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瑜

摘?要:學校品德與社會學科組承擔了自治區“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自治區義務教育學校分層教學與評價的實踐研究”,并希望借此機會,全面提高我校綜合組教師的教學教研能力。
轉眼間一學年即將過去,我們課題組理清要求,團結協作,順利而圓滿地完成了課題研究的階段工作。全體課題組成員以新課程的理念為導向,扎實地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動,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分層教學;作業分層評價;學困生;自信心;積極教學評價
一、課題研究問題的提出
分層教學,目前在許多國家被采用。為順應時代發展,積極推動小學品德課程改革,我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把全班學生分成不同層次的幾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教學目標要求,對不同學生完成不同的教學目標進行分層次的評價,人人都能在課堂上享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研究過程
(一)分層了解學生,做到心中有數
為了實施分層教學,首先要整體了解班級學生的情況,班級優等生有哪些,學困生有多少,其他就是中等學生。優等生基礎好,接受能力強,學習興趣濃,成績好;學困生大多數來自單親家庭,或父母工作忙、做生意而無暇顧及孩子,他們沒有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多由爺爺奶奶照顧,或全托管到親戚朋友家,學習基礎薄弱,缺乏自信,學習積極性不高,消極厭學,但自尊心很強,特別希望得到同學和老師的認可。他們還不遵守課堂紀律,甚至有時以頂撞老師來引起注意,滿足自己爭強好勝的虛榮心。中等學生基礎較好,接受能力一般,情緒不夠穩定,學習成績中等,這類學生占班級絕大多數。
(二)分層區別對待,因材施教
課堂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對優等生而言,一節課所學內容可能“吃不飽”,對學困生則是“吃不了”。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學困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等和其他學生相比均有一定的差異。如對于有的提問,學困生只要能判斷對與錯就行了,但優等生不僅要判斷對與錯,還要說出為什么。作業也按必做題和選做題篩選布置,以鞏固不同層次學生的基礎知識,并對學生的作業分層評價。
(三)分層評價,激勵學困生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學生。”評價的標準應該具有多維性,這是對多元智力理論的形象概括。對于行為習慣好的,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回答出難度較大的問題,給予鼓勵,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對于中等生要看到他們的成績,如回答的不完整、不準確,應及時激勵、鼓勵。如他們一旦回答出哲理性強的問題時,要加倍鼓勵,給他們以學習上的信心。對于學困生要善于發現那些優點,使用“放大鏡”尋找學困生身上十分微弱的閃光點,要有意識地為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如上課時,只要他們坐得端正,就給予表揚;回答問題時答對一半也給予肯定,讓他們隨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久而久之,學困生也會燃起自信的火焰,步入優等生的行列
(四)正確認識學生之間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實施分層練習和評價
教師要想在40分鐘的課堂上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就應該承認并接受學生在學習上客觀存在的差異性,針對每一類甚至每一名學生的不同情況,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和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輔導和訓練,再進行分層次的鼓勵性評價。例如:五年級上冊《誠信是金》一課,交流“怎樣做才是誠信的表現”可以從三個層次回答:(1)你在平時是如何做到誠信的;(2)針對好朋友如果不誠信,你會這么做?(3)從當今社會中的一些不誠信行為導致的后果去說說誠信的重要性。
激勵的方式方法很多,現略舉幾個事例:
1.運用延遲性評價,激發創新活力
運用延遲性評價是其中有效的方法之一。所謂延遲性評價,是指當一個問題提出后,學生便會說出許多答案和設想,當然它們的質量有所差異。此時,教師應認真傾聽,不宜過早地對學生的答案作出評價。
2.肯定與否定要恰當
教學評價的肯定功能是能夠發揮積極的影響,但是評價的否定功能可能對道德行為產生消極的方面。因此,教學評價的肯定功能與否定功能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關系。
3.用發展眼光看待學生。
在現時的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評價者(即教師)與被評價者(即學生)之間有一種領導和被領導、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在教學中,我們要用發展眼光看待學生,評價要真實。
(五)分層評價可以為教師和學生在情感領域的溝通提供條件
為客觀評價學生品德行為表現,促進學生自我反思,設計了學生行為評價表,學生完成實踐作業時,要確定評價內容和完成作業的時間,以便對自己的實踐經歷進行回顧和記錄,并作出真實評價。
學生行為評價表:
自信從哪來?我們教師的一個教育行為會改變學生一生對學習的認識,也會讓他建立自信,重新審視自己:“我是可以的!”讓我們用細心和耐心慢慢地等待生命的成長,難道這沒有可能嗎?教育需要讓孩子揚起自信的風帆!
三、學校在實施這一課題過程中得到的幾點收獲
經過近一年的實踐,學校在提高學生思想認識,激發學生思想情感,培養學生道德意志,端正學生道德行為等許多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一,轉化了學困生,促進了優等生,大面積提高了教學質量。根據跟班調查顯示:實施分層教學的班級學困生數量在減少,優等生數量明顯在擴大,班級的成績平均分上升幅度明顯。
第二,融洽了師生感情,提高了教師的業務素質。一年來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和學生,無論在課上還是課下,無論是優等生還是學困生都與教師建立了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學困生同樣受到了教師的關愛,找回了自信。
第三,有利于教學改革的推進,課題的研究及實施,推動了學校教學改革,提高了教學質量,得到了家長的認可,受到了社會的好評,這些都更加堅定了我們推進分層教學實踐的決心和信心。
參考文獻:
《中小學德育》2018年11期.
《教育心理學》王曉明 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