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平

【摘 要】生本課堂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之上的,是推動數學課堂教學走向深入的有效途徑,是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增長學生的學習經驗的有效措施,是推動學生數學素養提升的保障條件之一,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堅守“生本課堂”,推動學生的認知發展,提升學生的個性思維能力,幫助他們建構數學知識體系,從而促進學生的拔節生長。
【關鍵詞】生本課堂;認識發展;個性思考;數學素養
在數學學習中,學生是無可爭辯的主體,而教師因為知識淵博,教學經驗豐富,在教學中起到主導作用。因此,有效的數學學習應當是在教師指引下由學生展開自主學習,從而挖掘出本源的數學規律,推動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和學習經驗的豐富,讓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這樣才能讓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要求,具備滿足自身發展的核心素養。本文結合教學實際談談如何在學習過程中尊重學生的認知現實,以打造出適合學生發展的“生本課堂”。
一、尊重學生選擇,推動學生的認知發展
在教材編排中,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編寫組選擇了適合學生學習的素材來承載知識,而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過程中,要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要讓學生在抽象問題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對問題的理解度,找到合適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教師意料之外的情況,比如說在面對某個問題的時候,學生選擇的方法出乎教師的預設之外,這時候教師就要審視這些方法的合理性,然后引導學生去比較不同的方法,體會方法的優劣高下,讓學生在自己的認知實際上做出選擇。
例如在“解決稍復雜的百分數問題”的教學中,我帶給學生這樣一道題:圖書館運來一批故事書和科技書,一共900本,已知科技書比故事書少20%,那么圖書館運來的故事書和科技書各是多少本?因為有之前學習分數問題的基礎,一些學生通過畫圖發現在這個問題中應當將故事書看成單位“1”,從而將科技書與故事書數量之間的關系用百分數表示出來,即科技書等于故事書的80%,這樣題中的兩個未知數就變成了一個,在這個基礎上,有學生選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還有學生直接列出算式900÷(1+80%),這樣算得故事書的本數,然后再計算出科技書的本數。在集體交流的時候,學生對于這樣兩種方法是認可的,但在展示了兩種方法之后,還有學生提出有不同的辦法,于是教師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算式來展示,學生說出自己的思路:科技書比故事書少20%,這里的20%相當于五分之一,這就說明故事書是5份,而科技書少一份就是4份,它們的比是5比4,這樣可以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來做。聽了學生的思路,大部分學生表示贊同,而且在比較這幾種不同方法的時候,很多學生就選擇了這種方法,因為他們覺得將百分數問題轉化為按比例分配的問題來做更簡單。
在這個案例中,學生的做法超出了教師的預設,因為轉化的策略是在六年級下學期才能學習到,但是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有學生透過百分數想到了份數,從而將百分數問題轉化為比的問題來解答,這也未嘗不可,這樣的做法說明了學生對百分數的認識比較清晰,對于百分數、分數和比等領域的聯系也掌握得不錯,體現了學生的深入思考,對此教師應該是持支持態度的,并且要肯定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多動腦筋,深入挖掘,觸及本質的數學規律來學習。
二、賦予學生自由,推動學生的個性思維
學生的成長需要空間,只有讓學生充分地經歷了,深入地思考了,才能促進他們的數學理解,幫助學生將新的知識納入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去的,幫助學生提升思考力,完善思維品質,并累積必要的學習經驗,為他們今后的數學學習打好基礎。這是模仿和記憶無法做到的,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放手,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去展開探究,從不同的點去思考問題,這樣可以讓數學課堂更多元,推動本質的數學規律的水落石出。
例如在“三角形的面積”教學中,我直接提出求三角形面積的問題,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中交流,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展現了思考的多樣性,有的學生從經過三角形兩條邊的中點向第三條邊作垂線,然后將截得的兩個直角三角形繞兩條邊的中點旋轉得到一個長方形(如圖1),在觀察學生操作過程中,大家發現這個長方形的其中一條邊長度等于原來三角形的一半,另外一條邊等于三角形的高,這樣學生就用計算長方形面積的方法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底÷2×高。還有的學生從三角形其中一條邊的中點作另一條邊的平行線(如圖2),然后通過旋轉將三角形轉化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這樣也可以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當然也有學生想到了用兩個一樣的三角形來拼成一個較大的平行四邊形,然后用底×高÷2算出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面積。在引導學生比較這三種不同方法的時候,學生發現共同點就是都將三角形轉化成已經學習過面積計算方法的圖形來計算面積,而在提問學生最喜歡哪種方法的時候,學生各有支持的方法,其中大部分學生更認同第三種方法,因為這種方法最簡單,最好操作。
在這個學習案例中,雖然學習的知識點只有一個,但是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問題,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展開探究,并找到了多種不同的方法,這個學習的過程對于他們而言比知識點還要重要,因為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學生能夠綜合已知條件和問題來展開探究,無論成功與否對于他們而言都是一種歷練,都是成長的過程。
三、鼓勵學生合作,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
合作交流能力也是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未來社會的學科越來越精細化,所以學生很難成為一個通才,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一旦涉及多個領域的內容,學生可以通過合作交流來達成知識共享,來分工合作來完成任務,這是學生知識建構的重要渠道,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的合作,要促進學生的廣泛交流,讓學生的知識建構更輕松。
例如在“表面涂色的正方體”教學中,我首先通過課件演示了將一個表面涂色的正方體沿著每一條棱平均截成三份的過程,讓學生發現截出的小正方體的表面出現了幾種不同的情況,有的是三面涂色,有的是兩面,還有的一面涂色,甚至在將四周的正方體全部通過動畫演示去除之后,學生發現最中間的小正方體的表面都是白的。有了這樣的基礎,我引導學生分組去研究將正方體沿著棱長平均分成4份、5份、6份和更多的份數之后,不同面涂色的小正方體的個數與棱長是不是相關,存在怎樣的關系。一些學生在分組中發現如果整個小組共同來研究其中一種情況是比較耗時的,所以在操作的時候,完全可以在小組內再分成兩組,每小組完成其中兩種正方體的操作,并得出相關數據,在組內交流的時候,他們不但將兩個小組得出的數據綜合起來,還從怎樣來找到這些不同面涂色的小正方體的問題出發,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讓學生對于這些正方體的個數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再結合具體數據的驗證,學生很快發現了這些小正方體的個數與棱長之間的關系。在學生小組交流的過程中,我對一些小組在組內再分組的做法表示了贊許,表揚了他們的操作策略,也給了其余小組一些合作學習的啟發。
在這樣的案例中,學生的合作是高層次的,體現了他們對問題的研究有計劃,有組織,相信這樣的合作經驗也會作用于他們今后的學習,在學習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總之,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生本課堂”是課程改革的一大收獲,也是促進學生的知情意多元發展,推動學生數學素養提升的關鍵舉措之一,實際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的發展自然、快速,讓學生的生長自內而外。
【參考文獻】
[1]章猛.小學數學生本課堂教學探究與實踐的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7):116
[2]陳清奇.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生本課堂的構建策略[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07):134-135
(江蘇省南通市實驗小學,江蘇 南通 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