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云琴
摘 要:在小學階段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應關注學生閱讀量的增加、閱讀興趣的培養,還應關注其思維品質的培養,讓閱讀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活動。分析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幾點策略,期望為閱讀教學帶來啟發。
關鍵詞:培養策略;思維品質;群文閱讀教學;小學語文
在現階段中,群文閱讀教學的推廣,讓更多教師的閱讀教學理念出現轉變。更多教師期望以文本作引,以群文閱讀為手段,連接課內外閱讀,構建立體、科學的閱讀體系。在群文閱讀中,學生能實現閱讀量的增加、閱讀面的拓展,并提高閱讀興趣。為提高群文閱讀效果,保障學生閱讀思維、閱讀質量的提升,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讓群文閱讀教學法得到逐步優化,營造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環境。
一、思維邏輯性的培養
思維邏輯性要求學生的思維活動能從邏輯規律、邏輯方法出發,遵循邏輯程序進行[1]。而小學生存在思維邏輯性偏弱的問題,如在文本閱讀中,往往無法有條理、有根據地進行自我觀點闡明,無法順利表述個人發現。群文閱讀有著篇目多的特征,學生閱讀思維極易被碎片化,無法對個人想法以邏輯性語言進行表述。教師可給予學生思維支架,向其提供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找到思維路徑,而為改善其表達邏輯性不足的狀況,教師可提供標準化語言范式,例如“首先、其次、最后”等,促使學生能連貫、清晰地表達,鍛煉邏輯思維。
例如在《狐貍分奶酪》《狐假虎威》以及《狐貍養雞》的群文閱讀教學中,上述閱讀文本均為趣味故事,為幫助學生快速理清故事脈絡,并能對故事內容進行邏輯性、條理性的復述,筆者為學生展示了閱讀表格,鼓勵學生將故事主人公、故事開端、故事結尾等內容大致填寫于表格內,再嘗試從表格內容出發進行故事復述。本閱讀表格的展示,讓學生獲得了思維支架,他們從該支架出發,便可清晰梳理故事脈絡,掌握不同故事的起始變化,并能利用邏輯性語言完成故事復述。在該類活動的長期堅持下,班級學生的思維邏輯性均獲得了有效培養,在觀點表達時更有條理。
二、思維敏捷性的培養
群文閱讀的閱讀量偏大,而學生思維敏捷性的不足,使其無法在大量閱讀后,準確獲取所需文本信息,并完成合理思維加工[2]。要培養其思維敏捷性,教師應首先提升學生的閱讀速度,使其能在更多時間內利用掃讀、瀏覽等形式閱讀更多內容。其次,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或閱讀策略,通過閱讀示范、提出閱讀問題等形式,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例如在《朱德的扁擔》《難忘的潑水節》《大禹治水》的群文閱讀教學中,為幫助學生初步掌握文本內容,筆者組織學生以快速瀏覽的方式對上述文本進行快速閱讀。而在學生閱讀前,筆者為其提出“組織語言講述本節主要故事情節、找到人物描寫的優美句子”等閱讀問題,在閱讀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的快速瀏覽能抓住重點,有目標地進行文本閱讀,思維敏捷性得到了提升。而在本次教學后,學生經過自主閱讀、師生探究,基本掌握了群文閱讀的目標。為幫學生鞏固閱讀方法,筆者在《雪孩子》《風》《霧在哪里》的群文閱讀教學中,同樣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并思考閱讀問題,在上次閱讀經驗的支持下,學生能利用敏銳的眼光和思維,發現群文閱讀的重點,甚至獨立找到個別文章的寫作特征和優勢,充分提高了思維能力。
三、思維批判性的培養
小學生的批判意識、批判性思維不足[3]。為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教師應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多多質疑和思考,使其在思考“真的嗎?為什么?還有其他觀點嗎?”等問題中,實現獨立判斷和理性思考,實現思維批判性的激發。另外,群文閱讀的文本具有多樣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比文本寫法、觀點等方面,使其產生個人判斷和思考,而為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教師可組織閱讀討論會,鼓勵學生互相分享閱讀經驗和觀點。
例如在《陶罐和鐵罐》《守株待兔》等群文閱讀教學中,上述寓言故事通過對具體事例的講解,向學生闡明了一定的道理。而文本中主人公的行為思想,是學生理解文章含義、掌握本文人生道理的重要出發點。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其開始文本閱讀前,筆者通過“文章主人公的做法是否正確?他還可以怎么做?本文表現出的道理你是否認同?”等問題的設計,鼓勵學生帶著問題詳細思考和閱讀。以《守株待兔》為例,學生在閱讀中針對主人公的行為提出了不同看法,部分學生反駁了完全批評主人公的言論,認為主人公雖不懂變通,但他對“守株待兔”的堅持,仍是他身上值得他人學習的品質。在學生的交流活動中,他們能從不同角度看待文本、看待他人評價,實現了思維批判性的有效培養。
綜上所述,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有利于其閱讀能力、閱讀質量的增強,教師應善于引導,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和探究分析,使其實現思維品質的提升,進而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蘇怡.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J].新課程(教研版),2019(4):42.
[2]柯秀玉.小學語文教學中群文閱讀教學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中),2017(11):56.
[3]林妙萍.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方法探究[J].考試周刊,2020(38):33-34.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