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霞
摘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祖國和平統一,是兩岸同胞的攜手共進的奮斗目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也是中國人“家國情懷”的重要體現。在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實踐中,嘗試采用五部教學法,將“家國情懷”培育融入“兩岸和平統一”歷史進程的教學中,通過真實史料的展示和解讀,讓學生從多個角度深刻認識祖國和平統一的重大意義,培育家國情懷,樹立愛國主義信念,增強擔當意識,勇于為祖同完全統一奮斗。
關鍵詞:家國情懷?兩岸關系?和平統一?歷史教學
引言
2019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了題為《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斗》的重要講話,為新時代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指明了方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祖國和平統一,是兩岸同胞攜手共進的奮斗目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也是中國人“家國情懷”的重要體現。“家國情懷”是個體對國家、民族的深切情感,關注于社會發展,是一種促進國家和民族始終屹立于不敗之地的精神凝聚力,體現著崇高的理想和情懷,以獻身于國家繁榮強盛、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與民族自豪感融為一體。
筆者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領域的理論與教學研究工作,在學科理論和教學方法上積累了一些經驗和見解。本文研究了近現代史中涉及港澳回歸與兩岸關系等內容的教學方法,通過“理念先導、案例教學、互動交流”的教學模式探索,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樹立對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堅定信念。
一、培養家國情懷素養
歷史專業的中國近現代史部分著重講述了新中國建立以來祖國統一大業的相關政策與實踐,從史實角度梳理歸納了兩岸關系的淵源,其中包括一國兩制政策的來歷,以及推動港、澳、臺回歸祖國和兩岸和平統一的政治實踐,相關歷史知識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教學工作的重難點在祖國和平統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如何指引學生理解和思考這二者之間的重要關聯。通過對關鍵知識點的梳理、串聯、剖析,逐漸明晰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重大意義,以及兩岸同胞為實現統一大業而付出的不懈努力和曲折嘗試。課程始終貫徹以培養家國情懷素養為主線,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和家國責任感。
二、五部教學法——以“家國情懷”為主線
為了實施家國情懷素養的達成,首先根據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掌握程度,研究符合學生實際且有助于推動新知掌握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在課程先導預習中學會對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在此基礎上,以“家國情懷”為主線,重新整理成以下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赤子離家,回顧港澳臺問題的由來;第二部分:一曲戰歌表決心,系統闡發中央政府統一臺灣的方針政策和措施;第三部分:一項國策寄深情,歸納“一國兩制”含義、提出與確立;第四部分:一座大橋心連心,闡釋“一國兩制”構想的成功實踐——香港、澳門的回歸、發展及其影響;第五部分:一場家宴訴真情,回憶了兩岸會談時同胞骨肉的真情相擁。通過對這段史實的紀念與思考,讓學生建立起對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情感認知。
三、案例分析——兩岸和平統一進程
1.赤子離家
在教學環節,教師用飽含深情的語調說出導入詞:人世間,有一種深沉的思念叫想家,有一種沉痛的悲涼叫想而不得。接著,師生共同傾聽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臨終前在臺灣所作的《望大陸》,播放著名主持人陳鐸朗讀的《望大陸》視頻。學生身臨其境,情融其中,突出這樣的一個主題:淺淺的海峽寄寓了鄉愁國殤。
為推進情感的深入,教師繼續發問:同學們,先生為何在詩中發出“大陸不可見兮、故鄉不可見兮”這樣的人間離情絕唱?(因為臺灣和祖國大陸分離)表達了先生怎樣的渴望?(祖國完全統一)今天這節課,我們共同來學習和感受祖國統一大業。祖國要統一哪幾個地方?為什么出現統一問題?由此進入“序曲——赤子離家”部分,回顧港澳臺這幾個赤子分別是如何離開祖國懷抱的。重點分析一下臺灣問題,相關歷史時間刻度與重要事件如表1所示。
