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映娜
摘 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挖掘數學,將數學問題的呈現動態化;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解決問題的策略現實化;挖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使數學課堂生活化。凸顯生活化的數學課堂,讓數學迸發出無窮的魅力。
關鍵詞:生活經驗? ?數學問題? ?問題呈現? ?解題策略? ?數學魅力
教材中的解決問題教學以學生的生活情境為題材,問題的展現方式圖文結合,信息多樣,關注學生個性化的解題策略,留給學生更廣闊的思考空間。我們的數學課堂如何凸顯生活化,讓數學迸發出無窮的魅力?
一、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動態 數學問題。
教材是學生進行學習的素材,它只是為知識的傳遞提供了參考。作為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教材中所要傳遞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能夠經歷的數學活動,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
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低年級的孩子抽象思維能力差,對情境圖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學生生活社會實踐的缺乏嚴重影響了教學的開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做了如下調整:讓教材中提供的學習素材動態呈現,如視頻展示生活情境、或模擬生活情境讓學生親自參與,從而幫助學生收集信息,更好理解數量關系。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55頁第5題。許多孩子游泳時都是在娛樂場所的游泳池里,很少在正規的游泳池里游泳。因此,孩子們解決這個問題時經常出現漏掉了“來回”這個有效數學信息,直接列成“25×3=”。為了幫助孩子們從這幅情境圖中提取有效的數學信息,我把小朋友游泳的情景動態演示,許多孩子都能注意“來回”就是游了兩個25米,從而輕松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數學課堂上讓學生親歷生活情境,能讓學生捕捉到更多數學信息,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有效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
二、借助已有生活經驗,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對學習才會感到有興趣。數學知識于小學生來說較抽象,需借助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來幫助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學生所熟悉的現實情境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現實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識經驗中理解數學?!弊寣W生在“身臨其境”的感覺中體驗和感受數學、認識數學,發展數學能力。
1、結合生活經驗,提取有效的數學信息。教材通過情境圖配上文字描述來呈現知識,學生需要主動尋找、選擇有效信息,為解決問題所用。作為老師該怎樣幫助學生排除干擾因素提取本質信息,從而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呢?在教學中,我的做法是先喚起學生對生活情境的回憶,再根據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有效提取情景圖中的數學信息。例如在教三年級下冊第57頁第16題,我先讓孩子們討論:星期天到公園租船來玩劃船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學生在討論中先明白了要注意安全,再把研究的重點放到了價格上。隨著情境圖的出現,學生們情緒高漲,很快確定“雙人船每時4元”是個多余的數學信息,從而輕松地將信息整合到一起,完成了數學問題的解決。
2、運用生活經驗,選擇合理的解題策略。學生能用數學的眼光看問題,會運用數學思想解決問題是問題教學是重點。因此,“在教學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采用擺學具、畫圖、列表、畫線段圖等辦法來收集和整理信息、分析和處理信息,引導學生開展觀察、分析、操作、推理、歸納、嘗試、交流等數學活動,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倡導解題策略的多樣化與個性化?!崩缭诮倘昙壪聝缘?3頁第4題時,我先讓學生回憶自己住的商品樓是按照什么結構來建筑的,估計一下能住多少戶人家,再幫圖中的小朋友解決數學問題。在老師的提示下,孩子們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先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介紹單元樓的結構,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分析、解決問題。在交流解題思路時,有的學生先畫出了第一層一共住了幾戶人家,再算出一座樓里一共有多少戶;有的學生先畫出了一個單元能住幾戶人家,再算出一座樓里一共有多少戶。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兩種解題策略,得出不同的觀察角度就有不同的分析方法,也就有不同的解題的思路。但不管是哪種思路,我們思考問題都要有個線索,一定要確定先解決什么再解決什么。這樣,學生在經歷與體驗活動中主動構建模型,不僅掌握了解題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會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選擇合理的解題策略。
3、運用生活經驗,反思解題策略的合理性。弗賴登塔爾強調:“反思是數學的重要活動,它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和動力。”所以,在學生解決完問題后,我們課堂要留出一些空間讓學生對解決問題過程中所用的方法策略進行適當的反思和歸納,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解決 “每小時行多少千米?”或“行每千米需要多少小時?”的問題中,個別學生經常弄不清楚是除以“幾小時呢?”還是“幾千米”而把結果給算錯了,作為教師可以緊緊抓住解答結果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反思“計算的結果合理嗎”?引導學生在不斷的反思中調整解答思路,讓解題策略合理化,從而建構知識模型,逐漸進入學習數學的角色。
三、挖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數學課堂生活化。
數學問題在教材中的呈現往往是借助一些與學生年齡特征和生活背景相聯系的主題圖,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因此,我在教學時充分利用教材這一特點,巧用情境圖,讓情境圖的信息呈現更豐富。 首先,針對情境圖中不合理的地方,適當調整,讓教學內容更適合學生實際。比如,可以適當的調整數據、改編情節,以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數學情境問題取代教材中的例題。其次,教師還可根據學生實際補充一些富有時代氣息的生活問題,提高學生課堂解決問題的興趣。如在教學兩步計算的應用題時,教師可選取生活中學生常見的購物場景,提供收費單,讓學生自己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并解答。這樣的教學,能讓學生在生活中提煉數學模型,活化抽象的數學問題。
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身邊。課堂教學中,我們從生活中挖掘數學,讓學生用生活經驗理解數學問題,用數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在實踐活動中提煉數學模型??梢?,凸顯生活化的數學課堂,讓數學迸發出無窮的魅力。
參考文獻:
[1]燕芬:《對解決問題的探討與實踐》,《小學數學教育》,2009第1版;
[2]廖學明:《如何搭建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小學數學教育》,2009第1版;
[3]吳正憲:《“應用題”教學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訓》,中小學教師新課程遠程研修2007
[4]錢守旺:《把握教改方向,從容面對新課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對話》,小學課堂網,200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