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輝
【摘 ? ?要】數學源于生活。聯系生活實際學數學,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來源于生活的認識,喚起學生親近數學的熱情,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無論什么知識都來源于生活,當然數學知識也不例外。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需要采用切實可行的方法,促使學生主動利用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利用生活化的手段降低教學難度,激發學生的數學探究興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 ?生活經驗 ?接軌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1.008
當代科學的發展,邊緣科學如生物數學、醫療數學等的出現,使廣大教育工作者愈來愈認識到,學校中各門功課互相滲透密切關聯。因此,加強小學數學與各門功課的橫向聯系,很有必要。這樣做,一可以讓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數學素質;二為學生將來掌握現代科技,學習邊緣學科,進行早期啟蒙;三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編教材中,有些內容也講到小學數學與地理、自然等課的橫向聯系,如第十二冊15頁的例5: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圖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離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實際距離大約是多少千米?只是這樣的例子不多,至于數學與語文、音樂、體育之間的橫向聯系則很少見到。為此,我們可以在數學中自己設計有關例題、習題、加強小學數學與語文、音樂等學科的橫向聯系。具體舉例如下:
1.根據語文課的教學內容,及時選編有關的數學題材,使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同時,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進一步認識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例如:(結合第八冊語文第10課《太陽》的一段話)“太陽離我們有一億五千萬公里遠。到太陽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出示數學題:地球與太陽距離一億五千萬千米,一個人每小時步行5千米,日夜不停地走,走完這段距離要用多少時間?一架飛機每小時飛行800千米,日夜不停地飛,從地球飛向太陽要用多少時間?
150000000÷5÷4÷365≈3425(年)
150000000÷800÷24÷365≈21(年)
通過具體地演算,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太陽與地球距離之遙遠。
又如:第八冊的24題《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可以在讓學生朗讀第三段以后,啟發學生知道,這段話中有三個數學關系式:(1)亞里士多德說的“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2)如果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3)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從(1)得到(2)與(3)這兩種互相矛盾的結論,只有兩個鐵球同時落地,才不會有這種錯誤的結論。
2.結合音樂課樂理知識的教學,編選有關的數學計算題。五年級數學課教學分數加減法時,音樂課學唱《我心愛的小馬車》這首歌,可以有這樣的數學練習給出曲調:
(1)寫出每個唱名各有幾拍或幾分之幾拍。
(2)算出每一小節所有唱名節拍的和。
(3)觀察計算結果,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這樣做,既練習了分數加減法,又鞏固了樂理知識,一舉兩得。
3.數學課學習有關知識時,結合其他學科的特點,說明適應范圍和異同點。如數學課講到求平均數時,揭示學生注意,體育比賽中的有些項目的成績計算,不能用平均數,如跳遠比賽時,每人都取六次跳中成績最好的一次作為比賽成績,而不是把六次試跳的成績總和除以6。又如:數學上的“比”與體育比賽中的比也有異同點,如排球比賽可以有3:0,數學上的比不能是3:0,比賽結果15:5不能化簡成3:1。
4.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學生學習了數學知識,為的是用來解決生活的問題,通過運用,學生覺得的學有所用,就會產生良好的情趣和興趣,激發求知欲,周而復始,學生對于數學就學得很有成就感。
炎熱的夏天,西瓜便成了一種解渴的水果。這天小紅的媽媽買了一個大西瓜回家,她準備考一考小紅。她問小紅:“怎么樣切西瓜切出9片只用4刀?”這個問題難倒了小紅,她拿出一張紙一支鉛筆,畫呀畫,怎么也不知道怎么切,她實在想不出方法,便去問媽媽答案是什么?媽媽笑了笑說:“用井字切法呀!”說完用刀切西瓜給小紅做了一個示范。小紅明白了,拿著一片大西瓜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這時媽媽又問:“用4刀切8片呢?”小紅動了動腦筋,自豪地說用米字切法,媽媽夸她是個好學生。
這樣,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使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不斷獲取現代社會生活必需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5.結合《社會》等課的教學,讓學生收集數據,編制數學統計圖表,自編有關的應用題,用數字反映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祖國的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數學,并不斷提升數學學習能力。作為跨世紀的小學生,我們不僅要學會數學知識,而且要會應用數學知識去分析、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要。
參考文獻
[1]陳靜霞.淺談小班教學的生活化[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
[2]夏彤,高冰峰.打造活力課堂推進有效教學[N].江蘇教育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