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克林 張又文
摘要:企業學院是公辦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載體,是企業深度參與校企協同育人的標志。但許多公辦高職院校的企業學院名不符實,對專業建設的貢獻并不顯著,甚至虎頭蛇尾中途夭折。公辦高職院校的企業學院要良好運行,發揮其在專業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校企雙方須正確處理好校企雙方投入與產出的關系、高校章程與企業學院章程的關系、學校決策與企業學院決策的關系、二級院系與企業學院的關系、教學內容與產業項目的關系、教學質量與項目質量的關系、教學管理與項目管理的關系、院校職工身份與企業職工身份的關系等“八大關系”。
關鍵詞:公辦高職院校;企業學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19)11-0033-06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近十幾年來,我國高職院校在國家示范、省級示范、國家骨干、省級優質校、國家“雙高”等一系列項目拉動下,紛紛成立企業學院,研究和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可是,企業學院的運行狀況并不理想,普遍存在校強企弱、校企“雙張皮”現象,企業難成重要辦學主體,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難以深入,致使協議多落地少、研究多實踐少,成功樣本稀缺。
一、企業學院的類型與職能
(一)企業學院的類型
企業學院是公辦高職院校的一塊相對獨立的教育教學“特區”。根據專業群的不同,一所公辦高職院校可建立多所企業學院。企業學院可以建在院校,也可建在企業。根據合作深度的不同,企業學院可分為培訓學院、產業學院兩種類型。目前,培訓學院已很普遍,而真正的產業學院較少。
培訓學院:企業有償幫助院校精準地定位專業培養目標,輸出部分師資、課程,給學生提供實訓、實習、就業的機會,給教師提供工程實踐鍛煉機會。
產業學院:在培訓學院的基礎上,企業主要發包產業項目,實施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并從產業項目中贏利。產業學院以產教融合為主,它是校企合作的最高載體。產教融合遠遠超出高職院校的職能范疇,它能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穩定畢業生高質量就業、促進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成功運行的產業學院會帶來公辦高職院校體制機制、教育教學模式、人事分配政策等一系列制度變革,構建產業、企業、高校三者新型的互動演進關系。
(二)企業學院的職能
企業、高校是兩類不同的社會組織,有著迥異的本質屬性、社會職能、組織結構、機制設計、運行規律。企業學院是校企雙方合作的結晶,具有院校、企業的雙重基因,協同承擔院校、企業的部分職能,給校企雙方帶來利益。
1.保持專業群建設先進性
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強化學生實習實訓。[1]”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職業教育“五對接”(即專業與產業、職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才是合格的職業教育。
由于我國高職院校發展時間較短,不少公辦高職院校源于中職學校升格,目前專業群建設水平較低且發展遲緩,專業師資緊缺。正可以通過企業學院及時引進新知識、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產業項目,以及有技能、有經驗的工程師團隊,通過訂單培養、訂向培養等方式,將“紙上談兵”變為“戰場練兵”,補齊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短板,保持專業群建設的先進性。
2.改善教育教學環境
教育教學環境包括風氣文化、管理制度、教學資源、實訓基地、師資團隊等元素。在公辦高職院校,教學二級院系是教育教學的第一責任主體,與教務處、人事處、科技處、國資處等職能部門共同完成高職院校的各項職能。職能部門的作用是分配、規范、指導、考核二級院系的工作。企業學院企業元素濃郁,更多采取企業的項目管理、員工管理方式和項目驅動、產教融合的教學方式,學中做、做中學,結果導向、能力為先,更符合高職院校的實際學情,對學生更有吸引力,從而促進學風建設、師風建設和制度建設,優化教育教學環境。
3.豐富校園文化內涵
知識、真理、至善是大學的靈魂,和諧、安全是校園文化的主題。不用諱言,目前不少高職院校由于生源基礎較差、培養定位單一、教育教學方式滯后、質量評價機制失衡,加之許多教師不愿意懲戒學生,也不愿對學生提出過高的技能要求和素質要求,導致課余時間的教室、實驗室幾乎空空如也。企業學院正是高職院校開向社會的一扇窗,從這里吹入企業的清新空氣、真實空氣,引入學習、任務、競爭、懲罰、拚搏、忍耐、規則、責任、自信這些企業的文化元素,讓院校教師、學生明白怎么謀事、干事、成事,怎樣為團隊和客戶服務,提升師生的職業素養。企業文化是對校園文化的豐富和完善,讓校園文化更有靈魂。
