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莉
摘 要:數學思維滲透途徑比較多,教師要注意在教學中進行篩選和規劃,為學生做出更有效的引導,讓學生能夠順利養成數學思維,并在不斷實踐、感知、體驗中強化數學思維。文章從深入教材展開研讀、接軌學生生活認知進行教學設計、為學生提供豐富數學實踐活動、強化數學應用四個方面,闡述數學思維滲透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數學教學;數學思維;創新教學;有形感知;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8-0058-02
培養學生數學思維,這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但在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會陷入迷茫,找不到培養數學思維的正確切入點?,F實往往是教師講解很費力,學生依然是“啟而不發”,這說明教師教學方法和策略上是存在問題的。數學思維有其自身的屬性和特征,教師需要深入鉆研教材,深度發掘教材中的數學思維,結合學生的認知基礎,找到二者的接軌方式,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清晰的數學思維路徑。
一、教學中深度研讀教材,注重數學思維的滲透
數學思維含義豐富,包括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納、演繹、推理、表述、運用數學概念辨明數學關系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建立自然滲透數學思維的意識。數學教材是數學教學的最重要載體,而學生是數學學習主體,如何將文本與學習主體進行認知對接,這是教師需要認真考慮的課題。為此,教師要深入教材,深度研讀教學內容,篩選數學思維滲透的方法和手段,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契機和思維空間。
例如,學生對重量單位認知還比較膚淺,生活中經常接觸的是克、千克,但對更大的單位就難以建立有形認知。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認識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把教材中的換算公式“1噸=1 000千克”直觀化,讓學生對噸有直觀認知。教師可以列舉生活中能夠見到的大東西,讓學生估猜一下,這些大東西與“噸”有什么樣的聯系。如牛、馬、大象、汽車、火車、大樹等。學生雖然對這些東西有直觀印象,但對其重量缺少基本認知。為此,教師可設計競猜比賽,看誰競猜的數字最為貼近。學生聽說要參與比賽,都顯得非常興奮,積極行動起來。比賽開始,教師列舉競猜題目:牛。學生給出不同的競猜判斷如“一噸”“兩噸”“半噸”等,教師根據一般規律給出參考答案。
教師為學生準備競猜比賽活動,就將學生學習主動性激活了。學生對“噸”這個重量單位缺少更多了解,競猜活動讓學生的觀察、對比、分析、歸納、推理等數學思維都活躍起來,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接軌生活認知,探索數學思維對接視角
教育家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接軌學生生活認知,展開數學思維滲透,這符合學生學習認知成長規律。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生活認知基礎展開充分調查,找到文本與學生主體的思維對接點,這樣才能為學生布設適合度更高的訓練任務,促進數學思維的滲透。學生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如何讓學生建立數學自覺探究意識,體現教師教學設計的智慧,需要教師注意結合教材設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展開生活調查和發掘,并在不斷發現、不斷實踐體驗中形成數學思維能力。
例如,學生對長度單位比較敏感,其生活認知也比較豐富,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可接軌學生生活認知展開操作,以成功激活學生數學思維。在“了解千米”的教學中,教師可帶領學生來到操場上,讓學生沿400米跑道走一圈,看看用時多少,走了多少步,然后推測出從家里到學校有多少千米。學生對這樣的實踐活動有了主動參與意識,學習的興趣逐漸被調動起來。回到教室后,教師讓學生說說從家里到學校有多少千米,從學校到公園有多少千米……學生有了“千米”的實踐積累,自然能夠給出比較準確的判斷。另外,智能手機上都有步數記錄,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回家之后通過步數推算每天家長走了多少千米。
教師將學生帶到校園里進行實踐操作,學生從實地測量中建立了千米的概念,也學會了根據步數估計千米的方法,這無疑屬于數學思維能力的體現。教師必須抓住學生心理特點,引導他們展開數學觀察、討論、推理,讓學生接軌生活認知,進行數學思維訓練,從而達到培養數學核心素養的目的。
三、豐富數學活動,開拓數學思維成長空間
