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要:伴隨著生態學理論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越來越多地將其與教育學緊密結合起來。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應基于生態學的相關原理和方法,摒棄傳統教學的弊端,針對問題,從生態視角進行教學改革。構建生態化大學英語課堂,可以豐富和拓展教學論學科的內容,拓寬大學英語教學的研究視角,從而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大學英語教學理論,并推動教育生態系統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教育生態學 生態課堂 大學英語
中圖分類號:H31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2—0007—02
20世紀初,生態學已成為具有相對完整理論體系的科學。此后,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開始接受“生態”“和諧”等與生態相關的理念。無論是社會科學領域還是自然科學領域,人們開始越來越多地運用生態學的關聯性、多樣性、開放性、和諧性、動態平衡性等原理和方法來研究某系統部分與整體之間的相互關系。20世紀60年代,人們開始從生態視角研究教育現象。伴隨著教育界人士日益運用生態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和教學現象以及其中存在的問題,一門新型學科,即教學生態學應運而生。隨著越來越多學者探索的不斷深入,生態和教育結合日益密切,教育生態學理論不斷得到深化,在這一生態和教育相結合的領域里,雖然學者們不斷探索,豐富了教育生態學理論,但仍需要在充分利用生態學理論基礎之上對實際、具體的教育問題進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但相關學界在宏觀生態學原理和具體教育教學問題的契合方面做得還不夠深入、系統和全面。
本文就是以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為研究的視角,采取文獻檢索、問卷調查、跨學科、比較分析結合的研究方法,對河南省高校大學英語課堂教育教學的現狀、問題進行實證研究,找出大學英語課堂教育教學中存在的非生態化問題,進而針對問題,結合生態學原理提出能夠促進大學英語課堂生態化的策略,最后通過實驗教學來驗證對策的效度和信度。
一、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生態現狀調查及問題分析
從生態的視角出發,主要釆用調查問卷的方法來觀察高校英語課堂的生態現狀。本文依據生態學原理科學地設計出考察大學英語課堂生態現狀的學生問卷和教師問卷,并進行數據搜集與統計。除此之外,本文還通過訪談和課堂觀察的方式做了進一歩的定性研究。調查問卷主要涵蓋了有關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教學主體關系、教學環境、教學監控和教學評價、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等因素。本課題所調查和訪談的人員主要是河南省7所不同層次的高校的各年級非英語專業的602名學生和60名大學英語教師。本課題組還現場觀察了18個大學英語課堂。本課題組采用的調查分析工具主要是Excel和圖示,利用這些工具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仔細的統計和分析。首先,利用電子表格整理出的結果對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主體關系、教學方法、教學監控和教學評價、教學環境等現狀作出了描述;然后,依據生態學原理對大學英語課堂中存在的非生態化現象進行分析與歸納。
本文發現現實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各個因子都不同程度地違反了生態理論,例如,教學目的功利化、教學內容片面化、教學主體關系非和諧化、教學過程線性化、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單一化、教學物理環境非適宜化和教學監控違背了最適度原則,等等。從整體來看,目前河南省大學英語課堂中存在著非生態化的問題,亟待進一歩處理解決。
二、構建生態化大學英語課堂的策略
結合研究結果、生態學原理、研究經驗和其他領域的理論,本文提出了促進大學英語課堂生態化的策略:課堂教學目標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課堂教學內容應體現整體性和聯系性,課堂教學環境要適宜,課堂教學監控要適度,課堂教學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主體關系應體現平等,課堂教學評價要多樣化,課堂教學過程應體現教學主體間的交流,等等,并針對每一項提出了具體可行的建議。
三、生態化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效度實證
為了驗證生態化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效度,本文試圖通過課堂實驗和問卷摸底調查,分析數據并得出結論,證明生態化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應有的教學效度和信度。
1.實驗目的與實驗問題
為了檢驗生態化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效度和信度,本文先作出了三個無效假設:一是生態化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成績無明顯作用;二是學生對該模式的認可度不高;三是生態化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對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提高無明顯效果。為了驗證這些假設,本課題組進行了一個學期的實驗,收集了相關數據,利用SPSS(13.0)統計軟件和Excel軟件對數據做統計分析。
2.實驗對象
本課題組在2013年9月選擇了本學院2012級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班級(68人)為實驗班,選擇2012級旅游管理專業班級(72人)為對照班。實驗班和對照班的英語基礎水平在實驗前大致相當,兩個班使用的教材均為《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譯三》,并均由同一老師授課。此外,兩個班級均已經完成了對《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譯》前兩冊的學習。
3.實驗工具
大學英語四級模擬試題和生態化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效果問卷調查表。
4.實驗設計