4.為企業創造經濟利益
國家沒有法規強迫企業必須與高校合作。對企業來說,校企合作是可選項,而非必選項。對高校來說,校企合作是必選項,而非可選項。企業可以向全社會招聘員工,并且一定能招到自己滿意的員工,而不必依賴于某一所高校的畢業生。高校則必須按企業、行業的用人標準培養學生,否則學生因難以就業而會引發一系列負面效應。
企業的生存靠贏利,降低成本、擴大利益是企業一切活動的出發點,高校的企業學院只有充分理解、尊重、維護企業的這一需求才能正常運行。高校要為企業學院配置充足的資源,讓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保持較低的人力資源成本和項目成本,讓企業能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合理贏利。
二、公辦高職院校企業學院運行現狀與原因分析
(一)院校盲目選擇合作企業
職業院校需要校企合作,但決不是對企業敞開大門來者不拒,而是要設置一定準入條件,不能只圖名不圖實。不少企業學院正是沒有認真甄別合作企業,純粹奔著“500強”、“高科技”、上市公司等光環而去,一開始就“嫁錯了郎”,致使企業學院虎頭蛇尾,有名無實,慘淡收場。
第一,合作企業沒有濃郁、正向和有影響力的文化,并且與主題校園文化從價值體系上沒有較好的融入點,師生難以接受甚至排斥。企業學院不適宜選擇成立時間短的企業、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悖的企業、急功近利的企業、純外資的企業合作。
第二,合作企業沒有先進、主流的核心技術和已有一定市場占有率的產品,并且其技術難度不適合高職院校的學情,學生通過學習不能熟練掌握,不能憑此技術對口就業。企業學院不適宜選擇與科研院所(純研發機構)、代加工企業、不招專科生的企業、無核心技術的企業、無拳頭產品的企業、轉包發包型企業合作。
第三,企業沒有深厚、公益的職業教育情懷,沒有對接院校的教育部門,沒有教學團隊,不能與職業院校在同一層級、同一語境上對話。企業學院不適宜選擇不斷變換產品的企業、惟利是圖的企業、純粹奔著廉價勞動力的企業、為了實施(或簽約)某一訂單而來的企業、沒有專門教育部門(或臨時拼湊)的企業合作。
(二)企業心不在焉,奔“利”而來
企業應當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利用資本、技術、知識、設施、設備和管理等要素參與校企合作,促進人力資源開發。但不少企業打著共建企業學院的幌子或握著教育主管部門授權的“通行證”,賣設備、賣證書,甚至為了某一個項目招收廉價、短期的勞動工人,不惜誤導合作院校調整人才培養規格、修改專業建設方案,誤人子弟。
(三)教育行政部門沒有履行管理職能
《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明確要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校企合作工作的統籌協調、規劃指導、綜合管理和服務保障;會同其他有關部門根據本辦法以及地方人民政府確定的職責分工,做好本地校企合作有關工作。[2]”顯然,企業學院需要政、行、企、校四方聯動,才能有效地消除各方風險。可實際情況卻事與愿違,無論地方政府辦學還是行業辦學,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均未實質性規劃、指導、參與、管理轄區內職業院校的校企合作工作。政府職能缺位,致使企業學院普遍由院校自主“操刀”,學校對企業的承諾缺乏保障力、企業對學校的投入缺少回報,不少企業學院中途夭折。
三、公辦高職院校企業學院運行須處理“八大關系”
我國高職院校分公辦、民辦兩大類。教育部《2019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高職院校(專科)共1 423所(其中公辦1 101所、民辦322所),所有公辦高職院校年生均財政撥款均超過了1.2萬元[3],加上政府工資撥款、專項資金撥款和學生繳納的學費,制約公辦高職院校建設的瓶頸已不再是資金問題。
公辦高職院校是我國職業教育的主力軍,國家投入巨大。作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載體,公辦高職院校的企業學院肩負著培養高素質、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神圣使命,應該是廣大學子向往的圣地。但很多公辦高職院校的企業學院招收學生困難,甚至要反復宣講動員、許以激勵政策學生才進入。企業學院本身缺少內涵、缺少特色是主要原因。調查顯示,公辦高職院校的企業學院只有正確處理好“八大關系”,校企雙方才能從“一頭熱”變為“兩頭熱”,才能可持續性建設高水平的專業群,才能源源不斷地輸出滿足產業、行業需要的專業人才,從而成就校企協同育人的靚麗風景。
(一)校企雙方投入與產出的關系
企業學院采取董事會、理事會、聯盟、工場等何種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明確投入與產出的關系,用法律手段保障校企雙方的權益。在企業學院,校企雙方應將品牌、設備、資金、土地、設施、人才、知識產權等要素委托第三方評估作價成投入資本產生股權和產權關系(混合所有制是企業學院的特征之一),以克服單純以協議或合同形式達成的非混合所有制合作的各種先天不足,助推校企雙方從“攜手”變成“聯姻”,建立校企合作的利益共同體。
