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 韓翠文
摘 要:產教融合是當前國家針對職業教育改革和轉型提出的新型的人才培養機制,在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加強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是擺在職業院校和企業面前的共同課題。針對產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模式進行探討,剖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深化校企合作進行人才培養的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22-0147-02
引言
產教融合是指職業院校根據所設專業,積極開拓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機制,把產業與教學密切結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形成學校與企業渾然一體的辦學模式。如何在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加強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是當前職業院校和企業需要共同解決的問題。
一、產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現狀綜述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同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將產教融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融入經濟轉型升級各環節,貫穿人才開發全過程,形成政府企業學校行業社會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深化職業教育改革,要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培養大批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
在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也逐步在加深校企之間的合作力度,形成了校企合作的各種培養模式與機制,總體來看,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1.頂崗實習實踐教學的1.0模式。根據《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文件要求,職業院校學生應在學制內完成不少于半年的企業頂崗實習學習。根據這一文件規定,高職職業院校逐步開展了“2.5+0.5”模式的頂崗實習工作,本科職業院校推行了“3.5+0.5”模式的頂崗實習,甚至部分院校實施了“2(3)+1”模式,通過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的實踐學習,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目前這種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各院校普及率較高,但這種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學校為了完成頂崗實習的指標,將學生“放羊式”地推向企業,一方面使得學生所學理論與實踐內容脫鉤,另外也容易造成安全隱患。同時,企業為了招用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實習生,不考慮學生所學專業,安排實習生從事與專業所學完全背離的工作,使得頂崗實習演變成了低級務工。由于此種模式的普及率較高,也最常見,故稱之為1.0模式。
2.訂單班實踐教學的2.0模式。在不斷深化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企業提出,在學校中挑選符合企業要求的學生,組成新的教學班,按照企業用人的需要開設課程,學生畢業后直接到企業工作。此種模式稱之為訂單班模式。相比起純粹的頂崗實習,訂單班模式具有明確的指向性,也加強了校企之間的深度合作,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升級版,故稱之為2.0模式。但此種模式的弊端也比較明顯,學生缺乏對企業的選擇性,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導致中途退出,使得訂單班名存實亡。
3.工學互換、多階段實踐教學的3.0模式。在訂單班的基礎上,又衍生出校企合作的第三種模式,企業可以根據工作需要,靈活安排一周到幾周的教學實踐,學校可以據此安排學生在正常學習時間內到企業去開展時間學習,企業可以對學生進行考核,校企之間可以互認學分。此種模式稱之為工學互換、多階段的校企合作模式,目前是比較受校企雙方歡迎的合作模式,也稱之為3.0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優點是形式靈活,便于企業和學校之間的溝通,一方面解決了學生實訓學習的需要,同時也為企業選拔人才奠定了基礎,做到了校企雙贏。
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面臨的主要問題
1.企業的生產與學生實訓之間存在矛盾。企業希望投入生產的時間越多越好,希望實習生一到企業就能上崗,而且工作內容覆蓋面越廣越好,反觀學校則希望學生用于學習的時間越多越好。同時,企業希望生產過程中,合格率越高越好,而學生都是生手,在實踐操作中,易出次品。這也使得企業遲遲不愿意讓學生接觸實踐操作,只是從事一些簡單的初級勞動。時間一長,學生會心生厭倦,也與實踐學習的初衷大相徑庭。
2.校企之間缺乏深度溝通與合作。為提高學生頂崗實習的參與率,學校往往采用“一刀切”的辦法推行校企合作,不考慮專業的發展狀況,也不考慮合作企業的情況,要求學生全部下到企業去參加頂崗實習。這樣做帶來的后果往往是學生不理解學校的真實意圖,帶著牢騷被動地去完成頂崗實習。而企業也往往是被動地接收學生參加實習,但在具體工作安排上只留出一些簡單勞動的工作崗位給學生,使得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合作的深度。
3.校企雙方責任界限模糊。在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校企雙方其實都具備了培育人才的功能和職責。然而在目前的實際操作過程中,企業通常認為對學生的德育、技能培養都是學校的事,學校應該把培養好的“成品”輸送給企業使用;學校則認為學生在企業應該進一步接受德育、技能的社會性再教育,企業應該承擔教育的功能,而不是簡單地將學生定位為勞動者。這樣就造成了校企雙方在培養人的職責界限上存在盲區,進而出現責任界限模糊的問題。
三、產教融合背景下推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建設的建議
1.堅持“雙贏”原則,實施責任共擔。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開展校企合作,一方面要發揮企業的重要主體作用,企業可以通過贊助學生學費的做法提前介入到招生環節,使得學校招生和企業招工相銜接,在確保學校生源的同時,也確保企業未來對人才的儲備需要。同時,也強化了學校和企業的“雙主體”人才培養實施,做到了學校和企業的“雙贏”,以期在校與企之間實現平衡和共贏。
2.推進產教協同育人。一是構建科學合理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推動校企合作共建專業、共編教材、共設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打破傳統的課程設置理念,校企雙方根據培養的目標共同設置符合學校和企業要求的課程,既注重理論傳授,也強化動手實操技能的培養。二是加強對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要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素質的培養和教育,正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避免在以后的實踐學習工作中出現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等不良現象。同時,學校可以通過課堂的理論講授強化學生的職業人意識,也可以通過在校期間組織學生下企業參觀,以第二課堂的形式來讓學生感受企業文化,逐步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三是實施分組分階段教學。學校可以以專周實訓的形式來組織學生下企業實踐學習,也可以通過某個學期的“工學交替”形式來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跟崗實踐,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技能,同時也幫助企業解決了短期用工的問題,甚至為企業解決了某些技術難題,更重要的是為學生參加頂崗實習鋪平了道路。但在實施分組分階段的實踐學習中,各個學校的實際情況不同,各專業的特點不同,所以具體做法也應不盡相同。四是進一步通過各種形式深化校企之間的合作。除了實踐學習外,校企之間可以通過多種形式深化合作,如雙方互聘人員進行授課,學校聘請企業高管為客座教授,企業聘請學校教師為客座講師;深入探討開展訂單班合作的可能性等,加大校企之間的溝通力度。
結語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職業教育的過程中,學校和企業加強密切合作,共同培育既符合學校培養目標,又適應企業工作需要的人才,是學校和企業需要共同解決的問題。因此,實施產教融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是一條推進職業教育發展的理想途徑。
參考文獻:
[1] ?潘玲珍.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教師專業發展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59-163.
[2] ?季躍東.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創業教育機制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5,(1):114-118.
[3] ?王丹中,趙佩華.產教融合視閾下高職院校協同育人機制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4,(21):47-49.
[4] ?楊善江.產教融合:產業深度轉型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與職業,2014,(3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