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金峰
[摘 ?要] 初中數學教學的根本目標是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數學思維是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構成,也是學生進行高階數學學習的基礎. 教學中,通過借助開放教學,提升數學思維;借助猜想教學,活躍數學思維;借助體驗教學,激活數學思維這三大策略,能夠讓初中生的數學學習從低效走向高效,從被動轉向主動.
[關鍵詞] 數學思維;培養策略;三借助
數學思維強調的是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借助數學思想方法去解決,該過程通常稱為轉化與化歸的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針對學生需求,制定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目標,并且注重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數學思維培養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第一是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第二是數學想象力的培養,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立足于現實,樹立數學思想方法培養目標,明確教學方向,使得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能夠在不斷的學習中,得到有效發展.
借助體驗教學,激活數學思維
基于“生本課堂”這一理念,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強化學生在課堂上的體驗,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感悟,學生在自主化體驗與感悟的過程中,激活他們的數學思維,從而為高效化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1. 引導觀察體驗,激活數學思維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他們進行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正式教學之前,應該做好課前預習工作,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這樣對學生知識理解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利.
例如,在“認識負數”的教學活動中,一位教師給學生布置了課前觀察任務:讓學生圍繞自己家里的溫度進行測量和觀察,了解溫度的變化. 經自主觀察之后,有學生發現:溫度存在正負之分. 在組織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結合學生的觀察結果,引出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對負數的概念形成初步了解,學生會意識到,冬天溫度很低(有時低于零度). 基于觀察結果,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明確教學方向,幫助學生通過有效的學習,實現能力的發展.
2. 引導操作體驗,激活數學思維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基于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培養目標,設計相應的開放性教學活動,讓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思維得到發揮,以此增強學生的課堂體驗.
例如,在“圓與圓的位置關系”的教學活動中,一位教師利用兩個大小不同的圓,設計了相應的實踐操作環節,即:在黑板上固定一個圓,在外離的位置放一個圓,然后將圓移動的位置固定下來,引導學生自主觀察,分析兩圓位置之間存的關系;隨著兩圓的移動,圓心逐慚靠近,兩圓之間的位置關系是否發生了變化,兩圓之間從沒有交點,到一個交點,再到兩個交點,再到一個交點,最后又沒有交點. 在引導學生觀察結束之后,教師繼續提出問題:“同學們是否發現一個問題,在兩個圓不斷移動的過程中,它們之間的公共點,從無到有,再到無. 其中,沒有公共點的情況出現了兩次,有公共點的情況出現了三次,每次的情況有何區別?”經自主觀察之后,學生發現了其中隱藏的規律,以此形成對圓與圓之間位置和距離關系特征的把握. 之后,教師繼續提出問題:“圓和圓之間的位置關系有何特征,你發現了嗎?”經思考與探索之后,學生給出了答案. 之后,教師對圓和圓的位置關系變化進行直接演示,引導學生歸納總結相關知識點,促使他們形成對“外離、外切、相交、內切”等概念的深入了解. 接著,教師又做出進一步的演示,引導學生圍繞“兩圓之間的距離變化情況”展開分析研究. 為了讓學生對上述演示過程進行全面了解,教師反復演示多次,之后學生發現:兩圓圓心之間的距離,隨著圓的位置移動而不斷發生變化.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得出了如下結論:圓和圓之間的五種位置關系變化,與兩圓圓心之間的距離變化有關. 教師之后繼續圍繞圓和圓之間的關系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探討,讓學生加深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
借助猜想教學,活躍數學思維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清楚地了解:培養學生的猜想思維能力,能夠促進他們學習能力的有效提升. 具體的教學過程,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質疑精神進行有效引導,讓學生將自主性學習思維投入課堂,使得學生的數學思維更加活躍.
1. 引導直觀猜想,活躍數學思維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利用生活化教學手段,讓學生關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但為了引導學生理解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教師需要合理選擇教學方式.
例如,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如何對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進行有效判斷?三角形全等需要滿足什么樣的條件?”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發現:百貨店很多三角形的包裝,大小相同. 于是,有學生認為:可以通過外部觀察的方式,對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進行判斷. 之后,教師繼續提出問題:“你所知道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哪些?為了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需要具備什么樣的條件呢?”學生通過大膽猜想之后提出:“兩邊的夾角相等,另一條邊也相等,那么這兩個三角形就處于全等狀態;根據兩個角度和一個邊的長度,也可以對三角形是否全等進行判斷”. 將生活中實例引入課堂,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數學知識,這種教學效果更佳.
2. 引導歸納猜想,活躍數學思維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注重對有效思維培養方案的設定. 在組織學生進行數學練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需求,把握習題的練習價值,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猜想以此活躍他們的數學思維,從而促進預期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例如,在“歸納演繹推理法”的教學活動中,一位教師向學生提出了問題:“1+3的和等于幾呢?這個數是哪個數的平方呢?”學生很快給出答案. 之后,教師繼續提出問題:“1+3+5的和,是哪個數的平方呢?”學生還是很快給出了答案. 教師繼續問道:“1+3+5+7呢?”學生給出了答案“4”. 之后,學生從中得出了一些規律,當教師繼續提問:“1+3+5+7+9呢?”學生將“5”這個答案脫口而出. 此時,教師結合這些練習題,引導學生展開深入思考,最后加到了2n-1這個奇數,學生經思考之后計算出答案. 同樣的道理,在“1+3+5”這個式子中,3是項數,這些數的和則正好是3的平方,當加到2n-1時,項數為n,結果則是n2. 通過練習,學生把握住了其中隱藏的規律,實現了高效學習.
借助開放教學,提升數學思維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不同習題的有效練習,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把握多種解題方法,讓學生從中尋找高效的解題思路. 開放性教學突破了傳統教學的限制,讓課堂煥然一新,也使得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思維得到尊重,這對于激發學生的解題思路非常有利.
例如,在“多面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選取“正方形”為例展開具體教學,并且提出了下列問題:“正方形的對角線長度始終大于正方形的邊長,倘若以正方形的邊長為直徑,圍繞正方形畫一個半圓,如何求半圓外的面積?”面對這一問題,學生采取的方法是:用扇形面積減去三角形的面積. 這種解題思路比較清晰,但是否存在更加簡便的計算方式呢?此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對開放式課堂的創設,給學生全面講解這道題的解題方法. 事實上,除了學生提出的方法之外,還可以采取其他方法. 如,先圍繞正方形、半圓的面積進行計算,然后利用減法,也能夠得出最終答案. 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思維被有效調動,學習主體地位得到尊重,不僅保障了課堂的活躍性,而且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總而言之,基于目前的教育形勢,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將自身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打造全新的課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培養學生自主觀察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使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得到有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