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摘 要:目前,我國的教育在不斷的完善,歷史教學設計是教學活動開展的風向標,如何進行教學設計關系到教師如何“教”與學生如何“學”以及教與學的效果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設計時應堅持系統性、科學性、互動性、生成性四個原則,明確教學設計中的四個要素,即教學目標、內容、策略、評價及反思。為了實現有效的“教”與高效的“學”,應使教學目標明確清晰、教學過程充實多彩、教學方法豐富多元、教學評價全面以及教學反思及時有效。
關鍵詞:歷史教學;教學設計;歷史課程標準;教學活動
引言
新課改以來,高中歷史課程體系己突破了以往課程內容的編排,采用“通史+專題史相結合”的編排體例,呈現的內容是“貫通古今,中外關聯”。高中歷史每個單元呈現的內容主題一致,一個單元中各課知識之間有著內在聯系。但是從整體上來說,新的高中課程內容設置為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個模塊,必修課采取通史方式,旨在讓學生掌握中外歷史發展 大勢;選修課采取專題史方式,旨在讓學生從多角度進一步了解人類歷史的 發展。這樣的結構既有利于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也使高中歷史課 程與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有所區別。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歷史教師的角色逐漸發生了變化,由傳統的組織者逐漸轉變成了研究者,研究的不僅僅是歷史教學,還有學生。撇開影視作品、小說等對學生學習歷史的影響,高中生由于初中階段便受過歷史教育,因此已經形成了對歷史的前認知。然而這種前認知與高中所要形成的歷史認知是沖突的,如果這種沖突沒有解決,就會出現學生歷史時間概念混亂、歷史線索把握不清晰等常見狀況。
1基本原則:高中歷史教學設計的前提
1.1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是根據系統論的思維在教學設計活動中一以貫之的原則。教學活動作為一個整體的系統實踐活動,其中涉及眾多要素,比如:學生、教師、教學媒體及方法等。教學設計主要以系統論的理論與方法來整合教學中的各個要素,并且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得教學活動達到最大最優效果。具體而言,教學設計是由教學的目標、內容、過程、方法、評價以及教學反思等組成,互相獨立且互相聯系,相互依存而又相互促進,組成一個有機整體。
1.2生成性原則
新課程改革與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出,再次對傳統課堂提出了質疑與挑戰,越來越倡導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提倡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因此生成性教學再次受到重視?!吧尚越虒W不僅注重知識之間的聯系,更加強調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生成是一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發散思維、培養創造性的過程?!鄙尚越虒W能夠彰顯課堂的生機活力,是教師與學生交流互動的有效表征,也是教師在新時代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與創造性能力的必然要求。生成性原則作為歷史教學設計的重要原則,在原有歷史史實的基礎上,注重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師生之間互動生成的情境性知識。
2優化提升:高中歷史教學設計的策略
2.1明確主題,確定目標
“主題”是指作品中所蘊含的中心思想,是作品的主體和核心。狹義上指在說明問題、發表主張或反映社會生活現象時所表達出的核心觀點。廣義上指題材概念,是社會生活或現象的某一方面,如改革主題、和平主題等?!皻v史主題”,即歷史主旨,是貫穿于教學內容當中的主線,起著引領、統率教學內容的重要作用。主題可大可小,比如高中歷史分為了政治、經濟、文化這三個專題即高中歷史的三大主題,這是大的一方面,小的一方面就要涉及到每一個單元的主題,比如高中歷史世界史“早期資產階級革命”這一單元為例,以“啟蒙運動”為核心課文架構單元課程內容:
主題不僅僅是高中歷史模塊的靈魂,也是進行單元教學設計的靈魂。因此,在進行單元教學設計時,首先要明確本單元的主題,再去進行主題導學,從而確定最終的教學目標。
2.2關注學情,因材施教
學情即學生情況。這里包括學生的學習情況如知識的掌握情況,另外就是學生的認知、心理等情況。高中學生對歷史并不像初中那樣的陌生,而是具備關于歷史的很多前認知,這種前認知有可能是錯誤的,甚至有可能是混亂的,對于高中歷史學習會產生一定的前攝抑制。但是通過初中階段歷史的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分析歷史問題、解釋歷史問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感興趣的內容比初中較為廣泛和深刻,他們要求獨立思考和表現獨立人格的欲望也更加強烈。這時候便需要高中歷史教師的引導和糾錯,甚至要去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力。根據皮亞杰等心理學家的理論分析,高中生處于青少年時期,是向成人過渡的時期,其思維力、理解力等尚未完全成熟。但是較初中生來說,其思維是由簡單向復雜,由具體向抽象轉變,對歷史知識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前認知。因此,高中歷史教師不可能像初中一樣僅僅是知識點的講授,高中更重要的是教學主題、教學立意等。高中時期的學生應該如教科書設置一樣需要深層次的歷史知識,而不是如初中屬于通識類的知識。高中歷史教師應該讓學生上完歷史課后,獲得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精神上的豐富,思維的進步,人格的提升,達到的效果應該是余音繞梁,回味無窮。那如何設計能達到如此效果的課堂,便要求教師具有整體意識,將高中看似比較零散的知識整合,形成一條完整的歷史線索,給學生以思考與啟發。
2.3教學反思應及時有效,教與學要銜接嚴密
有學者曾提出,堅持寫反思的教師比堅持寫教案的教師更有可能成為名師。這明確地說明了教學反思在一線教師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教學反思能夠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能夠讓教師不斷思考教學中出現和遇到的問題,以便在今后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加以完善。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存在諸多教學問題,比如教師在講授“太平天國運動”這一節課時出現如下問題:(1)教師為了擴展教學內容或者知識容量,在網上大量復制圖文資料,自制成PPT進行教學,由于PPT內容的繁多,教師沒有太多時間與學生開展有效交流,缺乏對學生學習情況的關注,更忽視了學生個人情感的發展;(2)教師對課堂教學時間掌握不好,拖堂現象嚴重;(3)教師對教學內容不熟練致使教課時無法全面系統,不能及時回答學生的提問。
結語
高中歷史教學設計作為高中教學活動開展實施的規劃圖,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指南?!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學會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
參考文獻
[1]宮少華.培育學科素養,提升教師質量———評《高中歷史必修課程專題解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7(01).
[2]俞靜娟,趙珊珊.論知識自主建構取向的歷史教學設計:意蘊及其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