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文惠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期間,為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會應用多樣化的課程教學方法。直觀演示教學模式的應用,是常見的課程教學策略。結合學生的發展訴求以及數學課程教學要求,教師充分發揮直觀演示教學法的價值,強化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直觀演示教學;策略研究
數學課程具有抽象性、邏輯性的特點,教師在課程教學期間,將直觀演示教學模式有效應用,能保障學生的具象思維應用能力,在一些基礎概念、定理知識講解期間,讓學生有效理解其中的關鍵信息。設定預期教學目標,將直觀演示教學的啟迪作用充分發揮,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效果提升,小學生也能專注于課堂學習階段,數學課程教學質量得到保障,對此筆者將結合實踐開展如下探討。
一、實現學生理解能力與推算能力的培養
深入分析小學數學教材要求,會發現教材關于計算、推理的相關知識諸多,教師讓學生進行運算分析,需要通過實物、圖片的直觀演示形式,讓學生理解數學問題計算過程,強化自己的推理能力。學生在計算過程中不要進行反復的機械操作,應用直觀演示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理解課程基礎知識的前提之下有效掌握計算方法,避免傳統計算教學重視方法忽略算理講解的情形,各個環節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不斷增強,也能有效控制出錯率,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前提之下,保障解題的正確率[1]。
二、教具準備工作是創新思想表達過程
教師應用直觀演示教學方法,了解學校在數學課程教學方面的投入,會發現在教具應用期間,由于教學設施、教學條件相對有限,學生需要自主完成教具的制作。一般情況下學校只提供直尺、三角板等基礎教具。如果教師講解立體幾何知識,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正方體、長方體,在課前教師了解學生情況,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明確教具制作的要點,學生也能積極參與課前準備工作。最終的教具成品,有些學生的規則意識比較強,會直接在家中不用的禮品盒上進行改造,這就是一種創新思想,學生不僅能獲得實踐探究的機會,還能將廢物利用,提升自己的學習效果。在進行教具制作期間,需要將紙張厚度、接縫寬度等進行控制,這些都是后續進行教學講解所不能忽略的環節,教具的尺寸大小合理,應用直觀演示法的效果才能得到保障。
三、明確不同學生的學習訴求
小學數學教師在低年級小學生教育指導期間,會發現學生對具象思維的依賴性較強,越是直觀的知識展現形式,學生就越能理解其中的知識點。高年級學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是畢竟學習基礎以及思維能力存在不足,因此,在數學知識探究期間會存在一定的問題[2]。在不同的教學環節,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能將教學效率顯著提升。教師直接將事物展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通過觸摸、聽說、感受等形式,了解不同階段的學習要求。不同學習訴求的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調整自己的學習節奏。直觀演示法能幫助學生將具象思維、抽象思維結合應用,在思維雙重作用影響下,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能力不斷提升。
教師可以將直觀演示法與講解法有效結合,有側重點地引導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直觀演示法應用期間,學生借助圖像或教具等,將自己的具象思維有效應用。講解法更側重于教學材料、教學工具的應用,讓學生在抽象化的教學模式之中,有發展思維能力的機會,解題期間也能有效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兩者本身有緊密聯系,教師將直觀演示法與講解法有效結合,能避免課程教學活動流于表面,還能給學生提供總結、概括分析的機會。更為直觀的課程教學方法應用,能凸顯教學優勢,保障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四、優化演示操作的基本步驟
教師應用直觀演示教學法期間,需要將演示教學步驟確立,這種演示教學模塊在課程教學期間的影響極為關鍵。小學生學習基礎知識往往是片面且零散的,教師要幫助學生構建數學學習框架,才能給學生拓展學習能力奠定基礎條件,并在直觀演示教學模式應用期間,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習慣或學習方式,應用縱向延伸的教學模式,確定各個環節演示步驟[3]。在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保持良好的互動關系,學生能根據教師的指示,在教學環節體會課程學習的關鍵點。隨后教師讓學生嘗試演示操作,利用教具進行測量、比對分析等,促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得到提升。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直觀演示教學法的優勢足以見得。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將直觀演示法有效應用,能幫助學生強化認知能力,讓學生在觀察分析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對數學基礎概念有基本的認知與理解。因此,教師要明確課程教學要點,優化應用直觀教學法,給學生提供創新探索的機會。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基礎概念,無論是理解教材還是應用教材方面,直觀演示教學法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劍萍,王娜婷.多功能小學數學教學演示板的制作與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9(3):30-31.
[2]劉金英.直觀演示:小學數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教學[J].求知導刊,2019,196(48):31-32.
[3]何武.淺談“演示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運用[J].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1(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