表1中傳遞了以下信息: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臺灣自古就處于中國政府的有效管轄之下;歷史上臺灣曾兩度被侵略者強占,兩次收回來,赤子命運多舛;二戰期間,決定世界政治格局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重要國際文件均毫無疑問地確認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1945年,臺灣被日本侵略者強占半個世紀后重新回到祖國懷抱。那么臺灣又是因為什么原因孤懸海外呢?進一步指出:臺灣問題實質上是中國內戰遺留問題,完全是中國內政問題,絕不容許外部勢力橫加干涉;以近代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占臺灣的斗爭、“九二共識”、《反分裂國家法》、臺灣與大陸的經貿往來等相關史料的展示和解讀,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對祖國統一大業有更深的認識和感悟,在心靈上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相融。
2.一曲戰歌表決心
赤子離家,母親如何喚兒回來?首先播放經典愛國歌曲《一定要把勝利的旗幟插到臺灣》。這支群情激憤的戰歌,是由1955年剛授勛的將軍組成的合唱團演唱。將軍們不僅僅在唱歌,更是在表達一種決心:打過海峽去,解放臺灣,解放全中國。再出示和講解以下材料:1979年國防部發布的有關“停止炮擊金門”的命令、全國人大發表的《告臺灣同胞書》。學生可以在史料中發現中央對于統一的方式、對臺政策等方面開始出現的轉變趨勢。透過以上材料前后比對,學生可以真切感受到祖國大陸對于和平統一問題的殷切期盼和行動實踐。
3.一項國策寄深情
在祖國和平統一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推進統一步伐成為全體中國人共同努力和思考的問題。“一國兩制”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探索出來,它代表了中華民族近百年來為了追求民族統一、國家富強所集聚出來的經驗和智慧。教師展示有關文字資料及圖片,探究問題:為什么要實行“一國兩制”?其內涵是什么?如何評價“一國兩制”?通過思考這些問題,不僅可以讓學生重新思考這一重要名詞的內在含義,而且能夠引導學生理解和認識“一國兩制”這一重大決策的歷史背景、國內外政治格局、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等深層次問題,強化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
4.一座大橋心連心
2018年,港珠澳大橋全線貫通,這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一橋飛架港珠澳三地,三地人民心連心。港珠澳大橋能建成,得益于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更得益于港澳回歸后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經濟的高速發展與繁榮,它如同祖國母親伸出雙手緊緊挽住港澳兩個赤子。教師首先引出問題:香港和澳門是如何回歸的?回歸有何重要意義?接著依次出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二戰期間,美、英兩國曾告知中國,可以就原先的不平等條約與中國進行重新協商談判。蔣介石立即對國內透露了這一好消息,并在日記中興奮地加以記載。但后來英國在正式遞交的《備忘錄》中,卻對于香港問題這一重要議題不加理睬,且堅稱英方不會在香港問題上對中國當局妥協。可香港地區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完全是英國侵略者通過所謂的《南京條約》這一不平等條約從舊中國掠奪而去的。對此,蔣介石卻只能壓制自己的憤懣。
材料二:1982年,中英兩國就香港這一歷史遺留問題展開政府間談判,鄧小平和時任英國首相的撒切爾夫人進行了激烈交鋒,鄧小平堅定地表明了中國人民的態度,那就是:主權問題是不可以談判的。最終,雙方達成解決香港問題的協議。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香港莊嚴升起,伴隨著激昂國歌聲,香港邁向新紀元的華章開始譜寫。
這些史實材料讓學生體會到親人的離愁和民族的心結,體悟弱國無外交的悲憤和無奈,也更加真切感受到只有祖國的強大才能有親人的團聚。港澳回歸的歷史盛況并不久遠,教師可以出示清晰的多媒體資料,讓學生在觀看這一歷史畫面中深深感受到主權交接儀式上國旗升起時的場景,激發學生崇高的家國情感。
關于香港和澳門回歸后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閱讀如下材料:香港回歸后有祖國做堅強后盾,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保持了長期繁榮穩定,香港在全球63個受評估經濟體中蟬聯第一;香港澳門作為內地走向國際的橋頭堡,在多個行業領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祖國內地快速發展為香港澳門的繁榮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堅實的后方。
