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兵
摘? 要:新課程的學生觀指出,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所以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從個別出發,幫助每一位學生進步,以促進班級整體體育素養的發展。分層教學法是一種根據學生差異性提出的有效教學方法,本文將闡述分層教學法在小學體育課堂的應用。
關鍵詞:小學體育;分層教學;應用研究
目前,我國提倡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也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方式等方面,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快樂。分層教學法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潛能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并區別對待,這些小組會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和提升。將分層教學法應用在體育教學當中,能夠突出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在進步中找尋體育鍛煉的信心,對于促進全體學生增強身體素質,提高體育運動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從三點介紹分層教學法在小學體育課堂的應用,分別為:根據學生分層制定教學目標、結合個體差異開展教學活動、針對不同層次實施教學評價。
一、根據學生分層制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學生開展一切教學活動的前提,有了目標教師才有教學的方向,學生才有學習的動力。制定體育教學目標,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體育運動以及運動類型對學生進行合理化的安排。在分層教學模式當中,教師會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體育能力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能力較強的一組學生,他們有強健的身體,靈活的反應,制定第一層次的教學目標,在內容上加大難度,使學生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大膽地嘗試,從而取得大的突破。第二層次為能力適中的學生,他們缺乏體育運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但是成績卻不是很糟糕,屬于中等水平。對于第二層次的學生,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注重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使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第三層次為能力較弱且缺乏運動信心的學生,他們在運動時時常保持消極情緒,認為自己做不到,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要通過難度適中的任務,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從而引導他們在自省和成功的體驗中提高體育運動的積極性。
二、結合個體差異開展教學活動
新課程的教學觀指導我們在教學中要更注重人而不是科學。開展體育教學,教師要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策略,使其在自身的承受范圍內更好地訓練。男女在先天特點和后天習慣上具有很大的差異,同年齡的學生,男生要比女生的肺活量和活動量大,這說明教師在安排訓練時,可以向男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男女俯臥撐訓練,男生一分鐘需要做40個,女生做25個。另外,男女身體素質的差異,導致男女對運動的掌握能力不同。比如:有個女生天天練習引體向上,而某男生偶爾練習一次,但是在測試中,某男生依然比女生在一分鐘內做得多。還有,男生的身體柔軟度要低于女生,這在瑜伽活動上,有非常明顯的體現。因此,教師要明確學生個體差異的重要性,合理地通過分層模式,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以確保學生在活動中能夠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享受成功的喜悅。比如:在開展跑步訓練時,教師可以針對全班學生講授跑步的技巧,然后結合學生的性別差異組織跑步活動。即:男女分為兩組,男生組在跑道外側,女生組在跑道內側,兩個組進行比賽,一方面能夠激發男生贏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能夠使男生帶動女生的速度,且縮短女生跑步的距離也相對合理。
三、針對不同層次實施教學評價
有這樣一個案例:某學校某班級在期中考試時,按照學生的成績安排考試座位,有四個女生因為成績不好而坐在了最后一排,她們覺得十分丟臉,于是選擇了集體自殺。這個案例值得教師反思。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只注重學生的成績,而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努力和想要進步的心。所以,對學生展開評價,教師要從個體出發,通過縱向對比,評價學生的學習是否得到了進步。比如:在跳遠體育活動中,學生的身高、爆發力等方面存在差異,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訓練過程、學習能力、生理特點進行評價,對于身高低、學習能力低的小學生要降低評價標準,而對于身高占優勢、爆發力強的學生要高要求。當學習能力較低、身高不占優勢的學生達到評價標準時,要對其進行肯定和鼓勵,當身高占盡優勢、爆發力強的學生僅達到評價標準時,還要激發他們的潛能,這樣能夠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結束語:
分層教學法應用在小學體育課堂中,改變了傳統小學體育課堂的教學模式,教師不再以自我為中心,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明顯得到了提升。此外,通過分層教學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找到了自己的學習目標和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對于促進學生個體的發展以及班級整體的進步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徐雪雷.分層教學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7(45):200.
[2]施燕飛.分層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7(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