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俊
摘 要:我們所說的分層教學,其實就是針對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分層教學有其優勢作用,既可以提高老師的綜合素質,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不同的實施策略,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共同進步,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綜合素質,分層評價
一、分層教學的意義與優點
1.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眾所周知,不管是哪個學段的學生,都有一定的差異性,只不過這種差異性在小學階段表現的不太明顯。而到了中學,這種個體差異性就表現得更為突出了,有的學生各科都很出色,能夠全面發展,而有的學生不是出現嚴重的偏科現象,就是一落千丈,和其他同學拉開了差距,尤其是數學學科。知識更加抽象,邏輯性更強,如果學生思維不是太靈活,學起來更困難。我們都知道,學生的學習環境是相同的,所使用的教材是相同的,在這種背景情況下實施分層教學,對老師來說也是一種考驗和挑戰。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熟悉本專業各個階段的知識體系,同時還要著力提升自身綜合能力,比如,駕馭課堂的能力,指導評價的能力,綜合判斷的能力。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引導他們掌握自身能力范圍內所能理解的知識點。教師只有提升了自身素質,才有能力實施分層教學。
2.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在傳統的數學課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能關注到大部分學生,對于那些數學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則很容易出現“脫軌”的現象,對數學學習失去信心。而如果采用分層教學,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況,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再根據每個層次上學生的認知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不同的作業練習和評價方式。這樣 ,不僅提高了各個層次學生的數學素養,而且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老師根據學生學習程度的不同而進行了分層教學,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來說,他們也有不同的學習任務和完成目標。層次高的學生通過布置探索性的題目,可以拓寬他們的思維方式,目標低的學生則可以順利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知識點時,二元一次方程,指名讓中間水平的學生嘗試預習試講,而二元一次方程組則布置能力較強的學生預習自學,然后在班上嘗試講解。這樣,不同認知層次學生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會更高,興趣會更濃,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分層教學的具體策略
1.對學生進行分層管理。教師要想順利實施分層教學,首先就要對學生分層次進行管理。一提到分層,好多人會以為把學生按照測試成績分成高、中、低三個不同的層次就行了,殊不知不是那么簡單。除了學生的成績之外,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層管理時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態度、組織能力、思維習慣以及接受知識的能力等因素。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成績和特點,統籌考慮,把他們分到合適的階段。這樣既有利于教師有針對性的教學管理,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能力完成學習任務。
2.備課制定分層目標。備課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活動必須做的準備工作,教師要想在課堂上順利實施分層教學,在課前的準備過程中就要制定不同的目標。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準備不同的教學材料,設計不同的課堂練習,預設完成情況等。如,在七年級上冊“一元一次方程”這一章的教學中,在備課之前,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課堂練習,合并同類項讓哪個層次的學生來練習,移項又讓誰來講解。雖說課堂上或許會出現新的知識生成,但是教師在上課之前的準備工作中就要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3.課堂進行分層提問。正是因為學生有個體性的差異,所以他們在課堂上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解答方法。由于他們認知能力的不同,對于相同的知識點,就會有不同的理解水平。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就要進行分層提問。也就是針對學生的能力,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正確、完整地解答并完成學習任務。這樣,不僅照顧到了不同水平的學生,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樂于去質疑,去探索更高水平的知識點。如,當中間水平的學生在順利完成“一元一次方程”這一章中的合并同類項和移項知識點之后,就會萌生繼續探究去括號與去分母這一部分的知識。
4.布置作業分層進行。既然在課堂上教師進行了知識的分層預設與檢查,那么在最后的練習和作業布置上也應該分層設計,根據學生認知能力的不同來布置作業。對于數學能力較好的學生布置一些具有發散性的練習題目,拓展其思維方式,提高創新能力;對于那些數學程度一般的學生,則布置一些新穎性的練習題,既督促其掌握基礎知識,又培養活學活用的能力;對于那些程度較差的學生來說,就布置一些基礎性較強的作業,幫助其鞏固基礎知識。
因此,正是因為一到初中,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就表現的尤為明顯,學習成績有了差距。所以,教師采取分層教學的方式進行授課,能夠滿足各個層面學生的需求,符合教育發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