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
【摘 要】本文分析翻轉課堂模式在現代學校教育中應用的必然性,從課前預習、課中操作、課后鞏固三個層面論述翻轉課堂模式的構建及應用,以供高中數學教學參考。
【關鍵詞】高中數學 翻轉課堂 模式構建 應用案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42-0069-02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下文簡稱《數學標準》)明確指出,高中數學要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學的實踐性。高中數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可視為“互聯網+高中數學”模式的具體實踐,而翻轉課堂模式正是眾多實踐途徑之一。廣義上的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強調師生部分職能置換,旨在通過課堂內外時間調整、教師決定權下放、提供微課視頻資源等方式,賦予學生更寬泛的自主性學習空間,以此壓縮有限課堂內用于傳授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時間,實現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結合高中學生實際情況及高中數學學科特性,本文傾向于將翻轉課堂視為傳統課堂的延伸部分而非“徹底顛覆”,將重心放在課前預習與課后鞏固兩種學習活動的完善上,強化課中教學活動的互動力度。這樣既能為傳統課堂組織形式注入新活力,又避免“翻轉”過程中學生脫離教師引導,確保學生主體地位得以突顯、以學定教理念得以落實。
一、翻轉課堂模式在現代學校教育中應用的必然性
結合新課標的核心宗旨,可將現代學校教育改革創新歸納為三個具體方向,分別為學生為主體、自主性學習和以學定教。要使高中數學教育改革創新在這三個方向的齊頭并進,翻轉課堂模式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首先,翻轉課堂是與傳統課堂相對應的教學組織形式,兩者之間雖然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但在實踐層面上存在明顯的對立性差異—— 以主體定位為條件判斷,傳統高中數學課堂中教師為主體,學生大部分的學習行為本質上都是被灌輸,在思想、行動、方法上必須按照教師的安排展開。而在翻轉課堂模式下卻截然不同,教師只負責提供學習方向、學習資源,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為了完成學習任務,學生需要主動地、積極地展開交流,自動去擴展學習資料。在這一過程中會出現疑問,“提問”無論是指向教師還是其他同學,都體現以自我為中心的強烈意向。
其次,翻轉課堂模式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形式。從翻轉課堂的實施手段上分析,它離不開互聯網技術、平臺、設備等支持,學生除了觀看教師提供的微課視頻之外,還可以根據任務單搜索其他學習資料,通過合理安排課下時間達到學習目的,而整個過程教師并不參與、干預。通過一定周期的訓練,學生能夠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掌握合理的方法,而這些都是傳統課堂教學無法實現的。
最后,翻轉課堂模式為以學定教提供了科學依據。事實上,在傳統課堂模式下,教師的教學設計雖然也要依據學生的學習需求,但與學生的互動性較差,僅僅依賴課堂上短暫的交流、詢問,很難全面了解學生的不足,個體所提出的問題也不能代表大多數。而實施翻轉課堂模式,教師可以把學生提出的較為集中的問題匯集起來,轉化成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重點講解內容。
二、翻轉課堂模式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模式構建
本文認為翻轉課堂模式在當前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更適合作為傳統課堂的延伸部分,而非全面的“顛覆”,主要是從翻轉課堂模式構建的可行性角度出發的。一方面,當前我國高中教學并未達到“互聯網+”的高級層次,學生、教師所能夠使用的信息技術設備相對有限,絕大多數課程教學實踐仍采用傳統模式。另一方面,全面顛覆傳統課堂模式、推出翻轉課堂并不符合高中生學習規律。以學習時間作為判斷標準,學生(無論寄宿與否)從早上 7 點到晚上 10 點的絕大多數時間是在課堂中,而翻轉課堂需要在課外空間自主開展,能夠保留給學生查資料、看視頻的時間很少。如果大規模投入應用,勢必會增加學生負擔——尤其考慮到數學之外的其他學科也使用翻轉課堂模式,那么學生所要承擔的自主學習任務是無法想象的。因此,翻轉課堂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模式構建,必須考慮效率因素,尤其在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兩個完全由學生自主進行的階段。
(一)翻轉課堂的“課前預習”構建
要滿足課前預習“掌握基本知識”“暴露普遍問題”“達成共性訴求”的目的,教師需要在課前準備中進行“第一次翻轉”,即將教學設計內容轉化成學生預習內容。
第一,發布教學內容。在翻轉課堂模式下,教師與學生的一部分職能發生了“置換”,在課前預習階段中,主要的置換對象就是教學內容,需要將其翻轉為學習內容。這就意味著,教師需要以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的身份,對原本用于課堂教學的內容進行加工,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同時,獲得進一步擴展學習的框架,由此增加后期課堂教學的知識容量。
第二,提供預習任務。為了確保課前預習的翻轉課堂階段不發生過度偏離,教師需要為學生準備任務單,將預習任務具體化、明細化,可以用思維導圖或問題驅動的形式呈現。相對應的,教師事先要對教情、學情有一個整體把握,任務單的完成難度不可過高或過低,確保學生按照任務單進行預習,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迅速進入主題,節約時間。
