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培
摘要:文以意為先,立意是古往今來文章的核心,一堂課也是如此。《古代印度》一課隸屬于古代亞非文明這一單元,而學習早期文明,我們需要在完善的教學設計基礎上,升華對本課乃至整個單元的情感。運用恰當的教學立意,以完善的教學設計,將初中歷史課程所具備的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和綜合性的特質貫穿在歷史教學中,從而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
關鍵詞:教學立意 教學設計 歷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2-0215-02
教學立意對整體教學具有宏觀導向作用,尤其對教學內容有具體的、實質性的定位和引領作用。教學立意,在宏觀上是歷史教學內容的升華,能幫助學生站在更高的層面去學習歷史及其內涵與價值;在微觀上是貫穿于教學內容、教學策略的選擇和教學效果的優化,使教學成為層次分明的系統,幫助學生以更為科學的思維去理解一節課的內核,拓寬知識視野。下面,以“古代印度”一課為例講述教學立意的確定與實施。
一、如何確定教學立意
第一單元“古代亞非文明”主要介紹大約從公元前4000年起,亞非地區的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誕生了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發源地。根據初中歷史新課標的要求,本單元作為世界史的開篇,對三大文明古國及其成果的介紹,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感知世界早期文明,認識早期人類的聰明才智,理解“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學習互鑒理念。
2019年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成功舉辦,使其成為匯聚亞洲文明、凝聚亞洲共識的寬廣平臺,亞洲文化互學互鑒的交流盛會。而本課《古代印度》作為古代亞洲文明的早期代表,借此契機,遵照課程標準,基于教學內容,將教育立意設定為:文明的對話與互鑒。
二、如何創新教學設計
第3課《古代印度》承接古代埃及與古代兩河流域兩課內容,為本單元最后一課。這一設計,既體現了時間序列,有助于學生建立相應的時間、空間觀念;又使學生對古代埃及和兩河流域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對于古代印度早期文明發源地的地理因素可以作更好的歸納總結。
(一)確立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教學立意與學情,確定了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遺址圖片展示以及時間軸設計,幫助學生了解古印度文明起源的地理位置、早期文明成果與發展歷程;展示圖片、音像資料,重點理解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及其影響;了解佛教的產生與傳播。
過程與方法:通過多媒體展示地圖、音像資料,培養學生辨證看問題和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用歷史的眼光來認識人類文明的發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古代印度》的學習,使學生全方位地認識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代印度,幫助學生體會到亞洲文明的多姿多彩,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多樣性。
(二)理清教學線索
第3課《古代印度》屬初中九年級上冊世界歷史第一單元亞非文明。本課是由“古代印度河早期文明”“森嚴的種姓制度”“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三個子目組成。
“古代印度河早期文明”主要包括早期文明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早期文明遺址的代表以及著名的孔雀王朝時期。該子目內容展示了一種從無到有再繁盛的發展軌跡,因此筆者將小標題設定為“從一片荒蕪到文明萌芽”,凸顯古代印度文明發展中人類的閃光智慧。
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森嚴的種姓制度”逐漸建立,將印度地區的人民劃分為五個等級,并明確各個等級的權利與義務,將該子目設定為“從人人平等到三六九等”,清晰地展現種姓制度的演變過程。
印度地區宗教信仰龐雜,其影響深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眾多宗教信仰中,佛教誕生于印度本土,曾在印度獲得極大發展,一度近乎普及整個次大陸,其影響甚至傳遍整個亞洲地區,如今儼然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將該子目設定為“從信仰龐雜到一枝獨秀”,除了明確佛教創立者和相關教義,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理解佛教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通過對本課主要內容的分析,緊扣一課的課題,理清此課教材內容中目與目之間的遞進關系,即由早期文明的產生演進到社會制度規范化乃至對物質需求滿足后的精神追求串聯,以此來呼應教學立意。
(三)創新教學設計
1.電影海報導入,引入新課內容
近些年,反映印度社會現實的電影在國內上映后反響較好。影片從宗教、教育、女性權利等方面映射社會現實問題,內容不落俗套,制作形式獨具特色,引起國內觀眾的追捧。
借此契機,在本課講授之初,首先呈現近些年大熱的印度電影海報,附帶提出一個問題:“大家知道這些電影是哪個國家的嗎?”即便學生一無所知,也可根據海報中人物的面部特點及教學進程來判斷。此舉能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電影海報上,繼而帶動學生對哪國電影的討論,逐步進入本節課內容。當學生回答“印度”后,追加提問:“除了大火的印度電影之外,你對印度這個國家還有哪些印象?”設置該問題旨在了解學生對印度這個國家的熟悉程度,繼而在新課講授過程中緊抓學生的興趣點,適時補充新知識。
2.呈現視頻資料,加深重、難點理解
著名美術與電影評論家魯道夫·阿恩海姆在《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中說:“視覺乃是思維的一種最基本的工具。”根據有關測試,人們接受的全部信息中,通過視覺獲得的占83%。因此,在介紹種姓制度五個層級時,由于枯澀名稱及劃分之后掌握權力和從事職業的不同,學生難以理解。此處緊密結合教學內容的視頻資料,因其色彩絢麗、場景連貫,又伴之音樂、解說、對白,極易吸引學生,能夠較快地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教學情境和歷史情境中,加深了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發展了他們的思維能力,進一步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
對于種姓制度產生的影響以及如今印度社會是否還存在種姓劃分的現象,呈現因種姓劃分而出現的社會暴動事件,播放印度的視頻資料,讓學生初步了解印度人、印度社會對種姓制度的看法,公平公正地評價印度社會所存在的種姓問題,防止以偏概全,評價偏頗。由于視頻資料中受訪者來自不同職業、不同社會背景,因此能真實可靠地反映印度社會的現實。
在講解佛教部分時,多媒體展示中國四大名窟、佛教壁畫、文學作品、剪影等,力圖從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上展現印度佛教對中國宗教、建筑、文學、繪畫等方面的影響,引導學生了解主動學習各文明所長,是中華文明歷久彌新、不斷豐富的重要因素。
3.課堂總結,升華教學立意
本課臨近末尾時,播放教師剪輯過的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主題紀錄片《亞洲文明之光》中印度部分的匯總。該設計不僅是對本課內容的一個總體展示,更是對早期文明璀璨成果的學習借鑒,通過對本課、本單元的學習,搭建文明互學互鑒的平臺,增強亞洲文化自信,體會“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真諦。
三、立意教學總結
教學立意是基于對史學研究成果的理解認識而提出的具有教學意義的視角觀點,因課標、教材的編者和教師的學識水平不同而有大小、高低、深淺之分。由于教學立意具有主觀性,因此對一堂課的立意也應允許存在多維視角。但無論從哪個角度確定教學立意,都應以促進學生自身的發展為根本的出發點。
參考文獻:
[1]候桂紅.中學歷史教學設計與評價[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紀鳳.“教學立意”:讓學生擁有多維歷史視角[J].江蘇教育(中學教學版),2016(10).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