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玉
【摘要】中學歷史教學要求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求真精神。作為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史證法,不僅凸顯了言必有據的求真精神,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本文通過對郭福生老師《甲午中日戰爭》公開課的評析,提出了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史證意識的一點建議。
【關鍵詞】史證意識;歷史教學;甲午中日戰爭
一、教師應該言傳身教,為學生做出示范
(一)引用史料力求規范
郭福生老師在《甲午中日戰爭》一課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基本都注明了出處。出處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甄別史料可靠性的一個重婆洲衣據。真實的史料是研究歷史的前提。然而這一小小的行為,卻是教師們易于忽略的地方。郭老師的這一做法值得教師們學習和借鑒。
(二)多角度選取材料
這也是郭老師這堂課一大亮點所在。在他分析的中國戰敗原因中,引用了中日兩國社會對甲午戰前中日實力對比材料,中日兩國均認為在19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至少在軍事實力方面是超越日本的。單方利益集團的敘述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偏頗性。若有敵對方材料驗證,其說服力不言而喻。教師在選取材料的角度上無疑會對學生掌握史證方法產生一定的示范作用。
(三)使用觀點沖突的材料,沖擊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思考
郭老師在分析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上,分別引用了韓、日、中三國不同觀點的材料。在韓國看來,這場戰爭的爆發中日雙方對于朝鮮來說都是非正義的,是對朝鮮控制權的爭奪。在日本,有的認為日本方面的行為是一種積極防衛;有的認為是先進文明勢力與守舊落后勢力的對抗。總之為日本所發動的這場戰爭編織出了“合理”的借口,否認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是一種侵略性質。而中國則認為日本發動這場戰爭是為擺脫發展資本主義困境(市場狹小、資源匱乏),蓄謀侵略中國。對于同一場戰爭,為何有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解釋。這本身便沖擊了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思考,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也易于明白,觀點不同源于各自立場的不同。
(四)材料與結論具有內在的邏輯性
使用的材料與結論具有內在邏輯性,結論才具有合理性。在這一點上,我對郭老師這堂課中一些內容持不同的意見。例如,在分析中國戰敗的原因時,郭老師引用了四則材料說明中日兩國均認為甲午戰前中國軍事實力遠超日本,認為中國的戰敗不是軍事實力弱而是另有緣由。但是仔細分析材料會發現,材料顯示的時間是19世紀80年代以前。80年代前,中日軍事實力對比是否能代表甲午戰爭爆發之際即90年代的軍事實力對比?經查閱發現:“正是鑒于在軍事力量上的劣勢,日本政府從甲申政變(1884年)結束簽訂《天津條約》到1893年間,……大力進行針對中國的擴軍備戰......1893年,隨著日本以中國為目標的既定擴軍計劃的完成,日本政界及民間輿論對于中日兩國以軍事實力為標志的物質文明對比評估發生戲劇性變化。……山縣有朋在《軍備意見書》中根據相關情報確信清朝于1885年后在軍事上無可觀投資與重大建樹,軍人吸食鴉片,精神頹廢、士氣衰微,而“兵要在于精煉,此絕非二、三年即可練就。……至此,山縣認為今后十年內堪稱敵者已非中國而是英、法、俄,在軍事領域表現了對華優越感。基于此,1894年6月15日,伊藤博文內閣決定了對清開戰方針。”由此可見,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夕日本社會對中日力量對比的認識已經發生了實質性的改變,中國的軍事實力已經劣于日本。由于史料與結論之間缺乏內在邏輯性,以致結論的不合理,也給學生們傳達了錯誤的信息,這在教學中是應該避免的。
二、引導學生言必有據、據必有證
(一)充分引導學生利用教材中的相關史料分析問題
教材是學生接觸最為密切的重要閱讀材料。在材料的選擇上,特別是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課本中提供的材料即可,教師們大可不必舍近求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教材中的導言、歷史縱橫、學思之窗、圖片、地圖等富的史料知識論證自己的觀點。
(二)結合研究性學習課程全面鍛煉學生的史證能力
對于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教材分析有限。作為拓展知識,將其作為研究性學習的一個課題,進行探究。在實踐中落實史證意識、從實踐中提升史證能力。探究的意義不僅僅在于結論如何,更在于在此過程中史證能力的全面鍛煉和史證意識的培養與強化。
(三)培養學生質疑的精神,并在論證中深化理解
史證意識中包含了一個重要的內容,即求真。史證意識的培養也意在培養學生的求真意識、懷疑精神,不唯信教材、不唯信權威。教師應引導學生勇于提出對于教材中有疑問的地方,教師給予合理的論證,引導學生“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李大釗說“凡學都所以求真,而歷史尤為然。”史證意識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形成言必有據的求真精神和嚴謹態度,這是中學歷史教育的重要功能,也是現代公民所需的重要素養之一。史證意識應在教師的引領下成為中學生學習歷史的核心意識和思維能力鍛煉的有效途徑,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探究歷史。
【參考文獻】
[1]馮一下.歷史論證探析——以歷史教學中的“論證”為中心[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7(10)
[2]張劍.中學歷史教學中證據意識培養的必要性[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
[3]陳新民.英國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經驗及啟示[J].歷史教學,2002(11)
[4]關捷.甲午戰爭前日本的戰備及其戰略計劃——兼駁“甲午戰爭突發論”[J].山東社會科學,2014(6)
[5]王美平.甲午戰爭前后日本對華觀的變遷——以報刊輿論為中心[J].歷史研究,2012
注:此文系廣州市增城區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藝術生高中歷史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zc2017063)的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