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做負責任的人》一課教學設計為例,論述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針對責任意識的培養目標,設計參與體驗、反思、對話、感悟等學習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在反思中逐漸成長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關鍵詞】責任意識 道德與法治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8A-0077-03
“重視情感體驗,關注學習過程”是目前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課堂教學的要求,即讓學生充分地參與體驗、反思、對話、感悟等學習活動,使教與學的重心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從僅僅為獲取、積累知識轉移到掌握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技巧與方法,讓道德教育真正從重道德說教轉向重道德實踐。為了體現該版本教材的特點與實際應用效果,以下,筆者對統編教材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做負責任的人》一課進行教學設計。
一、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1.課標要求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課程內容的第三部分“我與國家和社會”對當代學生提出了殷切希望:“知道責任的社會基礎,體會承擔責任的意義,懂得承擔責任可能需要付出的代價,知道不承擔責任的后果,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2.教學內容
《做負責任的人》是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六課《責任與角色同在》第二框題的內容。第一框題學習了“責任的含義、來源及責任與角色的關系”,讓學生認識到“每個人在社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教學第二框題時自然過渡到“做負責任的人”這一內容。《做負責任的人》旨在從思想引導上著力,讓學生明確三個重點:承擔責任雖需付出代價,但也會獲得相應的回報;學會做出合理選擇,并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對有些并不是自愿選擇或自己想做的事情,只要“該做”,也要勇于承擔責任。總體而言,學習本課是為了讓學生理解“公民應不計得失,勇于履行社會職責”的道理。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初步具備責任意識,然而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這個階段的學生也存在以自我為中心、強調自我滿足等問題,對如何正確履行責任缺乏全面認識,主動擔責意識較弱,履行責任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基于此,如何引導學生將個人成長成才與社會發展需要相互融合,培養良好的責任意識,樹立崇高的奉獻精神,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是當前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首要任務。
二、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學會擔當,敢于選擇,勇于承擔相應責任;對于不是自愿選擇而應該承擔的責任,選擇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感激、崇尚履行社會責任、不言代價與回報的人,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人。
(二)能力目標:在探討責任與代價、付出與回報關系的過程中,提高價值判斷的能力和正確選擇的能力、辯證思維的能力。
(三)知識目標:理解責任與代價的關系,懂得承擔責任可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也會獲得一定的回報。
三、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理解承擔責任的代價與回報,增強履行責任的能力。
(二)教學難點:在勇于承擔責任時如何做到不言代價與回報。
四、教學方法
(一)情境教學法:教師圍繞學生生活實際和教材知識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在體驗中升華。通過思考、分析、解決情境中的問題,來內化知識、提高認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二)合作探究法:對重點、難點的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交流,小組成員相互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合作。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分享體會 走近責任
教師活動:展示學校“愛心社團”到敬老院進行服務的照片,并邀請參加社團活動的學生分享活動經歷和收獲。創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生活情境,營造關愛老人、奉獻社會的氛圍。
思考問題:到敬老院參加服務活動,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是否樂意參與這樣的活動?為什么?
學生活動:回憶參加“愛心社團”活動的感人情景,運用自身的生活經驗談感受、談體會。
設計意圖: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展示學生親身參與活動的照片,引發學生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社會問題,導入新課教學。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談自身活動的體會,可以拉近課堂與學生的距離,頗具親切感和感染力,更容易讓學生感受承擔責任所伴隨的代價和回報,為后面的學習做鋪墊。
過渡:最近,學校“愛心社團”開展納新活動,小花同學也想參加,但小花的媽媽說:“參加社團活動,會占用你一部分學習時間,對你的學習造成影響。本來你的學習成績就不拔尖,何必湊這個熱鬧?”小花的爸爸說:“社團工作又苦又累,做得不好還有可能受到責備,你能承受嗎?”
【環節二】分析選擇 走進責任
教師活動:面對父母的阻攔,小花又糾結了:“‘愛心社團活動較多,也需要付出很多,這會不會耽誤學習?”作為小花的好朋友,你如何幫助她解開心結,走出困惑,做出合理的選擇?
