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選擇題選項的設置方面,優秀試題的做法莫過于使所給選項不僅在知識表述的科學性上沒有錯誤,而且還與情境材料有著程度不等的相關性。學生容易在選項之間躊躇,在猶疑中往往極易出現錯選。要提高正確率,必須使學生在深刻掌握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提高運用所學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猶疑中錘煉學生的思維品質以使其具備面向未來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樣才能在給定的情境中,最大程度地考察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對其核心素養水平進行測評。
關鍵詞:猶疑;思維品質;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4-128-1
筆者做完2017年-2019年高考政治的選擇題后,發現仍然有部分試題在所給選項中設置了知識表述明顯錯誤的選項,考生不需要通過分析材料即可排除。高考中偶爾出現這樣的試題很正常,因為核心素養的培育畢竟要以學科知識的掌握為基礎。但是如果這種試題所占比例過多的話,那么就難免有違以核心素養立意為價值取向的新課程改革,而依舊停留在知識立意的層次。
隨著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人們雖然在現實中面臨著越來越多的選擇,但是多數情況下并不是在是與非、對與錯之間躊躇,而是要根據社會需要、自身實際做出適合自己的決定。這也是哲學中用“對立統一”替換“一分為二”的重要原因。比如,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選取有價值的、如何在生涯規劃中選取適合自己的職業、如何在婚戀中選取適合自己的伴侶等等不一而足。
在選擇題選項的設置方面,優秀試題的做法莫過于使所給選項不僅在知識表述的科學性上沒有錯誤,而且還與情境材料有著程度不等的相關性。這樣才能在給定的情境中,最大程度地考察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對其核心素養水平進行測評。如何排除干擾選項尤其對學生的科學精神提出了很高要求,即學生應能夠作出科學的解釋、正確的判斷和合理的選擇。2018年江蘇卷第25題便是這樣一道優秀試題,題目如下:
在今天這樣一個工業文明的時代,傳統手工藝仍然有其獨特的價值,它不僅可以通過動手重新喚醒人們手腦心的整合協調能力,而且可以強化國人內心深處對于自身文化傳統的守護感和參與感。由此可見【B】
A. 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B.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C. 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D.意識具有目的性和自覺選擇性
在該題中,所給選項不僅在知識表述上是正確的,而且多少都和情境相關。情境中提到了傳統手工藝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發展,可以推出A選項;從傳統手工藝產生于農業文明,但它在工業文明時期“仍然有其獨特的價值”中,可以推出C選項;我們重視傳統手工藝,重要原因在于其“仍然有其獨特的價值”,這個獨特價值既可以是“喚醒人們手腦心的整合協調能力”,也可以是“強化國人內心深處對于自身文化傳統的守護感和參與感”,似乎又可以推出D選項,即人們在反映客觀世界的時候,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主動的、有選擇的,并不限于客觀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然而,情境中既提到了傳統手工藝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發展,又提到了傳統手工藝的時代價值,說明事物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A選項和C選項只是片面地提到了其中的一個方面。“喚醒人們手腦心的整合協調能力”和“強化國人內心深處對于自身文化傳統的守護感和參與感”是由傳統手工藝引起的,強調的是物質對于意識的作用,而意識的目的性和自覺選擇性強調的是意識對于物質的作用,即某種現象是由意識引起的,與題意相反。
提到了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就涉及到本題的第二處亮點:辨析因果,助力學生在未來的不確定性中提升選擇能力和行動能力。兩個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關系,常見的如生產與消費、市場調節與宏觀調控、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整體與部分、量變與質變、矛盾雙方的同一性與斗爭性、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在社會實踐中,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因果關系)是人們運用的最多的推理,以至于休謨認為“習慣是人生的偉大指南”。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未來生活日益復雜化且充滿了不確定性,因而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面對未來生活所應具有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增強辨析各種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的能力是使學生成功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有效途徑:在紛紜復雜的現象中理清背后各種因果機制,提高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從而做出最佳的選擇與最有力的行動。
在所給選項本身正確且與情境材料不同程度地相關的情況下,學生容易在選項之間躊躇,在猶疑中往往極易出現錯選。要提高正確率,一方面,必須分析情境材料所表達的意蘊,領悟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增強社會責任感,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另一方面,必須深度掌握學科知識,既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對學科知識的社會價值有了充分認知后,才能更精準地找到與情境材料對應的知識點。這類優秀試題給我們的教學指出了更加明確的方向,即必須深入落實以核心素養為價值取向的課堂教學:在使學生深刻掌握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提高運用所學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猶疑中錘煉學生的思維品質以使其具備面向未來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作者簡介:李振剛(1988-),男,山西侯馬人,碩士,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是中學政治教學。
注:本篇文章為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立項課題“高中思想政治教學培育學生公民意識的方法研究”(SGH17B074)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學,陜西 西安 71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