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程浪潮在教學事業的不斷涌進,其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數學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反思可以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教師將設計和反思巧妙地融合起來,在設計中反思,在反思中設計,從而幫助學生的思維進一步實現由感性向理性的過渡,由感知向運用的轉折,進而充分發揮教學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教學反思
“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不僅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也是提升工作的必要方式之一。這和小學數學的教學工作具有一致的相似性。小學數學教師通過教學設計的實踐,并在實踐后進行具體化的反思,從而更加全面、客觀地看待自身的教學情況以及學生的學習實際,進而提出與實際融合度最高的教學方案,使得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達到最大化。
一、 《倍數認識》的方向
(1)《倍數認識》的教學目標
①讓學生對“倍數”的概念形成正確的認知。
②提升學生對“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運用能力。
③培養學生觀察、運用、表達、歸納的能力。
(2)《倍數認識》的教學難點
①增強學生對“倍數”的理解。
②提高學生運用“倍數”表達自身觀點的能力。
二、 《倍數認識》的教學實踐
(一) 以學生的興趣為著力點開展教學導入
我運用多媒體展示了幼年的小狗和小貓活潑跳躍的視頻,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并對學生說:“在視頻中小貓和小狗的數量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大部分的學生給到的答案為:小狗的數量比小貓多多少。在學生踴躍發言的過程中,我適時地提出趣味性的問題,即“小狗和小貓除了具有數量多少的關系,還具有另一種關系,它們之間存在倍數關系!倍數可以讓我們更加直觀和簡潔地觀察到數量之間的差異性!”
(二) 開展整體性的倍數教學
我將小貓和小狗制作成相應的圖片,并運用多媒體展示。我展示了如下的情境:多媒體中有2只小白貓,6只小白狗。我對學生說:“我們以數量少的小貓數量為單位,以兩只為一組,對小白狗進行分組,那么小白狗有幾組呀?”我會等待整個班級的學生回答完畢后,適時地進行引導,而大部分的學生回答一致。其次,我開始對學生說:“小白狗有幾組就是小白貓數量的幾倍,小白狗的數量是小白貓的幾倍?”學生很快得出答案,即小白狗的數量是小白貓的3倍。
(三) 運用合作性的倍數教學
在大部分學生掌握倍數教學內容后,我以小組的形式開展教學。
具體的操作如下:首先,劃分小組。我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并結合以學生的學習水平以及意愿為標準,對整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分組,并在組中設置小組長、副組長、記錄員和發言員。其次,分配學習工具。我根據班級的組數以及教學內容合理為每個小組分配小圓片的數量。再次,設置小組討論目標。我創設了如下的小組討論目標:你們小組如何運用手中的小圓片數量表示4的2倍和3的3倍?接著,適時引導。我會走入學生的討論過程中,并適時地對有問題的小組進行引導,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整體的小組合作教學效果。最后,展示教學成果。在學生討論完畢后,我詢問學生:“哪個小組可以發表本小組的探究過程和結果?”小冉積極地舉手說:“我們小組探討的是4的2倍的問題。首先找出4個小圓片,而2倍就是找出2組數量為4個的小圓片!”通過運用小組合作教學法,我可以根據自己的巡場觀察以及學生的小組發言整體感知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針對性地反思和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從而提升倍數教學的質量。
(四) 進行針對性的倍數學習
由于學生之間存在思維的差異性,因而他們對于數學學習的理解程度也千差萬別。小學數學教師可以以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作為參考,對他們開展分層教學,從而讓成績較好的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獲得進一步的增強,使成績較差的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進而獲得整體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具體操作如下:首先,劃分教學內容和學生成績層。我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分為以下三個內容:基礎訓練內容、鞏固訓練內容以及拔高性教學內容。與此同時,我會針對學生的學習水平將學生依次劃分為伯、仲和季組,并根據讓不同成績層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教學內容。我會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習成績較弱的小組上,而通過運用分層的教學法,可以對學生的學習內容科學地進行分組,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自信心,提升整體的小學倍數教學質量。
三、 《倍數認識》的教學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倍數的概念以及運用倍數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的實踐設計中,我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為倍數教學的切入點,激發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并適時地導入教學內容,并在此過程中,為了激發更廣泛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并提升整體的數學教學效果,我運用小組合作法開展授課,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在此之后,為了彌補整體小組教學存在的不足之處,我運用分層教學法開展小學數學的教學,從而使他們充分運用自己的學習能動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本堂課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兩點:第一,教師的教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第二,雖然本節課的教學取得了相對不錯的教學效果,但是由于教學的方式較多,因而會出現課堂時間不夠用的情況,從而反映出自身不能很好地處理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分配之間關系的漏洞。
作者簡介:
孫亮,浙江省湖州市,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妙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