學生活動:學生結合教材知識和生活經驗回答問題。參加“愛心社團”要付出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時間安排不好,就會耽誤學習;但是,參加“愛心社團”能夠奉獻愛心、服務社會,提升勞動技能、活動組織能力,培養社會責任感,與我們道德與法治學習的目標相一致,如果時間安排合理,就能實現“雙贏”。
教師小結:無論是誰,做出選擇就意味著要承擔責任,就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加入“愛心社團”奉獻愛心、服務社會,必然要耗費一定的精力和時間,也有可能因為在社團活動中做得不好而受到他人的責備。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退縮,社會的發展需要每一個公民去履職、去奉獻。而且承擔責任也會給我們帶來物質方面或精神方面的回報,例如贏得他人贊許、完成任務獲得滿足感、活動過程獲得勞動技能及活動組織能力的提升等。無論怎樣,只要我們做出了選擇,就應該勇于承擔相應的責任。
設計意圖:從學生現實生活出發,圍繞思維的困惑點,創設兩難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促進思維碰撞,以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同時,同齡人的心聲容易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其對承擔責任的代價與回報作出正確的評估,學會合理地選擇,學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環節三】尋找榜樣 明晰責任
教師活動一:找榜樣
為配合學校開展文明班級的評選,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我們班準備開展“責任明星”評選活動。你會推薦誰呢?請你推薦一名同學并說出推薦理由。
推薦? ? 同學,推薦理由:? ? ? ?。
學生活動:回憶日常學習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對照課本關于責任的描述,對照社會上敢于承擔責任的、敢于擔當的典型人物和事例,在班上中尋找有責任心的同學。
教師活動二:學榜樣
被推薦的學生分享自己承擔責任的日常表現,其他學生對照榜樣,反省自身,填寫“責任提示卡”:
我已經做到:? ? ;我還沒有做到:? ? ;我今后要做到:? ? 。
學生活動:被推薦的學生大膽說出平時主動關心、幫助和服務他人的事例,分享自己自覺履行責任的做法。其他同學對照學習,增強責任意識。
引導策略:從推薦理由和被推薦的同學平時承擔責任的表現中分析“責任明星”具有的優秀品質,明晰承擔責任的要求。
觀點總結:我們班的“責任明星”都有以下共同點:能主動承擔的責任,不抱怨不懈怠,全身心地投入活動;雖然有些事情耽誤了他們的學習時間或受到他人的誤解,但他們仍然自覺完成所要做的事,他們承擔責任往往不計代價和回報。正因為有他們默默地付出,我們的集體才更加溫暖,更加團結,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設計意圖:創設推薦班級“責任明星”活動的情境,讓學生親歷道德價值選擇,在選擇中體驗,在體驗中內化知識;同時,讓榜樣現身說教,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使學生在“聽別人”中“想自己”,在與同學對話和思想交流中成長,從而增強他們踐行責任的意識。
過渡:“責任明星”為文明班級注入向善向上的精神內涵。2018年初,梧州市榮獲“2018-2020年創建周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作為新時代的梧州人,應該為“全國文明城市”的創建工作盡力盡責,不計回報和代價、鍥而不舍地推進“創城”工作。文明需要積淀,責任需要培養,“做一個負責任的人”是文明城市對市民的基本要求。
【環節四】融入社會 踐行責任
教師活動:出示“全國文明城市”評比的部分要求。
“全國文明城市”評比過程中,需要考查當地開展講文明樹新風志愿服務活動、學雷鋒活動、道德模范活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治理活動、網絡文明傳播活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的情況。
思考:結合“全國文明城市”的評比要求,你如何做一位負責任的“創城”者?
學生活動:對照“全國文明城市”的評比要求,結合自身的能力,對自己的言行提出要求,增強社會責任感。例如,第一,誠實守信,以信取人;第二,樂于助人,積極參加公益活動;第三,以禮待人,耐心熱情回答他人的問訊;第四,尊老愛幼,公共場所主動幫助老、殘、弱或其他需要幫助的人;第五,文明上網,遵守網絡規則;等等。
觀點總結:“少年強,則國強”,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該努力提升自身素質,敢于承擔社會責任。積少成多,積沙成塔,“全國文明城市”的創建需要同學們的共同努力。
設計意圖:以“梧州市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為切入口,通過誘導、啟發,培養學生的市民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增強履行社會責任的意識與能力。
【結語】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呼喚青少年主動擔當責任,做一位負責任的人,才能融入建設新時代的歷史洪流中。
六、教學反思
本課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育為立意指向,以學生學習和成長為目的,從學生的認知和生活閱歷出發,設計了“走近責任——走進責任——明晰責任——踐行責任”四個層層遞進的環節,邏輯清晰,主線明朗,突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真情境,深體會。讓親身參與社團活動的學生談感受,讓身邊的“責任明星”現身說教,讓學生親自參與本地的“創城”活動。這樣的設計做到了情境真實、問題真切。而在情境中學生發起的討論與提出的意見,作為同齡人的一種心聲,更容易使廣大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活動也因此能更好地走進學生的心中。
(二)真困惑,增見識。面對承擔責任所伴隨的代價與回報,面對父母和同學的兩種不同意見,我們應該如何選擇?本課設計兩難情境問題,圍繞學生的認知沖突,引發思維碰撞,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啟發學生的思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使學生樹立科學精神。
(三)重實踐,提能力。實踐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起點,也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歸宿。本課沒有一味地空洞說教,而是以“梧州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切入口,鼓勵學生做一個有責任心的“創城”者,引導學生走進真實生活,參與社會實踐,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教學行為滲透了中國學生核心素養中所要體現的公共參與精神,也展現了公民的責任意識,使學生形成知行合一的良好品德。
作者簡介:李永堅(972— ),男,廣西容縣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