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園安全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校園欺凌作為威脅校園安全的一大隱患,越來越為社會所關注和重視,國內外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研究。本文通過分析以往學者對校園欺凌概念與成因的研究結果,借鑒國外先進經驗與措施,為我國制定完善的校園欺凌干預制度提供參考,以促進校園欺凌現象的防治。
關鍵詞:研究綜述;校園欺凌;中小學
中小學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階段,只有保障校園安全,才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2016年6月,李克強總理針對校園暴力頻發作出重要批示,校園應該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同年,我國相繼出臺《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政策文件,將防治校園欺凌與暴力上升到了國家層面,反校園欺凌已成為時下最重要的議題。
一、校園欺凌的概念
挪威心理學家奧維斯(Dan Olweus)將校園欺凌定義為,一名學生長時間并且重復地暴露于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1]。英國政府教育與技能部(DFES)將校園欺凌界定為持續的、有意的或者反復的,故意制造傷害的行為,某些偶然發生的事情在特定情況下也可視作欺凌行為[2]。美國預防校園欺凌中心將校園欺凌定義為:“任何破壞教育的使命、教學的氛圍以及危害校方預防人身、財產、毒品、槍械犯罪的努力,破壞學校治安秩序的行為。”[3]2016年4月28日,我國教育部發布《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明確使用了校園欺凌這一概念[4]。本文認為校園欺凌是在學校管控范圍之內,發生在學生之間的,一方通過肢體、語言、網絡等多種形式故意對另一方實施持續性的欺負、侮辱,從而造成另一方身體傷害、精神損害或財產損失的行為。
二、校園欺凌的成因
(一)國外研究現狀
納森爾(Nansel)等人對美國非裔、西班牙裔兒童的調查結果顯示,種族生活環境的安全性越高,發生沖突的可能性就越低。帕頓(Potton)等人對美國非洲兒童學校的校園欺凌現象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兒童是否容易卷入欺凌行為之中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關系。奧維斯(Dan Olweus)認為影響欺凌行為的因素包括主要養育人的教養態度、同輩群體的影響、大眾傳媒、遺傳基因和個人氣質等[5];還有學者指出,受欺凌的學生大多表現為在意他人、冷靜、孤獨、并且敏感的特征,并且被欺凌后會選擇哭泣或退讓[6]。
綜上,國外學者對校園欺凌的成因研究主要從宏觀環境、家庭氛圍、同伴關系以及受欺凌者性格特征等方面出發,從不同層面對校園欺凌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
(二)國內研究現狀
社會成因方面,屈生憲(2012)等認為電視、電影以及網絡等媒體對欺凌場面的過度渲染,無形中強化了學生的欺凌意識,增加了欺凌事件發生的頻率;李燕秋(2016)認為社會價值觀、社會結構、經濟狀況以及居住環境等都會影響學生對欺凌行為的認知[7]。學校成因方面,楊衛敏(2011)認為,重點中學和位于城市的學校,其校園欺凌發生率要比普通學校、位于農村的學校低;屈生憲(2012)等認為教師貶低與體罰學生會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從而發生校園欺凌事件。家庭成因方面,丁一杰(2015)認為缺乏父母關心的學生更易成為校園欺凌的受害者,被家長過度溺愛和縱容的學生則更易欺凌他人[8];李燕秋(2016)認為如果家庭環境不良且家長的教育方式有誤,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學生就更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9]。個人成因方面,張文新、紀林芹(2005)提出欺凌者會將欺負他人當作炫耀的資本,對自己的欺凌行為持認可和肯定傾向[10];張小華、項宗友(2016)則認為學生是否有心理抑郁傾向以及心理抑郁的程度是影響學生遭受校園欺凌的重要因素。
綜上,我國學者主要從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個人等角度出發,對校園欺凌進行歸因分析。同時可以看出,校園欺凌的產生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三、校園欺凌的對策
(一)國外研究現狀
奧維斯(Dan Olweus)與其團隊共同擬定了《奧維斯校園欺凌預防計劃》,提出制定全校范圍內的反校園欺凌準則、鼓勵教師設計校園欺凌預防與治理計劃、加強社區對反校園欺凌的宣傳等來預防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英國制定了相關政策來規制校園欺凌,主要包括賦予學校處分欺凌他人的學生的權力、開設“轉介學校”幫助矯正因欺凌被停學的學生,同時開發了網絡匿名平臺供學生對欺凌行為進行投訴[11]。美國則鼓勵各種職業和社會機構人員組成欺凌防治小組,主張通過風險評估來關注學生是否會有欺凌行為[12]。日本文部大臣要求學校處分做出欺凌行為的學生,大阪市教育委員會設計出“同伴支持”和“預防學生攻擊”兩大計劃來防治校園欺凌,主張對有欺凌傾向的學生進行輔導,同時培養教師識別學生危險行為的能力[13]。
綜上,對校園欺凌防治策略的研究雖然因國情不同而存在差異,但從總體上來說都強調聯合多方主體、調動各界力量共同防治校園欺凌。
(二)國內研究現狀
