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中
摘 ? ?要: 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是非常必要的。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離不開歷史課堂教學,課程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載體,歷史教學是培養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歷史教學 ? ?核心素養 ? ?初中教育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研究制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要求“把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中”,由此可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已成為今后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推動新課改向縱深發展的具體要求,成為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中心環節,是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
什么是核心素養呢?我們的界定是,“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從中可以看出“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重中之重,是具體教育教學實踐的中間環節。它的提出相對于先前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三維教育目標”來說是突破、是創新,更強調人的全面發展,使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更加凸現,它“三個方面”的“十八個要點”比先前的“三維教學目標”更加具體,更具有操作性,可以說它是“三維目標教學”的有機整合與提升,使教學目標更具體,育人觀念更明確,教育要求更透徹,所以它作為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貫穿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
歷史教學需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可以說它是開展中學歷史教學的核心,“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主要指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對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塑造,歷史知識的學習掌握及各項能力培養的有機構成與綜合反映,歷史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即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從中可以看到這五個方面的內容都要在歷史教學中才能得到理解、發展和培養,所以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離不開歷史課堂教學,歷史教學是培養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歷史課程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載體,因此,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一、要在明確教學目標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它的設計是否合理科學直接關系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預期要實現的教學目標是否明確、具體、科學,直接影響教師教學實踐是否有效。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學目標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以后將達到何種狀態的一種具體明確的表述,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心中都要有目標,只有這樣,師生才能形成合力,調控著教和學的行為向預設方向邁進。特別是教師,心中不僅要有教學目標,還要強化學生的目標意識。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每堂課的學習目標,我的做法是通過課件形式展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讓學生以朗讀方式加以明確,然后帶著目標自主學習,不但要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還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強化目標,課后回歸是否實現目標。
一些教師受到以往教學觀念的影響,認為制定教學目標是做無用功,因此,在教研活動時很少關注如何設計與實現教學目標。有些教師上課只憑經驗,缺少計劃,導致一堂課之后,教師不知道學生學到了什么,即難以保證教學效果,由此可見教學目標在教學中非常重要。歷史教學目標的設計不能隨便拼湊,我們應在仔細閱讀課程標準,深刻領會本學科核心素養內涵的基礎上制定教學目標,充分把握好各個目標之間的內在聯系,認識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深化的過程,應依據課程標準和學情制定出符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
二、要在創設問題情境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問題情境的創設是培養核心素養的切入點,美國心理學家西蒙認為:“課堂教學的本質應該是在問題情境中師生合作進行的探究與發現未知事物的活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妨創設一些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不但能夠充分調動起全體學生探究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積極性,激發起他們的創造力和思維力,而且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所以說,問題情境的創設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手段,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
初中生正處于發育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生往往對自己接觸的事物有深刻的印象,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加強問題情境創設,能使教學信息具有新奇性,從而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極大地激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和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同時加強問題情境的創設還能有效還原歷史情境,將模糊的歷史事件變成清晰的故事,對學生正確評判歷史事件有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力和記憶力,還能使學生對這些內容記憶得更牢固。
創設問題情境的教學方法相對于平鋪直敘的教學方法來說趣味性更高,學生參與熱情更高,使枯燥的歷史課本知識變得生動有趣,進而使學生的歷史思維得到改善,不僅能增強歷史學習效果,還能使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得到明顯提高。歷史問題情境創設,不是教師簡單地提出問題,而是轉變教學觀念,以學生發展為本,把它作為歷史教學的出發點,在教學中通過營造濃厚的問題情境氛圍,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激起學生認識歷史的沖動和思維的活躍。
