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文化是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內容,對青少年的成長具有重要教育意義。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不但可以增長學生見識,洗滌學生心靈,提升學生綜合素養,還可以把傳統文化的烙印深深印每一位學生心中,讓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弘揚。本文具體分析了高中語文教學當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和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途徑。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高中語文教學當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能夠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史
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文化財富,為其以后從事服務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可以使學生以理性的態度和務實精神去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在我國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歷程當中,各族人民共同創造出了博大精神、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和保護這些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高中語文教學當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到本民族的民族文化的發展歷史,去體味、去發掘、去傳承傳統文化當中的精髓。
(二)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首先,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是中華傳統思想、情感、智慧以及審美的積淀,學生通過學習傳統文化能夠體驗和感悟到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深化對歷史、社會以及人生的認識,為其人生成長提供最基本的東西。學生通過學習傳統文化能夠體驗和感悟到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深化對歷史、社會以及人生的認識,為其人生成長提供基本的東西。在高中語文教學當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使學生較好地掌握人類優秀智慧的成果,有利于學生內在精神涵養的提升,最終使學生成為一名道德素養高、文化基礎深厚、綜合素養強的人。其次,學生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通過不斷進步,才能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才能實現自我生命的根本動力。高中生的求知欲望比較強烈,興趣廣泛,活力四射,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效地學習傳統文化,能夠鍛煉和提升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三)能夠滿足教育教學改革的需求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正是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創新,是教育改革的一次實踐,體現了教育改革的內涵,屬于一種全新的教育嘗試,能夠對人才培養方式不斷進行完善,構建和受教育者全面發展規律相適應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創新已經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主要旋律,教師必須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革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和創新性思維品質,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促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全面和諧發展,真正地實現教育的育人功能。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入傳統文化體現了對文化傳承方式方法的探索和教育教學的改革,符合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需求。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途徑
(一)重視語文教材的文化內涵的挖掘
我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元素,是人類文化發展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財富。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當中有效地滲透傳統文化,能夠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教材特點,深入鉆研教材,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首先,通過古詩文加強對高中生的情感教育。其一,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愛國主義情感屬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當中的核心內容,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則一直是學校德育的主要內容,融入愛國情感教育,能夠增強高中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感。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杜甫的《登高》、屈原的《離騷》等都表達了他們的愛國情感。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前提下,感悟詩人的愛國情懷。其二,愛家情懷。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表達了游子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其三,情誼教育。親情屬于倫理道德的重要構成部分,親情教育是傳統倫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表達了對妻子的無盡思念,李白的《送張舍人之江東》傳遞出一種朋友間的深情厚誼。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該引導學生去體悟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對他們進行愛國、愛家、親情、友情等教育,使其受到感染,撥動情感之弦,從而有效地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其次,把傳統文化滲透在文言文教學當中。文言文負載著中國傳統文化信息,教師要想使學生掌握文言文知識,理解文章含義,就必須挖掘文章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其一,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學藝術。教師在講授文言文過程當中要注重文學藝術造詣的講解,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富和博大,從而從深厚的文化素養中吸取智慧和營養,最終提高自身的文學藝術素養,才能實現文言文教學的現實意義。例如學習《出師表》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要重點講解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忠君思想,學生才能真正體會文章的深刻含義。其二,文言文教學過程當中,要重視弘揚古代“英雄形象”和“先人形象”的優秀個人品質,以此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道德品質。例如《滿江紅》中的岳飛、《將進酒》中的李白、《蘭亭集序》中的王羲之等,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要強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借助于古人高尚的思想道德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道德觀。
(二)構建良好的文化氛圍
構建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也是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采取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使用現代化教學設備等創設教學情境,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才能使學生和傳統文化精神達成共鳴,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例如學習《詩經》《漁舟唱晚》的時候,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播放古典音樂,引導學生去體驗文章的美妙之處,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精妙。例如學習《邊城》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播放湘西風景,湘西端午節短片,營造學習氛圍,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看到湘西傳統文化的豐富內容,感悟到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從而樹立愛世界愛人類的高尚品質,通過對古老民俗的了解,培養他們熱愛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
(三)借助課外閱讀實踐,弘揚傳統文化
課外學習活動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和補充,任何一門學科都離不開課外學習。高中語文教學中課外的閱讀起著重要作用,能夠使學生獲取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接受豐厚的傳統文化滋養。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合理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有針對性閱讀課外書籍。另外,教師也應該多組織一些課外活動,給學生創建濃厚的文化氛圍,例如組織傳統節日傳統文化的知識競賽,組織古典詩詞朗誦會,讓學生觀看歷史人物影視作品等,擴展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進一步深入了解傳統文化,增強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的興趣。
弘揚傳統文化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夠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史 ,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符合教育教學改革的需求。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重視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充分挖掘語文教材的文化內涵,構建良好的文化氛圍,借助課外閱讀實踐,弘揚傳統文化,進而提高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擁軍.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探討[J].贏未來,2018(6).
[2]陳曄.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10).
作者簡介:梁麗英,女,1981年生,甘肅武威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工作,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