,學生審題、解題需要相應的歷史地圖知識。而這些知識需要教師在利用歷史地圖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逐步滲透給學生。
在中學中國古代史教學中,運用歷史地圖有其必要性。那么應當如何恰當地利用歷史地圖進行教學呢?
(一)選擇恰當的歷史地圖
歷史地圖按照性質可分為政治形勢圖、戰爭形勢圖、交通路線圖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在充分考慮學情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內容選擇能夠正確反映史實的歷史地圖。同時教師還應時刻關注歷史研究情況,注意搜集、更新歷史地圖。選擇恰當的歷史地圖是利用歷史地圖進行教學的基礎。
(二)正確識圖、讀圖
正確識圖就是知道歷史地圖上的符號、線條、顏色等所代表的含義,這需要正確理解歷史地圖的圖例。在正確識圖的基礎上是正確讀圖。閱讀地圖就是明白歷史地圖所反映的歷史知識,例如背景、目的、過程、影響意義等。
教師應當先學會如何正確地識圖、讀圖,提升能力,掌握方法。后將正確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培養他們識圖、讀圖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分析與講解,否則只是流于形式。正確識圖、讀圖是利用歷史地圖進行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三)安排適量的練習
安排適量的練習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歷史地圖的知識和方法,提升能力。
練習的類型多樣,可以是選擇題、簡答題等試題類,也可以是完善或繪制歷史地圖等畫圖類。注意適量性原則,練習不應過多,否則會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也不要太少,否則會難以達到目的;還應注意針對性原則,抓住學習重點。
安排適量的練習是利用歷史地圖進行教學的有效復習。
綜上所述,在中學中國古代史部分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歷史地圖,這樣才能更形象立體地展現中國古代史內容,從而幫助學生學好中國古代史。
參考文獻:
[1]梁啟超.中國地理沿革圖[A].飲冰室合集[C].北京:中華書局,1989:2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2.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
[5]《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華林甫.中國歷史地理學·綜述[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470.
[7]高茂兵.試論中國古代史教學中歷史地圖的利用[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3):121. [責任編輯 谷會巧]
作者簡介:宋薇薇(1993— ),女,漢族,北京人,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史秦漢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