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炳
【摘要】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是新課程標準中被賦予重要地位的學科,其教學是為了讓學生接觸和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端正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基于此,教師們需要重視從《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文從《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現狀著手,分析如何在這一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小學教學;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新課程標準中各學科教學的目標和任務,包含了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基本方面,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素養。小學《道德與法治》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基礎課程,是為培養學生道德品質與核心素養而設立的學科。《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應該正確認識這一學科對于學生長遠發展的價值,從情境出發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制定合理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現狀
第一,對《道德與法治》科目的重視不夠。因為應試教育多年來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在其影響下,學校、家長和學生自身對知識教育與成績的提升重視程度遠遠高于對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所以在實踐教學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難以真正發揮作用。很多家長與老師認為,小學階段學科教學以語文、數學和英語為核心,道德與法治教學只能被放在次要位置,導致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受到限制。
第二,《道德與法治》缺乏實踐性。長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忽視了本學科的實踐性特征,其中很多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關聯。小學階段的教學面對的是可塑性極強的小學生,高質量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推動學生法治觀念的形成,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但局限于理論層面的學習導致學生學以致用能力較低,不利于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綜合水平。
第三,《道德與法治》考核過于簡單。各個學科的教學都要通過對學生的考核檢驗學習成果,而這一環節也是激勵和促進學生不斷完善的過程。就現階段而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忽視了考核的重要性。教師通過講與背的方式讓學生學習,使這一學科的教學流于表面,過于簡單的考核形式不利于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質量,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第一,將核心素養落實在《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當中。樹立明確的目標才能不斷為之努力,小學階段要樹立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要求《道德與法治》的教師將核心素養培育貫徹落實到教學目標當中。制定目標時,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狀況,從課堂這一關鍵教學陣地著手,創建價值觀培育的平臺,不斷提升小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我們的國土 我們的家園》這一單元時,教師先要做好教學內容分析,樹立核心素養培育的目標。在價值觀培育方面,要讓學生產生對我們生存的家園的敬畏感和對祖國母親的熱愛;而在行為引導方面,要讓學生時刻保持愛國熱情,懂得維護祖國的利益,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悟和理解教材知識,樹立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
第二,以情境引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與教學經驗,以此為前提創設教學情境,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將學生生活與道德法治知識相結合,提升學生的參與感和積極性。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的《我們的守護者》這一單元時,為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核心素養,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模擬法庭情境,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法庭中的各個人物,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以及法律的作用,讓學生能夠從小知法、懂法、守法,感受法律的威嚴。將情境引導轉化為學生的道德意識,可以在幫助學生快速理解知識的同時又能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第三,將核心素養與時政熱點相融合。《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的時代性特征明顯,在2019部審人教版教材中融合了很多時政熱點內容。誠然,時事熱點內容是所有學生和老師都要密切關注的部分,《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與時代發展息息相關,利用好時政素材能夠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加生動,更加豐富。基于此,教師先要了解時政、關注時政,然后再帶動學生關注時政。網絡時代背景下,獲取時政新聞的途徑多種多樣,借助電視、電腦、電子報刊等多種途徑都能輕易獲得信息。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與學生共同針對時政展開討論,培養學生的交流和合作意識,使學生對時事政治有深刻的了解和印象,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誠然,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在課堂上將時政內容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播放“感動中國”短片,讓學生學習“感動中國”的人物是如何承擔好公民的義務,樹立榜樣力量的,同時強化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和核心素養。
第四,完善《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體系。正如前文中所分析的,現階段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評價體系存在過于簡單和不足的問題。因此,要制定層次化的課程評價體系,動態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狀況,在實施反饋與更新中調整道德與法治教學,更好地完成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現階段常用的教學評價方式包含小組互評、診斷性評價以及自我評價等,教師要融合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加大對考核環節的重視力度,讓考核環節發揮激勵與督促作用,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總而言之,五、六年級的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是各學科教師都應該重視的環節。《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也要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才會對青少年的成長起到推動作用。同時,也要將核心素養落實在《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當中,以情境引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將核心素養與時政熱點相融合,完善《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體系,提升學科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核心素養,從而為社會培養遵紀守法的公民和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陳紅強.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J].讀寫算,2018(12):33.
[2]莊志端.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策略[J].考試周刊,2018(89):121-122.
[3]劉亮.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J].文理導航(上旬),2018(12):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