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軍
摘 要:小學數學是小學課程中的基礎性科目,也是小學階段開發學生智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有效手段。因此,提高農村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是提升農村小學知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環節,也是促進農村小學知識教學有效性提升的有效手段。所以,在農村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智慧,優化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方式,促進小學數學知識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有效性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如何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廣大一線教師普遍思考的熱門話題。不少教師已經投入到了學校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和實踐中,并且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但是,由于經濟發展、思想理念的差異,現階段的農村課堂教學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低效、無用的問題。提升農村小學課堂知識教學的有效性,不僅是促進農村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維護社會公平、促進社會主義和諧構建的需要。那么在農村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到底該如何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將結合我的教學實際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該問題進行具體的闡述。
一、聯系生活,深化知識理解
數學學科是一門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學科,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有著千絲萬縷、不可分割的聯系。而生活又是學生最熟悉的領域,是學生情感經驗的累積地。因此,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妨以聯系生活實際的方式,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數學知識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100以內的加法(二)”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就是以聯系生活的方式提升數學課堂的有效性的。
首先,我利用多媒體電子教學設備展示了一張春游圖片。然后,我對學生說:“某學校組織三年級學生參觀春游活動,已知該校三年級一共有3個班,其中三年級一班有34個人,三年級二班有29個人,三年級三班有33個人。請問你能根據這些條件提出哪些問題?”
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以自由提問的方式提出了數學問題,并在對自己提出的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學會了100以內加法運算方法,完成了課堂知識探究任務。
在這一課堂教學過程中,我以聯系生活實際的方式為學生營造了一個生活化的知識學習情境,促進了學生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融合,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高了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二、小組合作,強化課堂參與
充分的課堂參與是提升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的關鍵。要想提高農村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就要堅持生本化的課堂教學理念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小學數學知識探究過程中去,感受數學知識學習過程,完成課堂探究任務。而小組合作教學法就是一種能夠實現這一教學目標的課堂教學方法。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妨以小組合作教學的方式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角的初步認識”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就是以小組合作教學的方式促進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首先,我將學生分成了人數適宜的知識學習小組。然后,我利用多媒體電子教學設備出示了一張校園風景圖片,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如下問題:
(1)在圖片中你們可以找到哪些角?它們在哪?
(2)這些角的形狀是否一樣?你是否能將他們進行分類?
(3)什么是角?角是由什么構成的?角的種類有哪些?
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上述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終在觀點的提出和完善中完成了課堂探究任務。
在這一課堂教學過程中,我以小組合作教學的方式創設了適宜的知識探究環境,強化了學生的數學課堂參與,幫助學生體驗了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豐富了課堂體驗,提升了知識記憶效果,提高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游戲教學,吸引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提高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就要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游戲教學法就是一種能夠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因此,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妨以游戲教學的方式提升數學知識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表內乘法知識教學完成之后,我為學生們組織一次以“表內乘法運算大賽”。
該大賽共分為小組賽、組際賽和決賽三個階段。首先,我將表內乘法運算試卷發給學生,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計時完成,然后選出本組中規定時間內正確率最高的學生參加組際比賽,并以同樣的方式完成組際比賽,選出決賽人員。最后,以搶答的方式舉行決賽,在緊張的比賽氛圍中鍛煉了學生的運算能力。
在這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以組織競技游戲的方式展開數學教學活動,以游戲的趣味性沖淡了數學知識教學的枯燥性,吸引了學生的知識學習興趣,促進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
總之,提升農村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是減輕農村小學生知識學習負擔,也提高農村學生知識學習效率的必然選擇。作為一名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充分發揮自身主觀積極性,用智慧和汗水推動農村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性提升。
參考文獻:
[1]林剛.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170.
[2]封淑瓊.農村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認識與實踐[J].學周刊,2016(33):143-14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