在數學實踐活動的設計中,教師要有拓展意識,整合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操作的機會,讓學生通過數學互動學習數學知識,培養數學學科能力。數學實踐活動形式多樣,數學實驗、數學猜想、數學游戲、數學競賽、社會調查、案例分析、課堂辯論、數據處理、信息搜集等,都屬于數學實踐活動范疇,教師要針對學生學力基礎和學習興趣取向進行選擇,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歷練的機會,以滿足學生數學學習的要求。
例如,“奇妙的剪紙”屬于軸對稱圖形范圍,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可為學生布設數學實踐活動,展示一些剪紙作品,讓學生自行觀察其具體形狀,找到其規律,并展開模仿操作,看誰能夠剪出好看的剪紙。學生順利進入實踐操作環節后,教師要跟進給出技術指導,幫助學生逐漸找到剪紙操作的基本要領。經過一番努力,很多學生都有作品誕生。教師可挑選一些成功的剪紙,引導學生找出對稱軸,讓學生重新認識對稱圖形。教師應組織學生對這些剪紙作品進行點評分析,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加深他們對軸對稱圖形的理解。
可見,教師為學生布設實踐操作任務,學生就能夠積極行動起來。因為剪紙活動沒有多大難度,教師給出簡單的引導,學生便能夠順利進入活動之中。教師展開專業點評活動的目的是非常明確的,就是要讓學生從點評中建立軸對稱圖形的相關概念。這樣的教學實踐活動對學生觀察、推理、歸納、表述等數學思維能力進行了有效鍛煉,說明教師的教學設計是科學而高效的。
四、強化數學應用,打造數學思維構建基礎
數學源于生活還要應用于生活,教師要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讓學生在數學應用中感受數學思維,這對全面塑造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有重要促進作用。教師不妨結合教學實際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應用數學的機會,讓學生能夠結合數學實踐,獲取更多的成長力量。小學數學內容與學生生活接軌緊密,創設數學應用實踐機會更為容易,如果有需要,教師不妨發動學生自行設計數學應用訓練題目,讓學生在主動學習中鍛煉數學思維能力。
為了強化數學思維的實踐運用,教師需要創新教學設計,給學生帶來更多生活體驗機會,這樣才能形成強大的教學促進動力。例如在“認識分數”的教學中,教師可端出一盤桃子,給學生設計生活中常見的場景:這里有一盤桃子,一共有8個子,如果要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一個人分到4個桃子,占總數的幾分之幾呢?如果要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得的桃子占幾分之幾呢?如果平均分給8個人,每個人分得的桃子又占總數的幾分之幾呢?學生開始熱議,紛紛舉手,要求回答。教師并沒有急于讓學生回答,而是在等待,讓學生充分討論醞釀,最后找學生來解答。學生大多都會給出正確答案,教師繼續進行實踐操作:這盤桃子總數變了,現在是12個,需要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分到幾分之幾的桃子?學生有了前面的認知,自然會進行推理,很快就給出正確解答。教師可對學生的優良表現給出肯定和鼓勵,課堂學習進入佳境之中。
如上,教師利用一盤桃子做文章,通過分桃子這個生活常見的場景,將學生帶入到特定數學思維之中,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思考空間。在這個訓練過程中,學生觀察、分析、推理、歸納、表述等數學思維都獲得有效歷練。教師結合學生生活和數學認知基礎展開教學發動,其適合度更高,學生回饋響應也更為及時,其訓練調動效果不言而喻,由此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訓練了數學思維,同時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教師要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展開教學設計,充分意識到滲透數學思維的重要性。要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有效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引導學生在豐富的數學實踐活動中啟動數學思維。教師可通過深入挖掘教材、接軌生活認知、組織數學活動、強化數學應用等方式,讓學生對數學概念產生有形感知,讓學生在數學實踐中觸摸數學思維,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
參考文獻:
[1]唐圣利.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2).
[2]李月霞.思想方法:數學教學之靈魂——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實踐探索[J].教育觀察,2018(12).
[3]楊麗.小學生數學思維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7.
[4]陳璐.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批判性思維啟蒙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