實驗從2013年下學期開始到學期結束,共為16周。在對照班,任課老師無論是在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監控和教學評價方面,還是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主體關系和教學環境方面,仍然采用傳統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在實驗班,任課老師嘗試采用基于生態原理的課堂教學模式,無論是在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監控和教學評價方面,還是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主體關系和教學環境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例如,堅持以生為本,貫徹生態化教學目標;以提高學生探索能力和學習興趣為目標采用豐富多樣化、注重互動的教學方式;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互動頻率增加;講課內容注重聯系實際,諸如要與經濟、政治、社會、自然、文化等融合;尊重學生,與學生平等相處;恰當地處理教室光線,減少噪聲,根據教學活動恰當地安排座位;把握教學監控的最佳點,避免監控程度和力度過強或過弱;注重學生之間的評價,堅持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相結合。總之,在實驗班,任課老師盡力遵循上述生態化教學原則。
5.實驗班和對照班前測/后測成績的統計與分析
實驗班進行改革前的成績均值是53.4156,改革后的成績均值是64.4156。后測成績比前測成績增加了10.7816分,增幅為17.14%。對照班學期開始時的成績均值是56.8549,學期結束時的成績均值是58.0265,后測成績比前測成績增加了1.1416分,增幅為3.68%。實驗班的前測/后測相關性系數分別為0.833。對照班的前測/后測相關性系數為0.761,這兩組數據證明相關性很強,屬于高相關關系。雙尾t檢驗的顯著性概率均為0.000,即小于0.001。根據上述數據,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由于P=0.000,小于0.001,因此,可以否認實驗的第一個假設。這也就說明實驗班所采用的生態化大學英語課堂模式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有明顯的作用。
6.實驗班學生對生態化大學英語課堂模式評價的數據統計分析
通過調查問卷的數據統計,82.5%的學生認為,生態化大學英語課堂模式(新模式)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力;82.8%的學生認為,新模式能使課堂氛圍變得更加輕松活潑;84%的學生認為,新模式更能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76.8%的學生認為,新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72.7%的學生認為,新模式在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方面具有促進作用;73.4%的學生認為,新模式更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70.5%的學生認為,新模式更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7.實驗總結
通過對學生測試和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不難看出本課題組試圖采用的生態化課堂教學模式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實驗班學生的認可,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力,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等等,進而否定了前面提到的三個實驗假設。
四、生態化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存在的局限
客觀來說,由于受時間和課題組成員精力的限制,本研究難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這些不足也為后繼研究打開了視窗。
第一,本研究中的實際調研僅是在河南省少數高校中的部分課堂和師生中進行的,通過調查問卷、訪談和課堂觀察途徑搜集到的數據不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不能準確地體現全省乃至全國所有高校的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現狀,這一點可在以后的研究中修正完善。
第二,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調研發現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普遍存在的非生態化的現狀問題,結果忽略了所調查的7所院校之間存在的更加細微的差別,例如,各個院校的水平差異,師生能力的差異。在這方面,研究的廣度還有待拓寬,研究的深度還有待挖掘。
第三,在驗證生態化大學英語課堂模式的效度時,由于實驗周期比較短(僅有16周),實驗班級僅有1個,且考慮到實驗班學生與任課教師均熟悉,很難排除學生在調查問卷時有青睞新模式的想法,因而,構建生態化大學英語課堂的措施還有待在更大范圍內驗證與修正。
第四,由于本研究是在河南省部分院校開展的,因此研究結果的效度和信度需要后繼研究來檢驗、修正和推廣。在當前嚴峻的形勢下,對教育生態學、生態課堂等理論及其實踐的研究仍然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很大精力,要想得到更有效和更實際的策略,仍然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五、生態化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的意義與影響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諸如有利于豐富和拓展教學論學科的內容,拓寬大學英語教學的研究視角,發展和完善大學英語教學理論等。本研究也有重要的實踐意義,諸如有利于促進河南省高校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生態化,帶動教學與教育深入改革,推動教育生態系統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等。本研究結果也能對今后學者的相關研究和其他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以及其他學科的改革起到一個參考或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范國睿.教育生態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3]任凱,白燕.教育生態學[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責任編輯:張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