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會敏
摘 要:雖然網絡發展催生了很多的媒體社交軟件和平臺,讓人們有了更多表達自我的能力,但是在社會交際、學術交流、學術研究以及其他方面很多人在交際中卻深受受口語問題的困擾,因此在學生階段學生更需要通過學習來掌握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以避免在口語交際中言語邏輯混亂、不清晰,用詞不當等情況。而培養口語交際能力,是小學語文課堂上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并鼓勵學生積極進行實踐。
關鍵詞:口語交際;小學語文;課堂互動;小組合作;模擬訓練
口語交際能力是課內課外學生都需要具備的一種能力,培養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更好地與他人溝通、更好地進行交流與學習。在實際情況中,學生經常遇到口語表達不清晰、邏輯混亂等問題,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同學與同學,同學與教師之間的良好互動,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表達想法。本文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小學語文中的實踐應用進行一番探討,希望可以在語文實際教學過程中幫助到各位教師與學生。
一、加強師生課堂互動
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教學內容與知識點的密度相對寬松,學生與教師有更多的機會進行口語交流,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一部分同學不想表達、不敢表達、或者表達不準確。教師可以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更多的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教師需要在合適的時間準備合適的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進互動中。這樣可以避免學生口語表達時的畏難心理,學生敢答、想答便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讓語文教學的效果顯著提升。
例如,在教授《威尼斯的小艇》這篇課文時,因為這篇文章描述了威尼斯的美麗風光和景色,因此我向學生提出問題:“你的家鄉觀察有哪些風景名勝?”學生踴躍舉手回答,很多學生講述了家鄉的風景,并在回答過程中介紹了風景的名字、所在地等,學生整體上被帶入到本次課堂內容的環境中來。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挑選了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讓他們對自己的表達可以更有信心,學生在描述自己家鄉風景的同時,并且會仔細聆聽其他同學的發言,在其自己發言時還會借鑒到其他同學的口語用詞來完善自己的口語表達。以此學生在與教師自然的互動環境中不斷地感染、聆聽、表達,提升了口語交際能力。
二、鼓勵學生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是小學課堂上口語交流的密集環節,一部分學生面對老師和其他學生不敢單獨發言,但是在小組討論中卻可以在較小范圍的口語交際環境里清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課堂上缺少小組討論環節會讓一部分同學一直不敢進行口語表達,長久一來會造成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缺位。設置合適的小組討論環節可以大大緩解學生當眾表達的不適感、恐懼感,從而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例如,在教授《祖父的園子》這篇文章時,我在基本課文內容教授完畢后讓學生積極進行十分鐘小組討論,要求每個小組在討論之后選取代表當眾用自己的話來復述課文,口語表達時要注意借鑒課文的寫作手法。學生四人一組進行了積極熱烈的討論,各個小組發言時采用了空間順序,時間順序等清晰的邏輯結構,我又對其進行了關于表達技巧上的對應指點,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我鼓勵學生不要照搬課文的表達方式,通過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有相當部分學生克服了口語表達的畏難心理,積極參與進小組討論,提升了學生的邏輯應用水平,大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三、模擬文章相關情景
在小學語文的授課過程中我們是基于課本進行教學,但在很多情況下學生只能知道課本的內容,卻無法真正地理解課文的含義和意義,這樣的教學課程偏離實際,往往事倍功半,學生只看到了內容,可視角度窄,造成想法少甚至沒有想法,這更無法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模擬文章相關情景能夠讓學生發現更多的角度去感悟文章,進而表達想法,提升口語交際能力。
例如,在教授《中彩那天》這篇課文時,我在確保學生都讀懂了課文內容之后鼓勵學生四四一組,每個小組成員分別扮演課文敘述者“我”、母親、父親、真正的中獎者庫伯,要求小組進行課文情景還原,并在小組情景模擬之后分別對自己的扮演者講述自己在情景中的心里變化。學生們有很高的參與度,每個“扮演者”都做到了深入情景,更好地明白了中獎這件事情對生活的意義 這樣每個小組都再只看到了敘述者“我”這樣的單一角度,在口語表達之前,先讓學生有了自己的體悟,這樣更全面更深入地讓學生再次對文章有了新的理解和思考,能夠激發學生的多角度思考能力,提升了口語交際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為學生下一步學習階段打下基礎,口語交際最終要達到能夠表述清晰、邏輯嚴謹、實事求是、多維思考的目的。教師應當積極鼓勵學生敢表達,讓學生在口語交際上敢表達、會表達、善表達,并且要根據課堂實際情況權衡兼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不斷的理論學習和實際實踐中完成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祖正.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4,33(S1)
[2]王瓊武.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現狀及應對策略探究[J].語文建設,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