第三,制作微課視頻。提供給高中學生作為課前預習的微課視頻包括兩種,一種是圍繞翻轉課堂知識要點的必看視頻,主要結合概念、定理、定律等講解重點、難點、疑點;一種是傳統課堂教學場景再現形式,屬于選看視頻,由于播放時間較長學生可以自主決定觀看方式。此外,還要鼓勵學生自主搜索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學習資料。
第四,設計檢測文本。檢測文本設計的目的,不是為了驗證學生預習效果如何,而是為了匯總預習中出現的問題,在形式上建議采用“電子問卷”,這樣教師可以便捷地歸納出學生在哪一方面存在學習困難。
(二)翻轉課堂的“課中操作”構建
課中操作即翻轉課堂模式的“第二次翻轉”。對比傳統課堂教學不難發現,教師的“教”完全是從主觀角度出發的,即教師認為哪一部分重要就重點講解哪一部分,而學生的差異性則容易被忽略,無法達到分層教學的要求。基于課前預習的“第一次翻轉”,教師能夠精確地掌握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重新調整課程設計,在課堂時間內完成大多數學生共同提出的疑問。具體實施中可采用三個步驟。
第一,問題提出。這一階段中問題提出的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首先教師整理學生在預習中提出的問題,并對問題難度劃分等級,其中一些難度較低、部分學生已經掌握的內容,可以通過小組探討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下解決,這種方式就是生活教育理論中的學生教學生;然后針對一些難度較高的問題,教師進一步展示微課、進行指導,可通過例題的方式進行解答。
第二,問題抽象。將碎片化的問題進行歸納,抽象成教材中的數學知識呈現,在這一過程中構建學生自學與教師教學的銜接,學生的主導地位也暫時讓給教師。
第三,問題檢測。問題解答完畢之后,教師再當堂提出新的問題,指導學生當堂測驗,這一過程再次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
以上三個步驟是不斷循環的,直到所有問題在課中操作中完全得到解決。
(三)翻轉課堂的“課后鞏固”構建
翻轉課堂在課后鞏固部分可以實現“第三次翻轉”,即通過當堂訓練、當堂反思等過程,進入新一輪的當堂拓展,學生重新進入自主學習狀態,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根據當堂經驗進行復習,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根據當堂積累進一步向前學習,由此與下一輪課前預習形成有效銜接。
三、翻轉課堂模式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案例
以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二第四章“直線、圓的位置關系”為例,在 P126 頁“輪船回港”問題的基礎上,制作相關 PPT(或微課視頻)、任務單、測試題等作為學生課前預習的資料。預習階段引導學生思考兩個問題:(1)輪船回港觸礁與否是反映在“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上的;(2)嘗試給出多種解決方法,可通過互聯網與同學、老師探討。這一階段完成第一次翻轉。
進入課堂教學,教師重點針對學生普遍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其中,針對問題(1),部分學生能夠建立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統一形態,正確理解和利用直線、圓的位置關系表達輪船是否觸礁,即當直線與圓之間存在共同點時,說明輪船進入暗礁范圍。因此這一部分的翻轉教學可采用小組探討的形式展開,通過學生教學生的方式解惑。而關于問題(2),則是一個開放性問題,除了教材中提出的直線連接方式,還有哪些規避輪船觸礁的方案。教師可以據此進一步擴展,以教師為主體系統地講解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的相關知識。在這一過程中,相對重要的是將現實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教師可以將問題轉化成如下表述形式:假設存在一個常量 K,直線 l(y=Kx+1)與圓 C(x2+y2+2x-6y+6=0)發生相交、相切、相離三種狀態,則 K 的取值范圍分別是什么。
結合《數學標準》在“基于精準診斷的教學支持系統”闡述,翻轉課堂的應用要結合常規教學模式,即由教師在數學課程開展之前發布學習任務(主要是線上途徑)、供應學習資源(主要是微課視頻形式),學生自行完成課前預習工作。在這一過程中主要達成兩個目的:其一,滿足學生數學學科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學生可采用自身較為青睞的方式去掌握基礎知識,為正式的課堂教學節約傳授時間;其二,實現學生數學學科面臨的共性問題匯集,師生、生生之間借助互聯網渠道可進行溝通和探討,包括在線測試、自我檢驗等形式,把重點、難點、疑點等匯集到教學層面,教師在問題基礎上進行針對性教學,實現教學效率、教學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力寧.淺析翻轉課堂模式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計算機產品與流通,2019(9).
[2]黃啟光.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7).
[3]常 軍.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31).
[4]劉國輝.淺議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實踐[J].學周刊,2019(26).
【作者簡介】李 建(1973— ),男,漢族,籍貫廣西北流,中學一級教師,現就職于玉林北流市第九中學,研究方向為數學教學。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