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雄雄
摘要:在新時代、新形勢下重提“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是順應國內外形勢的必然結果。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鄉土歷史中的愛國主義教育、鄉土歷史中的名人英雄和優秀傳統文化等資源,進行立德樹人教育,有利于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有利于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歷史核心素養,使在歷史課落實立德樹人不至于成為空談。
關鍵詞:歷史教學;鄉土歷史;立德樹人;策略
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帶來了價值多元化,中國改革的深度推進帶來了更為深刻的社會轉型,教育改革與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凡是不利于實現這個目標的做法都要堅決改過來。”這是順應國內外形勢的必然結果,是對中國教育文化傳統的繼承。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如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進行立德樹人教育?我擬就此談談自己的做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利用鄉土歷史中的愛國主義資源,激發情感。立德樹人
鄉土歷史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中學歷史教學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引入鄉土歷史中的愛國主義資源,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感,進行立德樹人。如在講部編歷史教材“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這一課時,我結合教材內容穿插講述“榜羅鎮會議”“華家嶺阻擊戰”等鄉土歷史,利用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源,使學生形象、直觀地了解這些疊印著紅軍長征足跡和灑滿烈士鮮血的革命遺跡,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情感,提高了愛國主義實效。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問:“紅軍戰勝艱難險阻,走出絕境,創造人間奇跡,靠的是什么?”學生討論并交流,最后教師強調:“靠的就是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為了共產主義事業的崇高理想信念。”這樣的穿插講述在潛移默化中拉近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有效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熱愛黨、熱愛祖國的情感,從而樹立起學生對家鄉、對祖國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利用鄉土歷史中的名人英雄,樹立榜樣,立德樹人
鄉土歷史中的名人英雄有“熟、親、近”的特點,更具有生命力和親和力。如我所在的通渭縣,涌現了無數的英雄才俊,如東漢著名“夫妻詩人”秦嘉、徐淑,明代工部尚書趙榮,開封府知府王瓚,清代“隴右真儒”李南暉,四川按察使牛樹梅,乃至當代大陸首位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楊子恒,中科院院士姚檀棟等,他們或以文垂世,或政績昭彰,或以死報國,或科研名世。這些載入史冊的名字,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觀和價值觀,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體現當代中國精神,是立德樹人的鮮活榜樣。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鄉土名人英雄的事跡,引導學生從小樹立為國為民的遠大志向;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設立“鄉賢文化長廊”,張貼這些鄉土名人英雄的畫像、名句名言,讓學生在知識與道德的海洋中,心靈得到凈化,情操得以熏陶,使這些鄉土名人英雄成為學生積極向上向善的精神動力。
三、利用鄉土歷史中的優秀傳統文化。營造文化氛圍。立德樹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如我所在的通渭縣,地處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交匯地帶,人們歷來重視耕讀,崇尚文化,干百年來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底蘊。通渭古文化遺址眾多,境內有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古建筑、古墓葬和碑刻等;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戲曲、民間工藝(如剪紙)等源遠流長,在隴中文化極具代表性。
特別是習字作畫之風久盛不衰,城鄉村野處處散發出書畫藝術的幽香,其書畫藝術氛圍之濃厚,廣為世人所驚嘆。在歷史教學中對其加以利用,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如在講授“兩漢的科技與文化”時,引入家鄉的木板年畫、剪紙藝術等,既讓學生對家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文化倍感自豪,又豐富了教科書內容,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加深了學生對教科書內容的理解。又如在講“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時,當講到王羲之及“蘭亭序”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王羲之書法藝術的特點是什么?咱們班有沒有臨摹王羲之字帖的學生,能否談談你的感悟?
事實證明,在談自己熟悉的擅長的事物時,學生的感覺是親切的,在活動中的表現是熱烈的,師生之間的交流是活躍的。很多這樣不經意的穿插滲透,使學生對家鄉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新的認識,真切地感受到家鄉文化的特殊魅力和深厚底蘊,使之獲得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是鄉土文化給予的最純粹最有力最深厚的文化自信,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
四、利用鄉土歷史中的歷史文化遺跡,開展社會實踐,立德樹人
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門,進行實際考察、參觀、訪問,讓學生身臨其境般直接觸碰歷史,從“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中真切感受家鄉歷史文化的魅力,對家鄉的愛戀之情油然而生;要求學生在參觀、訪問結束后書寫觀后感、調查報告或小論文等,使學生從豐富的鄉土歷史中汲取知識和養料,實踐“生活即教育、社會即課堂”的理念,使立德樹人教育落實于學生的社會實踐中。
總之,鄉土歷史是中學歷史教學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結合中學歷史教學內容,恰當地引入鄉土歷史,不僅能拓展歷史教學的空間,還能使教材變得更加鮮活而豐滿。而且鄉土歷史是中學生身邊的歷史,對他們來說更具體、更生動、更親切,因而具有更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這有利于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有利于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歷史核心素養,真正使在歷史課落實立德樹人不至于成為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