第一,政府層面。王靜(2016)認為,現有立法中的反校園欺凌制度是缺失的,必須制訂反校園欺凌法使校園欺凌有法可依。第二,社會層面。龐雪峰(2016)認為,應當加強對網絡的社會監督,降低網絡欺凌的比率;王宏(2017)認為,必須加強社會機構、組織與學校的協作,有效處理校園欺凌事件[15]。第三,學校層面。李燕秋(2016)認為,學校應當對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教導和道德教育,增強學生法律意識和道德意識;王大偉(2016)認為,學校應當建立被害人救助機制、設立校園欺凌救助站,為被欺凌者提供康復治療、心理疏導以及法律援助等幫助。第四,教師層面。陳振江(2013)認為,教師應關注班級中存在的小群體,采用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警惕校園欺凌的發生;王宏(2017)認為,教師應當加強與學生的溝通,注重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從源頭遏制校園欺凌。第五,家庭層面。陳純槿、郅庭瑾(2017)認為家長應當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積極配合學校的校園欺凌防治活動[16];馮幫、何淑娟(2018)主張通過構建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等途徑,加強家校合作,形成良性互動[17]。第六,個人層面。張瓊(2014)認為學生要主動與師長同伴進行溝通交流,充分認識校園欺凌的危害,增強安全意識;楊令平(2018)認為,學生應當樹立崇高理想,堅持健康的價值取向,消除校園欺凌行為動機[18]。綜上,我國學者從政府、社會、學校、教師、家庭、個人等維度提出了對策建議。只有在全社會形成反校園欺凌的氛圍,加強相關主體的協作,才能有效遏制校園欺凌現象,建設平安校園、陽光校園。
四、簡評
國外對校園欺凌進行的研究起步早,內容也比較深入,取得了很多成果。國內對校園欺凌的研究起步較晚,主要圍繞現狀、成因、以及對策三方面展開。學者們基于已有的校園欺凌現狀,從不同角度分析了校園欺凌的成因,提出了防治校園欺凌的對策。但是,目前我國并沒有一套完整的措施來規制校園欺凌現象,也沒有形成完善的校園欺凌干預制度。因此,本研究基于已有的校園欺凌研究現狀,從多種角度出發對中小學生遭受校園欺凌的成因進行歸因分析,在參考相關文獻和借鑒國外防治經驗的基礎之上,對我國校園欺凌的防治提出對策建議,促進我國校園欺凌干預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參考文獻:
[1]Olweus D.Aggression in the schools: bullies and victimization in school peer groups[J].The psychologist,1991,4:243-248.
[2]House of Commons Education and Skills Committee,Bullying[R].Third Report of Session,2006(7):
[3]姚建龍.校園暴力:一個概念的界定[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4):41.
[4]任海濤.“校園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責任”[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2):43-50.
[5]胡春光.校園欺凌行為:意涵、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7(1):3-79.
[6]Bond,L.,Carlin,J.B.,Thomas,L.,Rubin,K.&Patton,G.Does bullying cause emotional problems?A prospective study of young teenagers.[J]Bmj Clinical Research,2001,73(11):480-484.
[7]李燕秋.校園欺凌研究綜述[J].教育科學論壇,2016(7):68-71.
[8]丁一杰.青少年校園欺凌現象及應對策略研究[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5(15):33-34.
[9]李燕秋.校園欺凌研究綜述[J].教育科學論壇,2016(7):68-71.
[10]喬東平,文娜.國內外校園欺凌研究綜述:概念、成因與干預[J].社會建設,2018,5(3):5-15.
[11]葛鑫浩.中小學校園欺凌現象及對策研究[D].喀什:喀什大學,2018.
[12]劉南南.美國中小學校園暴力探析[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13]邱關軍,劉佳.國別視野下中小學校園暴力的防治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2010(5):29-32.
[14]王靜.校園欺凌治理的法治化路徑[J].法制與社會,2016(11):201-203.
[15]王宏.校園欺凌:影響·致因·應對[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10):82-84.
[16]陳純槿,郅庭瑾.校園欺凌的影響因素及其長效防治機制構建:基于2015青少年校園欺凌行為測量數據的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7(20):31-41.
[17]馮幫,何淑娟.關于我國中小學校園欺凌現狀的調查與分析——以湖北省H市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8,32(1):55-63.
[18]楊令平.近十年國外校園欺凌的研究熱點與實踐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8(24):116-121.
作者簡介:張晶雪(1997—),女,漢族,山西臨汾人,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