三、要在倡導合作探究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合作探究是培養核心素養的著力點,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何讓學生成為“樂之者”呢?現代教育理論認為,課堂教學中有三種重要學習情境,即合作探究情境、相互競爭的情境和個體學習的情境,在三種情境中最佳的學習情境是合作探究情境。在歷史教學中,通過合作探究,不僅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而且使學生的態度與價值觀得到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激發學生參與歷史學習的熱情,引發學生的興奮點,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加深對歷史學習的深層次記憶。合作探究方法很多,一般有生生合作探究、小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體探究等方式,選擇采用何種探究方式,關鍵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在合作探究中小組合作探究不失為一種更好的探究方式,因為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組成合作學習小組的方式很多,可以是老師指定的,也可以是學生自愿的,我的做法一般是根據學生的需要,讓學生自愿結合成立學習小組,然后根據各小組間學生的學習情況加以調整,盡量做到各小組間優中差合理搭配,使各小組在程度上達到基本平衡。各小組在組長組織下進行合作探究,根據探究內容的不同及學生的特長、個性的差異等合理分工,充分發揮每個小組成員的作用與優勢保證探究學習活動取得預期成效,不僅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還培養學生深度探究歷史問題和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
四、要在實現情感體驗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情感體驗是培養核心素養的立足點,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非智力因素,不僅是作為社會的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養,更是中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初中生正處于情感塑造期,雖然對事物有一定的認識,有自己的初步判斷能力,可他們畢竟年齡尚小,思想還不夠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不夠健全,對事物的認識不夠深刻,看不到事物的本質,遇事容易沖動,意氣用事,造成情感上的偏差,對學生健康成長的危害是很大的,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我們要融入情感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健康情感,養成高尚的道德品質,用高尚的道德情感塑造學生優秀的人格,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培養核心素養。從歷史教學學科角度來看,歷史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體驗和感悟,并把它內化為自己的優秀品質,可見在歷史教學中讓學生體驗和感受到高尚的道德情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教學林則徐虎門銷煙歷史故事時,可以通過視頻、圖片等形式讓學生重溫林則徐銷煙的歷史場景,讓學生感受他“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決心和勇氣,體會他高尚的愛國情感。又如學習文天祥抗元的歷史故事時,可以讓學生通過編排歷史劇,誦讀《過零丁洋》一詩,感悟他“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壯,體會他強烈的民族氣節意識。可見情感體驗不僅能使學生汲取前人的知識和經驗,而且能使自己的思想得以熏陶,境界得以提升,所以歷史教學不僅是一個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我們應該采用情感體驗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和判斷,形成自己的歷史價值觀。
五、要在構建多元評價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多元化的評價是培養核心素養的支撐點,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人的智力由多種因素構成,其中最主要的七種是言語語言智力、數理邏輯智力、音樂節奏智力、身體動覺智力、視覺空間智力、交往交流智力及自知自省智力,且每個人的智力都是獨特結合。”從這句話可以看到人的智力領域是不同的,有的學生在這方面可能是短板,但在其他方面可能是長項,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都有可資發展的潛力,所以評價學生不能一概而論,而應構建多元的評價方式,因材施教,從不同方面和視角看待每一個學生,發現他們的優勢和特長,促使其優勢智力領域提高,從而影響和帶動其他智力領域的發展,以實現智力的全面提升。《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教學評價應以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采取靈活多樣的評價方法,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充分發揮歷史教學評價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師評價學生再不能以傳統的文化課學習成績為唯一的標準與尺度,再不能把歷史教學評價和考試等同起來。在應試教育中我們對學生平時學習的過程性評價重視不夠,過分重視考試結果而忽視過程評價,過分重視知識的考查而忽視能力的培養,過分重視知識的積累而忽視人文素養的培養,使作為人文精神重要載體的歷史學科的評價更多的成為甄別和選拔的工具。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為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好地發揮歷史教學評價的功能,有必要在歷史教學實踐中對發展性評價策略進行有益的探索,用發展性評價激勵學生成長,將發展性評價與結論性評價結合起來,建立一種多元化的評價模式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學會生活,建立自信,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積極的生活態度打下深厚的基礎,使老師更多地關注學生個體的處境和需要,尊重和體現個體的差異,促使個體盡最大可能實現自身價值,達到師生情感溝通和師生共同成長的目的。
可見,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是一項長期工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需要每位歷史老師在平時教學中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提升專業特長,并把它潛移默化地融入教學工作當中,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優秀品質,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Z].2014.3.
[2]張振斌.創新育人模式,提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M].西安:陜西教育報刊社,2017.
[3]石曉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及培養途徑初探[J].新課程(中學),2016(09):190-191.
[4]梁勵.論歷史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J].課程·教材·教法,2005(05).
[5]周衛勇.走向發展性課程評價——談新課程的評價改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6]周鳳妹.在創新教學中體現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25).
[7]賀千紅.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及培養途徑初探[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02).
[8]吳偉.歷史學科能力與歷史素養[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