可是,對公辦高職院校來說,企業學院先期和中期投入資產的歸屬、中間增投資產的歸屬、中間項目衍生資產的歸屬、項目成果(知識產權)的歸屬,以及其資產的折舊、流失、報廢等問題是難以處置的敏感問題。在現有體制下,由于投入與產出比例失調、資產和成果處置不當而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管理不善導致企業學院增加非穩定因素(如津貼績效發放不當)等,都可直接影響到公辦高職院。作為規避風險的有效途徑,企業學院的財務、資產、成果宜委托社會第三方專業機構管理,以保持相對獨立。關于第三方機構,建議不宜選擇校辦企業,因為校辦企業的話語權仍然在高校,不利于合作企業發揮職能。
(二)高校章程與企業學院章程的關系
章程是高職院校的“憲法”,是高職院校依法自主辦學、實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職能的基本準則和理論依據。高職院校在章程劃定的邊界內按照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內部管理體制,依法治校,科學發展。章程規定高職院校為非營利性教育事業單位(院長是法人),履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國際交流的職能。現行公辦高職院校章程中,幾乎都忽略了《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賦于企業的合法權利[4],削弱了企業辦學的主體作用。
目前,多數公辦高職院校企業學院章程規定的目標僅僅是探索辦學體制機制改革、推進校企協同育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對區域發展貢獻力,其職能是參與議事、協調關系、實施監督等,從語言描述上已經降檔。
很顯然,企業學院不應該是純粹的非營利性教育事業單位,這是企業的屬性決定的,也是與高校章程相沖突的,從法理上也與“國有公辦”屬性不一致,多年來便自然形成了校企合作“兩張皮”、“一頭熱”現象。
要真正解決校企合作難的問題,高職院校就必須修訂、完善章程,從上層結構、辦學理論上確定企業的合法地位,消除企業顧慮,給企業以實權,讓企業愿意進入、敢于進入職業院校,而不會望“校”生畏。
(三)學校決策與企業學院決策的關系
公辦高職院校決策機制要點是黨委領導、院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社會參與、依法治校,黨委會、院長辦公會、學術委員會為三大最高決策會議。一般情況下,企業學院決策機制要點是理事會(或董事會)領導、院系實施、教務處監督,理事會(或董事會)會議為企業學院最高決策會議。
黨委會:公辦高職院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學校黨委會是最高決策機構,黨委書記主持、黨委委員參加,決策院校“三重一大”(重大決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項目安排和大額資金運作)相關工作,其他人員根據所議事項需要列席,沒有表決權。
院長辦公會:院長辦公會議是學校行政議事決策機構,院長主持,院級領導參加,決策教育教學、科研服務、師資培養、校企合作、金額安排、國資管理等事項。
學術委員會:學院學術委員會是學院最高學術評議機構和咨詢機構,統籌行使學術事務的決策、審議、評定和咨詢等職權,為學院科研工作、職稱工作、大額資源分配、專業布局與建設提供智力支撐,如前期論證、投票表決。學術委員會主任一般由院級領導擔任,成員來自本校各個學科的教授。
企業學院理事會:企業學院決策機構是理事會(或董事會),下設若干管理部門和執行部門。企業學院理事會(或董事會)由校企雙方領導構成,理事長(或董事長)一般為校方副院長擔任。企業學院的領導人員、管理人員、執行人員絕大多數為校方人員,常常用管理院系、教研室的辦法管理企業學院。
由此可見,學院黨委會、院長辦公會、學術委員會與企業學院理事會這四個決策會議層級不同、主持人不同、參與人員不同、決策權限不同。企業學院處于弱勢地位,其理事會(或董事會)會議做出的決議可以被上層會議輕易否決或改變,這與國家倡導的校企合作雙方公平公正、學校企業雙主體原則相矛盾。
公辦高職院校要制定《企業學院運行管理辦法》,提高企業學院理事會(或董事會)等級,授予其更高決策權,為其開啟綠色決策通道,在黨委會、院長辦公會、學術委員會議事規則中設定或授權企業學院“特事特議”“特事特辦”規則,否則不但會趕跑企業,也會趕跑教師。如教師的職稱問題。企業學院教師群體由于承擔教學、生產雙重壓力,平時沒有時間做科研、寫論文、帶比賽、出專著,評職稱時反而成了“流汗又流淚”的弱勢群體。這就是公辦高職院校的專職教師不愿意去企業學院工作的主要原因。
(四)二級院系與企業學院的關系
二級院系在學校黨委、行政、職能部門領導下,負責實施專業建設、教育教學、校企合作、科研服務、師生管理等活動。二級院系決策會議是黨政聯席會議,由二級院系正職領導主持,在一定權限內處理本部門事務。
