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琴
摘 ?要:小學語文學科作為弘揚我國傳統語言文化的一門學科,在小學基礎教育階段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而語文學科古詩詞的內容不僅蘊含著中國五千年來深淵的文化內容,更對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也有著重要意義。尤其隨著近年來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弘揚和傳承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因此,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也開始注重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傳承。本文將以迎合時代發展特色的角度,探尋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有效傳承古詩詞文化,切實提升小學生對傳統語言文化的探知興趣,有效培養其對傳統語言文化的熱愛之情。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革新;傳統文化;全面發展
一、靈活運用教學媒介,創設靈動課堂情境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首先要做到對學生進行了解和研究,通過對學生進行了解和研究后,我們不難發現部分小學生由于身心尚未發育成熟,因此在對于古詩詞的學習過程中,往往不能深刻清晰地了解古人晦澀的語言和背后耐人探尋的意境。與此同時,小學生的學習驅動力主要來源于興趣和對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如果教師僅憑枯燥乏味的古詩詞講解,往往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效果,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古詩詞傳承過程中靈活運用教學媒介,創設靈動課堂情境。例如,在學習《送孟浩然之廣陵》這一課時,因為以往我們所學到的古詩詞中往往離別詩中都會摻雜著不舍與悲傷,這一首詩句曲調歡快,學生難免會對其意境產生一定的疑問。此時就需要教師通過借助當前新興起的多媒體教學設備作為教學媒介,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播放有關其歷史題材的音頻和視頻,創設靈動課堂情境,積極引導學生在詩歌的閱讀和學習過程中體會和想象揚州之美。在這一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就可以側面的指出,作者在得知朋友即將去到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并且前途大好,既充滿了祝福又充滿了羨慕。在對整個課文背后的事件及整體的釋義進行分析之后,學生對于本首詩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對于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也能夠進行一個深入的體會,在切實提高學生理解能力的同時,有效提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成效。
二、加強教師傳統文化儲備,潛移默化影響學生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模仿能力最強的一個階段,因此在小學語文古詩詞傳承過程中,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的行為舉止。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扮演著傳道授業解惑者的角色,還是學生學習過程中重要的導師和指引者。因此,在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傳承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有豐厚的文化儲備和底蘊,才能夠有效帶領學生探尋和品味古詩詞背后的意境。因此在小學語文古詩詞傳承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一點一滴的行為來影響學生,你自身對于傳統文化的熱情,充分調動學生對于傳統古詩詞文化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正如古人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于小學語文古詩詞的傳承也是一樣,教師應該通過自身充分的文化底蘊,不斷鼓勵和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反復吟誦古詩詞,不斷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底蘊,使學生能夠在朗朗上口、字里行間的誦讀過程中不斷體味和探尋詩詞背后的意境和詩人的心境,使學生始終以教師為標桿努力探尋古詩詞之美。
三、有機結合民間習俗,拓展學生學習眼界
對于小學學生來說,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傳承過程中,往往不能理解其背后的底蘊,此時就需要通過教師對于詩詞與民間習俗進行有機結合、拓展學生的學習眼界?;仡櫺W必背古詩詞,有很多都包含著我國的傳統文化習俗內容,例如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一首詩中,就介紹了重陽節要插茱萸的這一習俗。因此在這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我國傳統文化習俗為切入點,講解我國傳統習俗重陽節登高插茱萸等習俗,在引導學生了解重陽節習俗和風情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在異鄉異土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我國傳統重陽文化有了一個系統的了解,在有效拓展學生學習眼界的過程中深刻體味和了解特定風俗背景下坐作者的心境。這種在小學語文古詩詞傳承過程中,有機結合民間習俗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引導和鼓勵學生主動了解我國傳統文化,更為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傳承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載體。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語文古詩詞的傳承需要從小學開始,要在基礎教育階段就培養學生感知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意識。小學語文教師也應充分發揮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積極引領和鼓勵學生在語文學科學習過程中不斷探尋古詩詞之美,品味我國傳統文化底蘊。
參考文獻:
[1]汪雷.淺談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古詩教學與傳統文化滲透[J].速讀旬刊,2017(5).
[2]袁媛.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滲透[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35).
[3]田寶玉.古詩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傳承[J].才智,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