在材料閱讀中,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港澳回歸祖國的重大歷史意義:它撫慰了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傷痛和屈辱,吹響了港澳邁進新紀元的號角;在實踐中證實了“一國兩制”方針的正確性,可以進一步助力于兩岸的和平統一。材料中的真實歷史畫卷可以觸動學生的家國情感,激發學生對于國家民族繁榮富強的由衷自豪,乃至內化為積極正面的歷史素養。
5.一場家宴訴真情
港澳回歸,為臺灣回到祖國懷抱提供借鑒,一灣淺淺的海峽兩頭,不單單只有鄉愁,還有海峽兩岸之間濃濃的血脈之情。1993年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和海基會會長辜振甫舉行會談,共同簽署了舉世矚目的《汪辜會談共同協議》。會談成功后,汪道涵為辜振甫擺了一道晚宴,并根據九道菜譜的寓意(“喜慶團圓”“情同手足”“龍族一脈”“琵琶琴瑟”),把它變成了一段兄弟情誼的妙文。汪道涵寫道:佳肴佳會,手足之情。辜振甫在同一張菜單回應:但知春意發,誰知歲寒心。席間無不洋溢著骨肉親人重逢的喜悅。這場家宴吐露并融化了海峽兩岸同胞多年來的離別之愁和思鄉之情,深深地觸動了兩岸全體中華兒女。
四、歷史教學中強化家國情懷培育的對策建議
作為歷史教師,責任重在培育學生正確的歷史觀、榮辱觀,強化學生家國情懷素養,指引學生樹立起勇立潮頭的高遠志向。通過中國近現代史中港澳與兩岸問題的學習,學生不僅可以了解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懷抱的歷程,以及海峽兩岸關系的曲折和發展,還可以真實感受到近代以來國家民族興衰榮辱,更加切身體會到國家繁榮富強所賦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可以側重于通過一則則歷史史料向學生還原曾經的歷史場景,讓學生在一幕幕真實歷史畫面的浸沒中設身處地地去感受國家、民族、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的艱難跋涉與奮勇前行,憶古思今,結合當今所處的歷史潮流,培養自己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家國觀,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民族興衰榮辱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勇挑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擔。
結束語
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的培育,著重于結合歷史史料和時代背景,循序漸進,引導學生把自身融入國家民族發展的恢宏歷史畫卷中,讓學生感受到個體與國家民族的命運交融。在教學中,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進行案例拓展式授課,采取師生、生生之間互動交流的方式,來解決課程學習中的問題,從而形成“理念先導,案例教學,互動交流”的課程教學模式。通過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在中國近現代史有關兩岸問題的思考中,樹立起祖國統一與民族復興的堅定信念,并內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題為《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斗》重要講話.
[2]葉小文.略談“家國情懷”[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5(4):6363.
[3]王錫武.淺論歷史教材隱性知識的挖掘[J].教學與管理,2002(28):5454.
[4]白云濤.于右任《望大陸》的家國情懷[J].炎黃春秋,2007(5):2024.
[5]雷達.一國兩制構想的基本內容、理論依據及偉大意義[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6466.
[6]趙亞夫.批判性思維決定歷史教學的質量[J].課程·教材·教法,2013(2):7177.
[7]姜恩柱.大國較量:中歐關系與香港回歸親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8]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2017年世界競爭力年報》.
[9]2017年《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
[10]陳廣漢,張應武.香港回歸后經濟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當代港澳研究,2007(1).
[11]錢鐘書.管錐篇(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9:166.
[12]李惠軍.大格局與精細化——歷史課的境界與學科素養的滋育[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10):38.
責任編輯:丁?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