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光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必須要落實好具體的教學任務和教學職責,老師需要扮演好服務者和指導者的角色,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因此,采取生活化教學模式,不但能夠幫助小學生建立對數學學科的興趣,同時還能夠讓他們把課堂所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具體的生活問題中去,幫助小學生提高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數學的學習中,不但能夠有效地提高數學成績,對于數學思維的建立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進行分析,從而有效地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模式;小學數學;教學應用
生活中處處存在著數學,數學教學需要學生和老師的積極配合,老師能夠為學生提供感興趣的教學內容,并且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對學生給予足夠的關心,當學生在數學問題思考過程中存在困難時,老師能夠積極引導,幫助小學生找到解題的正確思路。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下,讓小學生能夠認識到生活與數學之間的密切關系,為提高小學生舉一反三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樣在這個過程中,也幫助他們提高了數學的解題能力和分析能力。
一、分析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的問題所在
在新時代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階段數學教學工作一定要提到日程上來,數學這一門學科對于小學生來講,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有一些困難。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很多小學生做題的準確率比較低,而且對待數學相關的抽象概念理解不夠深刻,在做題中很容易出現錯誤。
另外,小學數學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不好,導致很多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喪失學習興趣,沒有以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很多老師都是注重好學生、忽略壞學生,這并不符合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所以數學教學工作中仍然有很多遺留的問題需要解決。
二、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的應用分析
1.為他們提供生活化的教學活動
數學來源于生活,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必須要關注到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能夠讓小學生在數學學習工作中建立對這門課程濃厚的興趣。老師需要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教學活動,讓他們感受到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能夠用自己所學習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各種數學問題,幫助他們提高對數學這門課程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教學活動的設置一定要合理和科學,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順利完成,在參與過程中收獲更多的知識和快樂,感受到數學的強大魅力,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慢慢掌握數學學習的正確方法,這對于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數學成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找到小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化教學素材
小學生作為新時代社會發展的儲備人才,所以說,必須要關注到小學生的教育問題,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幫助學生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高質量完成學習任務。根據小學生普遍感興趣的內容和話題,找到生活中常見的數學問題,激發小學生學習動機,能夠主動地融入問題的思考過程中去,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要進行積極的引導和教育,幫助他們在解決問題中攻克各種難題。而且為學生提供的生活化教學素材一定要結合小學生日常接觸到的生活開展,確保小學生對這樣的生活問題十分了解,才能夠讓他們愿意融入問題的思考過程中去,對于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做了鋪墊。
3.善于利用現代化的教育設備開展生活化教學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小學生是一群活潑好動的群體,在教學工作中,要關注到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每一個小學生能夠參與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來。老師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教育設備,為學生提供更多優質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能夠從心底里愛上數學這一學科,在獨立思考和問題解決過程中能夠主動挖掘題目中的信息,找到題目中的關鍵字,對于提高小學生的解題能力有很重要的影響。另外,還需要注意到通過網絡資源提供更多優秀的教學資源,老師可以通過短視頻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找到日常生活中小學生能夠接觸的生活事例,在此基礎之上充分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利用現代化的教育設備開展高質量的生活化教學。
總之,時代的快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捷,在教育工作中,必須要跟上改革的腳步,對于小學階段數學課程的教學,關注到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不單單能夠幫助小學生建立數學這一學科的興趣,能夠和老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積極配合,同時,讓他們把所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具體的實踐中去,進一步幫助小學生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和分析能力,在不斷的思考和分析過程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建立對數學這一學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對于后續難度系數更大的數學題目解決做好了鋪墊。
參考文獻:
[1]青格勒.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生活化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高新區,2018(9):121.
[2]陳明.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2018(5):100.
[3]林榮彬.數學教學生活化在小學高年級的實施與對策分析[J].華夏教師,2018(7):56-57.
[4]林玉娜.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18,4(6):239-240.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