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家磊 吳玲
摘 ? ?要: 學徒制由來已久,中西方學徒制經歷了從以往學徒制到現代學徒制的發展歷程。中西方現代學徒制都是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有著共同特點,又有著差異性。我國實施現代學徒制可借鑒西方現代學徒制的一些經驗。
關鍵詞: 現代學徒制 ? ?學徒制 ? ?中西方
一、西方學徒制發展歷程
在西方,學徒制在原始社會就初露形態,而且具有明顯的私人性質,實際上是以父子或者養父子關系為基礎,依靠口耳相傳、示范和模仿完成技藝的傳授,因為并未形成完整的制度,有學者稱之為“前學徒制”。從出現時間看,這種前學徒制形態的教育形式明顯早于任何學校教育形態。
到了中世紀后期,伴隨著城市手工業的發展,家庭作坊生產成為手工業生產的主要方式,出現了商人、工匠或藝人的社會分工,行會及行會制度應運而生。行會這種享有封建特權的封閉性組織的產生促使學徒制從前制度形態向制度形態轉變。這一時期,行會以契約的形式明確規定師徒關系及其他相關細節,師徒關系總體上仍較為親密,但已不再是純粹的養父子關系,有了向雇傭關系轉化的傾向。
十六世紀—十八世紀,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生產方式逐漸從家庭作坊向手工工場生產轉變。經濟、政治和社會矛盾的產生及行會制度的腐敗使傳統行會學徒制日益瓦解。十六世紀中期起,行會對學徒制的控制權逐漸喪失,國家通過立法手段對學徒制進行干預,取得了對學徒制的控制權。使學徒制的制度性得以加強,使師徒關系徹底轉化成雇傭關系[1]。
十八世紀—十九世紀,西方社會爆發兩次工業革命,行會學徒制受到致命打擊。人力被機器所取代,過去的個體手工工場生產被大規模的工業生產所取代,行會學徒制已經不再適應甚至開始阻礙規模化生產的發展。與此同時,中產和無產階級對正規教育的呼聲促使學校職業教育逐漸興起。集體商議的工廠學徒制茍延殘喘的存在,但越來越非正式。但從學徒制發展歷程看,這一階段的學徒制非但沒有獲得發展還出現了倒退。
到了二十世紀,正當人們以為學徒制行將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學徒制卻在德國獲得重生。1920年,德國將進修學校正式改稱為“職業學校”,進修學校逐漸納入職業教育體系,企業職業培訓和學校職業教育雙軌并行,德國雙元制雛形基本形成[2]。1969年,德國頒布《職業教育法》,標志著德國雙元制的確立。德國雙元制的出現被認為是德國經濟高速發展的秘密武器。成功經驗為西方各國紛紛效仿,學徒制在現代社會廣泛應用,掀起了新一輪學徒制研究與實踐的高潮。
二、中國學徒制發展歷程
學徒制在我國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奴隸社會,并在封建社會不斷發展演進。先秦時期,中國就有了較為完備的學徒制度。當時為了傳承手工業的技藝,也為了防止技術外傳,最初采取的是家族繼承的方式。后來打破家族范圍,便產生我國的民間學徒制。民間學徒制是師徒私人間的約定,不受任何組織的約束。
秦漢以后對官府工匠的培訓制度逐漸完善,我國古代手工業技藝的傳承,除了民間學徒制外,還出現了官營學徒制。到唐代時,對官府工匠傳授技藝作了嚴格規定,保證師徒培訓效果,官營學徒制比較完善。
到了封建社會中后期,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出現了行會組織,傳統學徒制度逐漸轉變為一種附屬于行會制度的教育機制。到了近代,新興的工業資本家為了牟利,開始向舊式行會制度發起挑戰,并逐漸使學徒群體異化為一種最廉價的勞動力,傳統學徒制逐漸衰落[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方面有大量失業工人急需工作崗位,另一方面經濟恢復和國家建設急需大量技術人員,國家頒布相關政策,鼓勵企業探索施行學徒制,客觀上促使傳統學徒制在新中國得以延續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對于技術人員的需求增加,有些地區出現縮短學徒培訓周期等做法,最后出現“徒弟不肯學、師傅不愿教”。國家出臺政策,催生了一批半工半讀的農業中學和中等職業學校,形成了具有現代意義學徒制的雛形。
改革開放后,國家明確了學徒培訓仍是職工教育的重要方式,并對學徒制相關細節作了明確規定。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學校職業教育制度逐步確立,傳統學徒制逐漸被取代。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職業教育獲得飛速發展,在培養大量技術人才的同時,暴露出一些問題,遇到困境,能適應新形勢發展需求的現代學徒制呼之欲出。