由于專業歸屬的問題,不少公辦高職院校的企業學院一般依附某個二級院系存在,或者直接作為二級院系的一個部門,由二級院系領導兼任企業學院院長。企業學院的職能必須依賴二級院系的資源(教師、學生、設備、資金)才能完成。這就注定企業學院實質是由二級院系領導“操盤”。由于公辦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不少二級院系領導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本身對企業學院缺乏工作熱情。
正確建立二級院系黨政聯席會與企業學院理事會的決策關系,合理分割二級院系、企業學院的辦學資源,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是企業學院發展的關鍵。
(五)教學內容與產業項目的關系
教學與生產的目標、周期、規律、投入是不同的。產業項目是企業學院的核心要素。通過項目培養學生、提高就業質量是職業院校的需求;通過項目贏利、儲備人才是企業的需求。教學與生產兼顧、互相促進是校企雙方理想的愿景。
對企業來說,企業學院并不是企業主要的利潤來源,往往將一些層次低、技術要求不高、時間要求不緊迫的項目放入企業學院實施。對院校來說,企業學院也不能作為主要的辦學場所,目前高職學生承受不了企業員工式管理,把某專業群外包給企業建設也存在風險。
雖然企業學院涉及校、企、師、生四方利益,但更應該本著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理念開展各項工作,教學、生產要有機融合,而不能只重其一。校企雙方一是要認真學習國家或行業發布的專業標準,了解專業要求;二是在不降低人才培養規格的前提下,合理建立工作崗位與專業方向的關系,確定知識體系;三是遴選合適的產業項目引入企業學院,避免太難或太易不符合學情;四是將產業項目按教學規律分解為知識課程、實訓課程進入課堂,要理實并重,符合人才培養規律;五是不斷將產業項目轉化成教學文檔,建成線上線下教學資源庫、案例庫;六是建立產業項目實施失敗后對企業方的補貼機制,減少企業損失。企業學院必須有針對性地制定系列管理制度,如《教學資源庫管理辦法》《產業項目補貼辦法》等。
(六)教學質量與項目質量的關系
在通常情況下,評價企業學院運行質量應該包括教學質量、項目質量兩個維度。教學質量是對教學活動中教師教學效果、學生學習效果的綜合評價,主要依據是課程標準、學生成績(學分),針對學生個體。項目質量是對項目實施情況的評價,主要依據是項目合同、驗收結論,針對項目組集體。
企業學院只能選擇教學、生產過程中的關鍵點進行評價,以學分銀行、企業證書為杠桿,建立項目、證書、專利、技術創新等折算學分制度,而不宜采用傳統的純課程式評價方式。比如,企業學院的學生大部分時間在做項目,不能以獲得省賽、國賽名次多少來評價;企業學院充滿動態因素,不能以過程規范性、教學資料完整性來評價;項目交付有風險,不能因為項目沒有通過驗收項目組成員就沒有學分;常態化實施項目且實施周期長短不固定,不能按傳統方式安排實習實訓的補考、重修。
根據專業群特點,企業學院必須有針對性地制定系列質量管理制度,如《教學檢查辦法》《學分銀行管理辦法》《素質學分管理辦法》《生產性項目實訓考核辦法》《項目實訓補考與重修辦法》等。
(七)教學管理與項目管理的關系
企業學院教學班、項目組并存,運行的是全動態的教學過程、生產過程,其管理要兼顧教學規律和生產規律。企業學院不再以班級為教學單位、以課程為教學內容,而是以項目組為教學單位、以項目為教學內容,這對教務管理是巨大的挑戰。如果企業學院一味嚴格地執行院校的教學管理制度或企業的項目管理制度,都將阻礙企業學院發展。
企業學院內學生分成了不能做項目、能做項目兩大類。不能做項目者留在教學班學習,直到能做項目;能做項目者進入項目組做項目,項目完成后又回教學班去繼續學習。由于項目來源時間不確定、項目大小不確定、項目內容不確定,將導致教學班、項目組的人員、人數,甚至項目組的類別、組數不斷變化,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實訓時間安排、教學內容、教學場地安排等不斷變化。面對復雜多變的教育教學要素,企業學院教學管理權要下放給項目組(經理或指導教師),以便管理方法能根據實施項目的不同而變化,更加科學、靈活和具有可操作性。
根據專業群特點,企業學院必須有針對性地制定系列過程管理制度,如《教學班運行管理辦法》《項目組運行管理辦法》《頂崗實習管理辦法》等,以維護教學、生產秩序。
(八)院校職工身份與企業職工身份的關系
企業學院的管理團隊、實施團隊均由校企雙方人員構成,但往往其責任、權力、利益不對等,誰也指揮不了誰。
企業學院的院長、教師、工程師應該具有企業職工、院校職工“雙身份”,同時享受企業職工、院校職工的相關權益,如職務晉升、職稱晉升、津貼績效、獎勵懲罰等。
企業學院院長建議公開招聘(專職),接受校企雙方考核,享受較高年薪,不建議由院校中干或企業中干兼職。目前,企業學院院長兼職者占絕大多數,不利有三:其一,兼職院長相當于“額外任職”“額外工作”,時間、精力有限,且不享受津貼、獎勵,不能全力以赴;其二,可調控的資源太少、層級太低,企業學院發展動力不足;其三,兼職干部有任期,會中途調整或屆滿輪崗,企業學院的管理理念、方法有不可持續的風險。
企業學院的教學、生產實施人員要簽訂校、企、師三方合同,設定準入、退出機制,人員相對固定,互享對方的津貼、福利、年終績效、保險、項目提成等,持證上崗(企業人員持大學教師資格證,院校人員持工程師證),教學事故、生產事故、處分、榮譽、晉職同時通報院校、企業,記入檔案。
