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成
摘 要:數學是一門應用十分廣泛的學科,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大到航天航空,都有數學的身影。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于教育越來越重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教學作為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對學生未來的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成為了廣大教師共同關注的話題。高效課堂,顧名思義,就是指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以最少的時間、精力投入換取最大的回報。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情境;現代技術;小組合作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都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缺少主動性,只是被動地聽講。隨著年級的增長,小學數學的難度也在加深,變得越來越抽象,邏輯性也更強。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勢必會影響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導致學生不喜歡,甚至排斥數學學習,從而導致學生數學成績不理想。因此,在構建高效課堂的時候應當關注學生的心理,個性需要,保證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經過廣大教師的積極探索,在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效,可是仍有不足之處,于此,本文將簡要地談一談如何才能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要保證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就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和心理特征,小學生的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都有待提高,在教學時不能簡單地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小學生到了四年級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在開展數學教學時,可以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學習,從而形成生動、高效的課堂教學環境。數學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可以在生活中選取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片段,創設模擬情境,消除學生的陌生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在教學《小數的性質與意義》這一課時,現在人們的結賬方式大都是通過支付寶或者微信,我們可以根據觀察生活創設一個這樣的情境:小明的媽媽去買菜,結賬時通過手機支付,然后傳來收款到賬的信息:支付寶到賬12.50元。教師就可以問一下學生知不知道12.50元的含義。這樣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入手,既能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又能促進學生知識的理解,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創設情境教學的方式有很多,問題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等,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方式。
二、利用現代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及時地更新自己的教學方式以適應時代的發展,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很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都開始選擇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多媒體的應用使得教學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而且教師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可以把一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概括,更好地突出重點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比如,在教學《圖形的運動》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在網上尋找一些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圖形讓學生進行觀察總結,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直接標注它們的對稱軸,節省教學的時間。在進行《平移》這一部分的教學時,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可以讓學生更清楚地觀察圖形切割平移的過程,促進學生的理解和想象力的發展。加之互聯網資源豐富,內容互享的優勢,教師可以有目的地選擇一些內容作為課堂的補充,或者對學生學習成果及時進行檢測和鞏固。
三、開展小組活動,引導學生合作交流
在傳統的教學中多是以教師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進行,現代教學更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被廣泛地應用于各科的學習當中。在進行小組成員分配時,教師要注意成員的合理搭配,使得每個小組的實力都差不多。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注意問題難度適宜,太簡單會失去小組學習的意義,太難又是對教學時間的浪費,因此,教師要選擇一些開放性、探究性強的內容,以更好地促進小學生的數學素養的提升。
比如,在教學《雞兔同籠》這一節課時,像這種問題有很多種解法,需要學生們發散思維,積極思考。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探討,看看哪一個小組算的最快,哪一個小組的計算方法最多。最為簡單的方式,就是先假設兔子有幾只,這樣就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只腳,然后進行驗證,如果不對,再重新進行假設。開展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既能給予每個學生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同時增加學生合作交流能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參與進來,大家一同學習,共同進步。
總之,高效課堂的構建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廣大教師的積極不斷的努力和探索。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及時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本,利用現代技術,整合資源,開展小組活動,提高學生合作探究能力,早日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進行。
參考文獻:
[1]王繼奎.談如何打造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9(21):148.
[2]劉傳琳.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9(19):13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