三、中西方現代學徒制的比較
(一)共同特點
雖然中西方現代學徒制的產生時間不同,但都是以往學徒制發展到現代階段的表現形式,都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技能人才無法滿足社會生產發展需要的產物,也都是職業教育制度遭遇瓶頸、不得不尋求突破的解決途徑。中西方現代學徒制都摒棄了以往學徒制的缺點,實現了傳統學徒制與現代職業教育的有機結合,旨在培養學生,滿足社會、學校、企業、學生各方的需求。
(二)差異性
1.國家管理層面
西方許多國家將現代學徒制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不僅制定了勞動和教育等相關激勵政策,為學徒制提供法律保障,還設立了一些相應的管理和監督機構,嚴格規范學徒制的運行。另外,許多國家還以多種方式為利益相關者提供一些補助和培訓經費等,調動其參與現代學徒制的積極性。中國雖然曾出臺了一些政策,但目前只停留在試點和摸索階段,并未在全國范圍推行。再加上開展試點過程中,配套的激勵政策和措施并不完善,不易調動院校、機構和企業的積極性,使現代學徒制在中國的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
2.利益相關者數量及機制
西方國家在實施現代學徒制過程中注意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包括政府、行業指導委員會、工會、企業、學校等,甚至還出現了第三方培訓或中介機構。雖然有眾多利益相關者,但大多國家經過多年實踐探索,逐漸形成了至少包括政府、行業、工會和學校四方在內的相對成熟、相對均衡的合作機制。在我國政策激勵幅度較小,參與現代學徒制的利益相關者數量較少,且尚未形成成熟、均衡的合作機制,仍處于探索階段。
3.人才培養模式的側重點
現代學徒制達到了將學校本位的知識學習與企業本位的技能學習相結合的目的。學校和企業作為育人的兩個主體,共同承擔培養人才的責任。西方現代學徒制是以工作本位學習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起核心作用的是企業,而不是政府和培訓機構。主要體現在:企業是職業能力標準的制定者,也是學徒制的主要培訓場所。在中國,學校仍是主要的場所,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起到主導作用。
4.學習者的身份
在西方現代學徒制中,學習者具有雙重身份:學校的學生和企業的學徒,并且兩種身份中以學徒為主。青年從企業獲得學徒崗位后,才算進入現代學徒制項目,才能獲得職業學校的學生身份。在中國,學習者雖然具有兩重身份,但是以學生為主,青年通過職業院校的招生被錄取為該校的學生,進而在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框架下,簽訂協議成為學徒[4]。
(三)啟示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結構調整、提檔升級的關鍵時期,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培養尤為關鍵。我國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同時,可以借鑒西方現代學徒制的一些經驗,制定配套政策,深化職業教育工學結合改革,加大經費支持和投入,調動各方參與積極性,構建適合我國實際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關晶.西方學徒制研究——兼論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借鑒[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2]劉慧敏,楊志強.學徒制在英德不同境遇及其復興的“歸因”分析[J].職教通訊,2008(5):77.
[3]劉濤.“學徒制”的現代價值及其實現之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1.
[4]關晶,石偉平.西方現代學徒制的特征及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1(32):81-82.
基金項目:2014-2015年度江蘇省衛計委衛生職業院校文化建設課題重點項目,《現代學徒制在我國衛生職業教育中的普適性研究》(編號:JCK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