目前,大多數企業學院的實施人員主要由院校教師擔任,不利有三:其一,院校教師缺少項目能力(特別是金額較大、要求較高的項目),達不到產教融合的目的;其二,院校教師有“退路”,工資由國家財政發放,大不了退出企業學院(仍然不會失業);其三,學院專職教師客戶意識弱、時間意識弱、標準化意識弱,直接影響項目交付。
企業學院的學生具有學生、準員工雙重身份,要建立準入、退出機制,簽訂校、企、生三方合同,讓學生有壓力、有優越感,享受獎學金、評優評先政策傾斜。
企業學院必須有針對性地制定系列制度,如《企業學院院長工作條例》《企業學院專職教師管理辦法》《企業駐場工程師管理辦法》《企業學院學生管理辦法》等,規定責權利。
公辦高職院校企業學院的建設過程是校企雙方互相信任、互相協調、互相投入、共同發展的過程。企業學院能否建設好,主要決定于校企雙方領導能否處理好企業學院的“八大關系”。企業學院對院校來說將引發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科研成果轉化、服務社會能力提升等系列連鎖反應,還可以迅速克服自身師資、設備、技術、項目、生產基地、就業基地等系列短板,打造品牌專業群。企業學院對企業來說是文化、技術、品牌、項目的輸出地,能降低場地、人力、項目、生產等成本,同時也能享受國家或區域的相關激勵政策,將企業利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EB/OL].[2019-02-13].http://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4]教育部等六部門.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EB/OL].[2018-04-27].http:// http://www.jyb.cn/zcg/xwy/wzxw/201804/t20180427_1055387.html.
[3]教育部.2019中國高職質量年度報告[EB/OL].[2019-06-21].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906/t20190621_386921.html.
(責任編輯:楊在良)
Abstract:Enterprise college is an effective carrier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 public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is the sign of enterprise's deep participation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However, many enterprise colleges in public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unworthy of their names, because they don't make prominent contributions to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even die on the vine. In order to make enterprise colleges work well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both correctly handle eight relations, name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put and output of both sid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charter and enterprise college char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decision and enterprise college deci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ondary department and enterprise colle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contents and industry proj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quality and project qual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project manage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dentity of college staff and enterprise staff.
Key words: public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nterprise colleg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