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東明
摘??要: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教育也在逐步地升華并且有了更高的要求,不斷提升歷史核心素養,尤其突顯于高中歷史教學之中。本文主要從善用歷史學法指導、巧用歷史階段特征、利用歷史地圖定位空間、活用歷史思維導圖等四方面培養學生時空觀念,進而提升其歷史核心素養。
關鍵詞:時空觀念;核心素養;歷史教學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歷史學科的時空觀念包括歷史時序的觀念和歷史地理的觀念,這兩者都是了解、認識、研究客觀歷史的基本意識,因此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體系中居于基礎地位。那么,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素養呢?
一、善用歷史學法指導,培育歷史時空觀念
對于歷史時空觀念素養來說,學生對古今地名的辨析、歷史事件的排序、中外時空的橫向對比、歷史事件的聯系等等,都可能存在學習障礙。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注意學習內容和方法的滲透。比如,正式開始高一歷史學習之前,教師可結合課本必修一目錄分析、介紹專題教學的特點,指出專題學習的缺陷,提醒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要注意梳理史實發生的順序,重視歷史時空觀問題。在日常教學中,則可再采用多樣教學方式,加之以相關學習方法的引導,包括大事年表的梳理,中外時空的對照等等,使學生能夠主動或者有意識地去補充歷史時空知識,主動將史實置于時空框架下理解。例如:在岳麓版必修一《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教學時,先給學生補充中國歷史的分期,說明中國古代這一歷史階段的時間范圍,幫助學生縷清古代歷史年代順序表,使學生形成清晰的中國古代歷史的時間脈絡。在之后學習到近代、現代等時段時,學生就會主動去界定時間范圍。
二、巧用歷史階段特征,增強歷史時序觀
對于歷史學科而言,時間邏輯是最基本的邏輯,對于歷史時間的學習是歷史學習的基礎,評價、理解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時,都必須將其置身于當時當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需要學生對歷史時間、歷史空間非常敏感。但是,新課改后的課程要求,已經淡化了歷史教學的專業性,更多地傾向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發揮歷史教學的育人價值,對史實和時空記憶的要求,大大降低。再者,時空觀念素養也不是通過死記硬背就能培養起來的,它是一種舉一反三、靈活變通的能力。既然不用清楚記憶史事發生的具體時間,那應該從哪兒下手增強學生的時間敏感度呢?我覺得應該從歷史階段特征入手。其實,非要讓學生記住某一史事發生的具體時間的初衷,除了幫助他們理清史事發生先后順序之外,最主要的還是要讓他們聯想到史事發生的歷史背景、時代特征。歷史階段特征能很好地概括某一階段的主要時代特征,也就是這一時期發生所有史事背景的“大同”,是這些事為什么會發生的共同點,有利于學生在時間框架下理解史事發生的原因。理清史事發生先后順序,可以用史事進程圖表進行梳理,而歷史階段特征,尤其是一些社會轉型期和時代特征特別明顯的歷史階段,應當是歷史教學的難點,也是時空觀念培養的關注點。
三、利用歷史地圖定位空間,強化歷史空間觀念
歷史地圖是“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賴以存在的地理環境的具體表現,是對客觀歷史進程更直觀、更簡明的反映。”通過對歷史地圖的利用,可以提取其中隱含的信息,將濃縮的歷史進行重現。因此,在歷史課堂上,對歷史地圖的講解要重視與相關的文字相結合,同樣單純的文字敘述不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勾畫出形象的地理示意圖,將兩者有機的結合才能深化學生對歷史空間的認識。比如在學習《古希臘的民主政治》一課時,教材給出了一段這樣的描述:“希臘位于地中海東部的巴爾干半島,東臨愛琴海,海岸線曲折,天然良港眾多。”
在實際的教學中,空間觀念的培養應遵循從直觀的地圖出發然后形成抽象的地理空間概括。在這一課的學習中,首先帶領學生從整體上感知“希臘城邦分布示意圖”,學生最直觀的感受便是希臘三面環海,有很多零星的小島。然后在肯定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領學生一步一步提取其中隱含的歷史信息:三面環海說明希臘擁有大河文明所沒有的眾多優良海港,這就造就了希臘海外貿易以及工商業的發達;零星的小島分布則促成了“小國寡民”的城邦。最后由師生共同總結希臘的地理位置的特點,將其變為邏輯嚴密、表述全面的文字。在歷史課堂中,將直觀的歷史地圖與嚴謹文字結合,學生也就很容易理解在這種城邦體制和發達的商品經濟的作用下,催生了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培養了從圖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時也深化了學生對歷史現象的分析能力,最終有利于學生歷史地理觀念的培養。
四、活用歷史思維導圖,構建歷史時空網絡
“歷史思維導圖指利用聯想、推理等方法,在知識之間建立和主題要素相互聯系的各層級知識的思維網絡。”那么,歷史課堂怎樣利用思維導圖來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呢?首先教師要善于利用思維導圖的可視化。所謂可視化是指,通過思維導圖有效的整合課本中的內容,并根據一定的時序,呈現新的歷史知識邏輯體系。教師在講解較長時段的內發生的史事時,可以通過思維導圖,將這些歷史事件按照一定時空整合,幫助學生梳理其內在的邏輯關系。比如在學習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這一單元的內容之后,為了使學生能夠對這一段歷史史實進行清晰的概括,可以向學生呈現這一時期政治格局變化的歷史思維導圖。這樣學生可以清晰的看到從20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末,世界格局由“兩極化”走向“多極化”,并能夠說明“兩極化”形成階段以及“多極化”的表現。除了教師在課堂上有效地運用外,也需要引導學生自己動手繪制思維導圖。通過歷史思維導圖與構建時空框架,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清晰的勾畫出一定歷史階段內史事發展與演變示意圖,使得學生根據具體的示意圖將歷史史事置于一定時空條件下進行歸納概括。
在歷史教學中,應正確看待歷史核心素養與時空觀念之間的關系,促使學生可以從宏觀角度去看待歷史發展進程。正確處理歷史時空關系、不斷培養歷史時序觀念與歷史地理觀念,有助于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馬少偉.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歷史教學初探.科教導刊,2017
[2]徐藍.朱漢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