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櫻樂
摘? 要:葉圣陶先生曾說:“讀與寫的關系密切。善讀必易于達到善寫,善寫必有裨益于善讀。” 此言精辟地道出了閱讀與寫作的的關系,二者就如同一對比翼鳥,不可分割,如影隨形。在教學中,教師應盡力找到二者的結合點,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讀是快樂,寫是幸福。
關鍵詞:閱讀;寫作;整合;拓展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也就是說,在教學中,我們應注重學生的讀與寫,因為閱讀教學與寫作水平是相輔相成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也很有力地見證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為了讓學生愛上閱讀,愛上書寫,我不斷探索、實踐、模仿、創新,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知識鏈接,整合閱讀
學生在自主閱讀過程中,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語言材料。故事性強的內容比較適合學生閱讀,而理論知識性強的內容,學生既不愿意讀,理解起來也較為困難,有時難免會出現囫圇吞棗的現象。例如,小學語文S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以“巾幗英杰”為主題,尤其是學到《香玉劇社號》這篇課文,如果沒有老師對相關歷史片段進行梳理,學生對這個主題的把握往往會只停留在表面,無法形成深刻鮮明的認識。此外,這部分課程資源相對較多,如果讓學生自己去閱讀,他們可能會不知所措,離主題越來越遠。于是,我把相關作品整合在一起,如,《黃繼光》《誰是最可愛的人》《我的戰友邱少云》《上甘嶺》等,利用一節課集中呈現給學生,這就是整合閱讀。這種閱讀方式減少了學生在尋找閱讀素材上的茫然,目標也更為明確,因此大大提高了閱讀效率。
二﹑拓展閱讀,以讀促悟
我堅信語文的味道是讀出來的,而不是講出來的。學生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先習得閱讀方法,然后在閱讀叢書時運用閱讀方法,最后再去閱讀更多書籍,一步步深入,才能養成閱讀習慣,形成閱讀能力。在教學語文S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情暖人間”這一主題時,我整合了《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賦得古原草送別》《窮人》《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永生的眼睛》幾篇文章,采取不同形式的讀來開展教學。(1)學生傾聽老師范讀,感受來自身邊不同人的關愛。(2)在配合默契的師生對讀中,學生對文本內容有進一步的領會。(3)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學生把自己變成故事中的主人公,投入其中,每一個片段都是獨特的體會,理解也會更深入。
三﹑讀寫結合,收獲幸福
教學目標的落實需要環環相扣,其中寫作訓練是落實目標的重要途徑。大多數課堂在讀的環節后都會安排一次小練筆。學生經過充分地讀,寫作欲望被喚醒。當老師出示練筆內容后,學生幾乎稍加思索就能開始寫,短則幾十字,長約幾百字的感悟自然流注筆端。如,在“人間有愛”主題的拓展閱讀課上,我設計了《我想對您說》的小練筆。王含蘊同學以“老師,您是樹根,我們是棵棵幼苗,是您給予我們養分,讓我們能夠在未來繁花滿枝,碩果累累……”開頭,一氣呵成了四個排比段,表達了對老師的敬愛之情。楊博同學有感而發,寫下一首小詩:
老師,您好!
你像一根蠟燭,照亮了別人,燃盡了自己。
老師,你好!
您像一盞航燈,在黑暗中亮起一束光,照亮了我人生的方向。
老師,您好!
您的言語如歌,是我長大后還能哼在心里的曲。
您總說我們是早上七八點鐘的太陽,是要盛開的花朵。
我說:老師,您也是!
您慈愛地笑了笑說:你們正在一天天長大,老師卻要一天天變老了。沒關系,我的老師,當我真的長大,當您真的老去,我想我會輕輕地親吻您的皺紋,就像您曾在陽光下輕撫過我的頭. 我想,我也會緩緩握住您的手,就像您曾在教室里小心翼翼地為我講著課題……
讀著孩子們的文章,欣慰之余,我體會到閱讀與幸福教育之間的緊密聯系。有效地讀,必定能促進高效地寫。讀的過程是收集幸福,寫的過程是展示幸福,從讀到寫,這份幸福源自于不同個體從閱讀中獲得的心靈感動。
漫步在語文教學探索這條路上,我發現,幸福就是—簡單地讀,簡單地學。這樣,學生自然品味到讀書的快樂和寫作的幸福,而教師也會在簡單教學中變得從容、豁達、睿智。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教育部,2016.
[2]張定遠.重讀葉圣陶·走進新課標〔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