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建林
摘 要:農村中學體育大課間活動是當前中小學體育活動的重要發展形式,體現了體育活動創新改革的發展趨勢。對于九年級的畢業班學生而言,學校所開展的體育大課間活動可以有效緩解其學習壓力,并且提升其體質與健康水平,有利于增強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促進其多方面和諧健康發展。因此,針對農村中學生體育大課間活動的有效措施進行分析,以提高體育大課間活動的效果。
關鍵詞:農村中學;體育活動;大課間活動;活動措施
體育大課間活動具有非常豐富的活動內容,而且擁有非常靈活的體育活動組織形式,再加上這些活動內容的練習強度符合學生的發展需要,也不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因此利用課間時間來貫徹落實體育大課間活動,這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尤其是在農村學校的體育資源比較匱乏的情況下,學校所開展的體育大課間活動具有良好的彈性,可以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一、農村中學生體育大課間活動的發展現狀
當前農村中學生體育大課間活動的開展是符合學生發展需要的,尤其是對于九年級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中升高的重要學習階段,學習壓力較大。不少學生在走進九年級的班級生活之后,所剩下的活動內容就只有學習活動。這顯然無法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尤其是初三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在不斷出現,反映了當前初三學生幾乎處在不健康的學習生活狀態中。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初三學生的體育鍛煉,使其在參加體育活動的過程中充分緩解緊繃的心情,舒緩其壓抑的心理,讓學生漸漸融入健康生活的氛圍之中,形成勞逸結合的學習生活習慣。
只是在農村中學生體育大課間活動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限制了體育大課間活動的有效性。首先,農村中學生體育大課間活動的內容比較雜亂,學生在參與大課間活動的時候,容易出現各玩各的現象,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課間大活動的體育氛圍,長期下來容易讓學生喪失興趣[1]。其次,有些農村中學所能夠給學生提供的活動場地不多,學生在擁擠的活動場地中投入課間大活動中,無疑會壓抑學生的積極性,很難讓學生放開身心地參與到課間大活動之中,限制了這一活動的有效性。最后,有些農村中學所組織的課間大活動不夠到位,學生的參與度不夠高。
二、農村中學生體育大課間活動的有效措施
農村中學需要在認清課間大活動的現狀之后,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保障體育大課間活動的有效性。
(一)設計具有鮮明主題的大課間體育活動
農村中學在開展體育大課間活動時,可以定期更換體育活動主題,既可以保證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可以保證大課間體育活動內容的多樣性。因此,農村中學可以根據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興趣愛好等選擇符合主題的體育活動內容,以提高中學生在大課間體育活動中的參與度。
比如學校設計了“打拳”這一主題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可以融入的主題活動內容有軍體拳、太極拳、岳家拳、木蘭拳等。這些內容都可以由學生自主選擇,可以有效保證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為了更好地活躍課間大活動的體育氛圍,學校還可以組織小型的比賽,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使其在充滿樂趣的氛圍中更好地鍛煉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
(二)合理拓展體育大課間活動的空間
農村中學要解決活動場地與器材不足等方面對體育大課間活動的開展帶來的影響,就要適當地拓展體育大課間活動的空間。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學校可以合理地對活動區域進行劃分,并且整合學校內外的一切活動場所[2]。在有必要的情況下,學??梢愿脑扉e置的場地,使其成為新的活動區域。通過這樣的活動空間拓展,可以滿足分區活動的需要。此外,在分區活動的過程中,學校要合理分配活動項目。若是活動范圍比較小,那么就可以選擇對抗性較小的運動項目,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活動場地的利用率,并且提高課間大活動的有效性。
(三)挖掘學校體育特色創新大課間活動
農村中學要注重挖掘自身的體育特色,并將其運用到大課間活動的創新改革之中[3]。比如一些具有農村特色的體育項目是比較重要的體育活動資源,學??沙浞值貙⑵淙谌塍w育大課間活動之中。例如學??梢杂弥窀蛠碓O計撐竹竿的體育活動,又或者用錐子來走高蹺。這些活動內容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其積極地參與進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因此,農村中學要積極挖掘更多的體育特色活動資源,將其用于體育大課間活動的創新創造之中,盡可能地提高體育大課間活動的有效性。
總而言之,農村中學開展體育大課間活動是非常重要的活動形式,它能夠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因此,在農村中學開展這一體育大課間活動,具有積極的意義。學校要正視當前體育大課間活動的發展現狀,并且采取多種多樣的措施來改進體育大課間活動,以保證學生積極參與體育大課間活動,進而保障其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奇龍.農村初中體育大課間活動實踐與策略[J].新課程(中),2017(5):51.
[2]唐旅華.淺談農村中學大課間體育活動現狀[J].當代體育科技,2017,7(17):121-123.
[3]羅永新.推動陽光體育,創新農村學校大課間活動的探究[J].都市家教月刊,2017(12):104.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