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焰生
摘 ?要:當今時代是一個以終身為時長、隨時為時間的主動學習時代,高中生是未來社會的接班人。而要想讓高中生能夠適應未來社會需求,我們就務必要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喚醒學生的主動求索熱情,保留學生們完整的自主求知體驗,讓學生們可以在不斷的自主求知中內化數學綜合素養,掌握獨立學習的方法和能力。而作為高中生數學學習引導者的我們,正是該活動的最佳實施者。
關鍵詞:高中數學;情境為依;主動學習
數學是一門被廣泛應用到現實生活中的工具性學科。現實生活為數學活動提供了有效的、真實的踐行空間,數學活動促進了現實生活問題的迅速解決。故在高中數學知識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索活動放置到具體的生活現實情境中去,不僅可以讓多重直觀體驗刺激學生中樞神經,從而提升學生課堂思維活力,而且還能促進學生課堂學習體驗與個人生命體驗之間的融合,幫助學生進入較深的數學思考層次。故以設定情境的方式主動降低探索難度,是深化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主動求索行為的有效方法。那么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我們該如何以情境為依托,力促學生的主動探究呢?根據教學經驗,我總結出了如下三種方法。
一、情境為依,導入課堂
隨著情境教學理念的深入推廣,以情境為依托導入數學課堂已經不在是一件稀奇的事情,大部分的高中數學教師,也將該策略應用到了教學實踐中,但是其導入質量卻是差強人意。要想讓情境真正的發揮其吸引學生興趣、自然導入課堂的作用,我們就務必要提升課堂情境與課堂知識和學生生活之間的切合度,實現三者之間的無縫銜接。
例如:在《隨機抽樣》知識教學過程中,我故意擺出一副“一籌莫展”的樣子走進教室。“老師,你怎么了?”學生們關切地問道。“哎,老師覺得自己太難了!”我說道,“這節課要講新課,還想看看你們舊知識掌握得怎么樣,時間根本不夠用呀!”“可以抽查呀!”一個學生說道。“要怎么做?”我又問道。“把我們的名字寫到紙上,然后打亂順序抽簽,抽到誰,誰就回答。”學生答。“這樣真的可以嗎?這樣檢查的結果能夠代表你們的真實學習水平嗎?為什么呀?”我繼續引導道。隨后,學生們在對上述問題的闡述中,感知了抽樣調查中樣本和整體之間的關系,探究了抽樣調查的優缺點,學習了新的隨機抽樣方法。
在該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現實中已有的教學情境導入知識探究,讓學生們在對現實問題的解決中探究了新知識,在對熟知的具象問題的探究中總結了抽象的數學概念,降低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主動認知難度。
二、情境為依,推進教學
情境除了可以導入課堂自主探究活動之外,還可以推進課堂自主探究活動。以情境為依托推進課堂自主探究活動,不僅可以有效弱化教師在數學課堂中的教學引導措施的目的性,維護學生的完整的自主認知體驗,而且還能實現課堂情境與學生探究的水乳交融,提升情境課堂的成熟度。
例如:在“隨機事件的概率”的教學過程中,我問學生們:“你們說明天會下雨嗎?”“這我怎么能確定呢?”一個學生疑惑道。“明天可能下雨,可能不下雨。”另一個學生說道。“那明天太陽會升起來嗎?”我又問。“肯定會呀!”學生答。“那明天太陽會從東面落下嗎?”我繼續問。“老師你怎么了?這個是不可能發生的。”學生回答道。
“這三件事情發生的可能性一樣大嗎?在數學中,我們有沒有表示可能性的量呢?”我繼續問。學生們恍然大悟般理解了我的“反常”行為,并進入了對概率概念的探究,得到了三種事件的概率。然后,我從中選擇了概率不定的隨機事件,并以問題引導學生們繼續探究,在對多種包含具有隨機性的生活事件的總結分析中得到了隨機事件概率的計算方法,深化了課堂主動認知。
在該教學過程中,我以生活案例為依托展開數學教學,讓學生們在生活經驗的輔助之下完成了對知識的探究,參與了整個數學知識認知過程
三、情境為依,總結升華
總結升華環節是每個課堂教學過程中都不能缺失的環節,而在高中數學課堂總結環節,以照應結尾的方式推進課堂總結環節,不僅可以確保課堂的完整性和系統性,而且也能維持學生的主動認知熱情。
例如:在對“古典概型”的教學過程中,我以游戲情境展開課堂教學,并以游戲升級的方式進行課堂總結,延展了課堂探究深度,完成了對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升華。
如在課堂的結尾,我問學生們:“看到大家都非常聰明,游戲開發商怕自己會吃虧,于是升級了問題難度,所以游戲中的最后一個關卡是:在所有首位不是0的電話號碼中,任取其一,前兩位數都是8的概率是多少?”
接著,學生們在對該問題的探究中應用了課堂所學,并在應用無果后以自由討論的方式得出計算基本事件的公式,有效鍛煉了自身的綜合思維能力和抽象總結能力。
綜上所述,要想發揮情境教學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學促進作用,我們就要多維度開發課堂情境的教學價值,以對課堂情境資源的充分利用,延展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自主認知深度,優化學生的自主認知行為。
參考文獻:
[1]李曉蕓.情境教學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9(33):103.
[2]程榮輝.淺談創設情境對高中數學教學的具體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