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永生
【摘? 要】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師生、生生之間充滿活力的精彩互動。要使教學的有效性得到不斷提升,精心預設和動態生成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筆者通過多年教學實踐,認為主要可從精心預設和動態生成兩方面入手。
【關鍵詞】歷史教學;精心預設;動態生成;探索
教學活動中如何精心預設,如何駕馭課堂促進有效的生成,如何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筆者認為預設與生成應該是和諧共存的,預設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升華,是教學追求的一種境界。
一、精心預設——策劃彈性教學課堂
所謂預設是指預測與設計,是對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可能出現問題的預見和對策的準備。它不等同于傳統觀念下的備課,它是一種留有空白的彈性預設。
(一)動態的預設
在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自主質疑,敢于發問,創造質疑情境,讓學生由過去被動接受知識轉為主動學習,巧設疑問、激發生成。教師可在教學中設置疑問,通過質疑,及時抓住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充分發揮,促進生成的形成,并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盡量地預測學生情況,做到有的放矢,課上根據學情,及時抓住不斷生成的課程資源,為學生的探究搭設新的平臺,這樣課堂會變得更加鮮活。教師不應機械地執行預設方案,而應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基點,在遵循預設方案的前提下,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能動性、創造性和差異性;根據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情況,及時發現、過濾和反思教學過程中的“不同聲音”和“精彩插曲”,從而把教學進一步引向深入或拓展延伸的新契機,靈活調整“預設方案”,讓學生“動態”地生成新問題、產生新認識、獲得新體驗。
如《秦朝一統》一課的預設。(1)辯論式預設生成:正反方辯論論題——正方為秦始皇統一中國,功大于過;反方為秦始皇濫施暴政,過大于功。有共同觀點的同學自然組合,分工去查閱、收集、整理論據,成員間不斷交流探究,發揮小集體的創造力。將大家的思維匯集到一起,從而完成對某一問題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2)論文式預設:試論秦始皇的功過。(3)推理式預設:秦始皇為什么能統一六國?
這樣的預設把學科知識的掌握從靜態的經驗型轉變為動態的實踐型,從課堂到社會,從紙筆的體驗到心靈的感悟,對學生進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培養。當然,歷史與社會預設的形式是多元化的,可采取調查式、故事式、口頭式、制作與觀察式、參觀與訪問式等。
(二)體驗式的預設
隨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深入開展,學生搜集、發現、獲取信息,分析、評價、優選并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將在學生的作業過程中得到凸顯。
如講述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播放一曲《過雪山草地》,激發學生對紅軍長征艱難歷程的聯想和對革命先輩的崇敬之情。也可編制簡易幻燈片,再現某一歷史畫面,“化虛為實”“化遠為近”,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其從中得到美的享受。只要善于挖掘、引導,創設情景讓學生鑒賞、體會,引導學生自己發現美的源泉,定能極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他諸如編寫歷史歌謠、編輯歷史專題小報、歷史話劇表演等方式,學生在眼、耳、口、手、腦的歷史體驗中,在影視、網絡、圖書館、博物館的歷史遨游中,在社區、家鄉的歷史走訪中,則能生成關注中華文明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興衰,關注歷史人物和普通人的生活,意識到自己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學生會感到歷史不再遙遠和枯燥,而是親近和生動的。
二、動態生成——駕馭動態教學課堂
新理念下的教學強調動態的生成。教師的角色也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如何促成課堂生成成了老師的一門教學藝術。那么,如何駕馭課堂促成課堂生成呢?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了“動態生成性課堂”的教學模式。此模式從操作層面上分四個步驟。
(一)預習交流,自主質問
這是模式的起始環節,也是學生學習的必備階段。只有充分讓學生主動質疑,主動參與,才能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急于求知。會問問題的學生才能發展思維,培養個性,主動積極發展。老師可采取設疑激趣、以舊引新、啟發交流等多種方式,對學生在預習中產生的問題進行梳理點撥。簡單的問題,可讓學生立即解決;復雜的共性問題老師可引導到新授課的目標中,指導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解決。同時,教師應根據學生質疑時生成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以加強針對性,避免教學的盲目性。
如:在學習“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時,學生在課前預習時摘錄了以下問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具有怎樣的特點?”課前五六分鐘,教師將這些問題拋給學生解答,同學們紛紛舉手搶答,然后教師做了歸納,打破原先的教學預設,讓學生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避免了教學的盲目性。
(二)創設情境,自主探究
這是模式的發展環節。也是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主動探索真知的環節。通過觀察、實驗、閱讀、思考、嘗試、練習等活動,讓學生自己主動學習教材,探索新知,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如學習“鄭和下西洋”時,臨近下課時,我提出了這樣兩個問題:哥倫布發現了美洲,為何鄭和沒有發現美洲?假如鄭和先發現美洲,美洲歷史又將會如何?學生聽了非常感興趣。我布置了一個課后作業題:任選一個問題作為探究內容,寫一篇小論文。我從學生上交的文章中看到了希望,同學們各抒己見,自圓其說,很像一位“歷史學家”。
(三)合作交流,點撥生成
這是模式的核心環節。在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上,老師也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避免學生學習的盲目性和膚淺性。老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交流,善于抓住學生的生成點,于膚淺處、錯誤處、精彩處、意外處等進行精心點撥,通過讓學生品讀、討論、思考、嘗試等,升華學生的認知,促進學生的發展。
如在學習“美國的誕生”一課時,一位同學在課堂上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美國實行總統制后政體仍是共和制?”我就反問道:“為什么實行總統制就不能是共和政體呢?”他回答說:“總統就是國家首領,無所不管,與封建君主沒多大差別,所以就不可能是共和制。”顯然,他把資本主義國家總統和封建國家的君主混在一起了。我覺得這是一個極好的教學資源,于是就向同學們簡要地介紹了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政體形式,并把總統和封建君主做了比較。同學們聽了恍然大悟。
(四)反饋評價,拓展生成
這是模式的終結環節。是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效果的檢測階段,也是拓展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階段。教師在課前應對照教學目標精心設計評價內容,分層檢測,使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得到個性成長。并適當與課外內容結合,對學生的能力發展進行拓展,最終使學生實現優化發展。
如在學習“探尋新航路”后,緊接著下一節課的內容是探討新航路開辟的影響,顯然新航路開辟對人類社會既有積極的作用,也有負面影響。當我提出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后,同學們一下子嘩然了,眾說紛紜,滔滔不絕。我抓住這個有利時機,采取“小組合作—討論歸納—共同交流”的形式,讓學生自己來說,自己來探究課本,拓展內容。學生參與熱情之高、討論場面之熱烈還真是少見。結果,這堂課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預設與生成”體現了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創造的,它既包括對現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師對教材的“重構”—處理、加工、改編及至增刪、更換,采用合適的、開放的教學內容,建筑良好的學科知識,對課程目標和教材正確理解,對學生學習狀態準確把握,把新的教學理念滲透到歷史與社會課堂中,真正考慮學生思維的發展。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成為廣大歷史與社會教師的共識。
【參考文獻】
[1]袁新樂.史料角度談初中歷史核心素養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9(10)
[2]黃燕.初中歷史插圖教學淺探[J].教育革新,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