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凌霞

[摘? 要] 數學是高中課程體系中的一門十分重要的課程,“學為中心”理念下,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是重要的教學目標. 基于此背景,文章對“核心素養”下高中數學教學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借助問題導學,引導深入思考;優化教學評價,培養學習自信的策略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 高中數學;核心素養;教學例析
如何能夠在核心素養的引領下,對數學課堂教學展開科學合理的設計,是每一個數學教師的重要職責. 隨著新課改進程地日漸深入,高中數學教學中,需要教師對學生形成有效引領,促使其發展邏輯思維,而且要改變傳統的直接灌輸的教學模式,將教學重心轉移至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一層面,全面激活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積極表現,只有這樣才能夠與素質教學的理念以及要求相吻合.
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在核心素養理念下,如果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灌輸模式,就很難實現高效的學習效能.教師需要根據新課標的相關要求,積極引入情境教學法,進而以此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有助于強化數學學力,保障課堂教學效能.
1.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高中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存在緊密的關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將其與現實生活結合,以此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融入真實的情境中,針對生活中的事物展開深入思考和分析. 這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深化理解生活中的知識點,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擁有穩步扎實的數學根基.
例如,在教學“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和直觀圖”時,可以將生活中常見的正方體或長方體紙盒帶入教室,也可以帶一些圓柱體,這樣在講解幾何體結構特征的過程中,便有了實物作為有力支撐. 在教學的過程中,同時帶領學生對這些實物展開全方位觀察,并鼓勵學生完成對直觀圖以及三視圖的繪制,這樣,不僅能夠調動學生思維,提升觀察能力,也能夠使學生深刻牢記直觀圖和三視圖的特征. 可見,生活化情境的創設,能夠促使學生主動鏈接現實生活,易于其理解枯燥的數學知識,掌握其生活化特點.
2. 創設懸念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基于教學實踐可以發現,很多學生對帶有懸念的問題非常感興趣. 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創設懸念情境,全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能夠自主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促進數學思維向縱深拓展,培養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學“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時,可以先呈現公式,之后創設問題情境:如何推導誘導公式?怎樣才能夠對不同的誘導公式進行準確區分?實際運用過程中,怎樣充分利用誘導公式?這種充滿懸念的問題,能夠促使學生積極探究問題. 同時,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促使其保持思維的敏銳與活躍,對誘導公式形成更深層面的理解,有助于提高理解能力. 可見,合理情境的創設在其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借助問題導學,引導深入思考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采取問題導學方式對于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具有重要的作用. 問題引領下,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會進行深入的數學思考,以此激活他們的數學思維.
1. 借助“提問式”教學,引導深度思考
在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都不能保證時時刻刻集中注意,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時適度穿插一些問題,一方面是為了把握學生的聽講情況,調整學習狀態;另一方面也是對自身教學活動的及時調整. 這種提問環節的設置既能夠成功聚焦學生注意,也能夠聚焦某個課堂教學重點,促使學生展開深度思考.
例如,在教學“隨機抽樣”時,可以先由學生展開自主學習,初步了解本課所學,之后再進行課堂教學. 因為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在面對教師的提問時,必然經過一定的思考,深思熟慮后才會作答. 經過這一過程,教師能較為準確地把握學生當時的認知及思維狀態.
2. 借助“問題鏈式”導學,引導深度思考
“問題鏈”的基礎在于已知問題,并對其中的條件做出適當改變,由此得到一部分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的問題.推廣問題鏈的設計必須遵循如下原則:由特殊向一般推進. “問題鏈”的設計有助于思維向縱深發展,有助于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歸納能力,能促使學生深入透徹地把握命題的內涵和外延,能從中提煉出新的數學方法,強化知識的應用能力.
例如,給定等差數列{an},若an=m,am=n(m≠n),則am+n=0. 基于此,可設計如下問題鏈:①設等差數列的前n項之和為Sn,假如滿足如下條件Sn=m,Sm=n(m≠n),如何求證Sm+n=-(m+n)?②如果滿足以下條件Sn=Sm(m≠n),如何求證Sm+n=0?③假如滿足如下條件Sn=m2,Sm=n2(m≠n),如何求證Sm+n=-(m+n)2. 這種問題拓展方式可以使學生透過特殊的性質,發現潛藏在其背后的普遍規律,能夠使學生對知識產生更深層面的認知,準確把握問題本質.
優化教學評價,培養學習自信
伴隨著新課改進程地逐步深入,高中數學教學實踐中還應當特別關注針對原有評價模式的創新. 具體的評價不能只關注任務的實際完成情況,還應針對現階段的教學問題展開優化整合,應立足于學生的視角,注重多元能力的同步發展,還要積極推動新課程地持續完善及更新,更要選擇與現階段教育實踐以及學情相匹配的多元化評價模式.
1. 基于學生差異,開展肯定評價
在進入高中之后,教育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及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還要能夠為日后的職業發展奠定扎實穩固的根基,為終生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對于一線數學教師而言,應當立足于教學實踐,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更要客觀對待這種差異. 不同類型的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會呈現出不同的學習狀態,所以針對學生的評價也應當呈現出典型的差異性:如果是學力不足、成績較差的學生,應更多地選擇激勵性的語言給予鼓勵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意識到自身的優點,幫助其樹立自信;如果是成績中等的學生,也要以激勵性評價為主,但同時也要委婉地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指明努力的方向;如果是成績優秀的學生,應當將競爭性和激勵性語言相互結合,這樣才能夠鼓勵學生突破自我,得到更大的進步. 實際評價的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體會到來自教師的關注和尊重,由此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2. 基于學生學情,開展全面評價
立足于學生視角而展開的課堂教學評價,必須深入學生這一群體中,進而才能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在當前的高中數學課堂中,新課程教學理念在其中的全面滲透必然會對教學成效產生積極且深遠的影響. 這意味著,教師需要對當下的教學模式展開積極調整,同時,也應當注意其與學情以及學習過程相適應,進而才能緊隨教學進度,滿足教學要求,才真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學力.
例如,在教學“三角函數”的過程中,應當將重點聚焦于對三角函數知識的適度拓展,而和差化積公式等相關內容則選擇略講的方式. 針對重點內容的教學,不僅有助于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還能夠使學生在拓展的過程中自主發現問題,并且針對這些問題展開具備一定深度的探究.
總之,進入高中階段之后,教師需要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展開全面的優化設計,不僅要以教材和學情為基礎,還要結合一部分具有針對性以及創新性的教學舉措,盡可能地幫助學生深化學習體驗,深入理解數學知識,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