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開慧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各科教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小學語文教學也不例外。語文教師們在不斷的探索中積極改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水平,其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語文課堂。而高效課堂是以學生作為教學主體,讓學生通過不斷地思考和積極參與來提升教學的質量。本文將探討成才視野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成才視野;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方法策略
引言:
語文,不僅對每個人而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在所有教育學科中也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語文的教授內容是母語,這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小學階段無疑是語文教學的最重要的時期,學生在這個階段必須掌握最基本的語文知識,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才能繼續進行對其他科目的學習。因此,語文教學組擔負著巨大的責任,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已經不適合新時代的小學生。而如何打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枷鎖,尋求能夠提高語文教學課堂的質量與效率,讓學生在學習中快樂,在快樂中成才的方法,成為語文教師面臨的首要問題。在此背景下,構建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成為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本文就針對如何在小學語文中構建高效課堂做出了分析。
一、在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設計恰當的教學方式
對于小學教育而言,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四十分鐘的教學時間,讓學生最大程度地在這四十分鐘中掌握盡可能多的知識。因此,教師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尋找恰到好處的教學方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將課堂的質量和效率提升到極致。而正確的教學方法并不是讓教師對每一個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策略,而是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在講解不同類型的課文時靈活變通,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也是師生交流感情的過程,這個過程中也有一個標準,教師要做的便是尋找這個標準,從而產生不錯的課堂教學效果。
由于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教師的教學風格不可能永不改變,所以這兩個因素對合適的教學方式沒有直接的影響。選擇教學方式,主要還是取決于課文的類型。例如,在詩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讓學生通過學習體悟詩歌中的意境,感受詩歌的押韻美;在散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讓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而在記敘文的講解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寫作的邏輯,并且通過課文積累字詞,為之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在教學中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讓內容更為具體
由于年齡尚小,小學生還沒有自我判斷能力,所以一般而言,他們都會以自己是否喜歡來進行判斷。當遇到自己喜歡的內容時,他們就會靜下心來認真聽講。作為小學的語文老師,除了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以引導者的身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教師不能只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還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三、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加強師生互動
教師應該明確,學生不僅是教學對象,而且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握機會,利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可以在學習中感受到快樂,在快樂中主動學習。為了能夠更加高效地進行課堂教學,教師應當設計有吸引力的教學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愿意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為此,教師要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從而實現課上課后雙向交流。通過構建良好的課堂氛圍,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知識的魅力,拉近與教師之間的距離。
例如,在學習一年級課文《小蝌蚪找媽媽》的時候,這篇課文主要講了小蝌蚪剛出生的時候沒有見到自己的媽媽,所以開始了自己的找媽媽歷程,期間,它遇到了許多動物,都以為是自己的媽媽,然后通過一次次錯誤的經歷最終找到自己的媽媽。全文都是以對話的形式寫這個歷程,為了提高教學效率、讓每一個孩子都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教師可以開展角色扮演的活動,由學生扮演一路找媽媽的小蝌蚪以及其它角色,如烏龜、青蛙等等,然后老師扮演旁白,這不僅能夠提高課堂趣味性、使每一個人都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而提高課堂效率,還能促進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促進兩者的情感,是課堂活動的開展更加順利。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的教育事業正在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小學語文課堂也會因為新課程改革變得更加生動和高效。為了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讓學生愛上語文學習,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成為語文教育者必須面對的問題。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不能只是一個口號,必須要付諸實踐,進行長期的努力探索。教師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正確的教學模式,通過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讓學生快速掌握教材內容。同時也要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和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發揮教師的優勢,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促進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蔡志鵬.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J].黑河教育,2019(12):63-64.
[2]王勇忠.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48):157-158.
[3]陳中惠.成才視野下小學語文語境式詞語教學探索[J].成才之路,2016(2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