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廣艷
【摘? 要】我國傳統家庭教育很重視對兒童施行早期教育,提倡及早教育。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的精辟見解。先哲們認為人在幼年時期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強,學習過的知識不易遺忘,因此應及早教育。“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以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p>
【關鍵詞】傳統文化;家庭教育;育兒
在培養子女的行為習慣方面, 提倡以預防壞習慣的產生教育應走在前面。北宋的程頤認為:“蓋人之幼也,智愚未有所立,則當以格言至論日陳于前,盈耳充腹,久之安習,若固有之者。”這段話說了這樣一個道理,人在幼小的時候,還不能辨別是非,應該選擇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格言,天天在他們面前講說,使其耳朵聽的、腦子記的全是這些內容,久而久之子女對這些教誨就習慣了,好像本來就有這些觀念一樣。因此,在日常教育中,作為家長的我們不僅要教會孩子吟誦《三字經》《弟子規》等傳統經典,更要告訴孩子這其中所蘊含的道理,把深奧的道理變成有趣的故事講給孩子聽,并且要善于抓住機會,反復強調,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就應做到及早、及時。說到教育,就不得不提到環境。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民間廣為流傳的“ 孟母擇鄰”的故事,雖然有輕視體力勞動者的一面,但它也說明我國古代父母對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環境的選擇。也正因為孟母善擇友鄰,才導致“及孟子長,學文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之謂孟母善以漸化?!惫湃瞬粌H善于利用好的環境去影響人,使子女在好的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影響的同時,也重視周圍人的思想品德和行為對子女的影響。西周時有人提倡小孩“與善人居”,而不與惡人交往??梢姙榱私逃米优湃颂岢幸庾R地創造一個和諧、良好、優美的環境,為子女提供一些正面人物作為學習的榜樣。
在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生活的時間較長,對子女影響最大的是父母的言行舉止。故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像孟子所說的那樣“言必信,行必果”,不能欺騙。韓非子用曾子殺豬的故事說明了這個簡單的道理,父母不應欺騙子女,因為子女年幼無知,模仿力強,判斷力差,容易模仿成人,假話說多了,容易養成欺詐的習慣,長大以后很難進行糾正。因此,在孩子面前我從不輕易許諾,一旦許諾,就絕不食言。記得有一次,我答應孩子下班去接他,單位臨時有事走不開,但想到要給孩子做個好榜樣,我跟領導告了個短假,接完孩子又回去忙單位的事情。自己做到了言出必行,才能有資格嚴格要求孩子,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人類最偉大最生動的一種情感體驗,它發生在每一個家庭中。父母的愛是子女健康成長的首要條件,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礎。然而愛子女也是有學問、有講究的, 并不是怎樣愛都有積極作用,要使父母對子女的愛起積極作用,就必須對子女施以正確的愛。 那么,怎樣愛子女才是合理正確的呢?寬嚴相濟,愛與教結合。古人對子女,既提倡嚴格管教,又提倡熱愛孩子,把愛子和教子結合起來。如果把孩子的壞習慣歸于孩子身上而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是家庭教育中本末倒置的現象。這種父母不但沒有教育好子女,還往子女身上推責任。而為了使子女健康成長,孩子幼時必須嚴格教育,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要給予適當的關心和愛,講究教育的方式方法。
以上只是我在育兒方面的一些淺顯認識,家庭教育任重道遠,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會不斷地汲取傳統文化教育中的精髓,將其運用到對孩子的日常教育中。
參考文獻:
[1]單海蕊,羅曉婉,湯文迪,白世國.家庭教育方式對大學生傳統文化“八維”認知的影響[J].才智,2018(7).
[2]任巧梅.淺談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J].新校園(閱讀),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