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實現角色轉換,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精心創設教學情境。通過漫畫賞析、時事感悟、圖像展示、音樂渲染、以疑激思等多種方法,營造課堂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更好地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不斷豐富生活經驗和情感,巧妙培育學科素養。
關鍵詞:創設情境;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
隨著課改的深入推進,活動、探究等教學方式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青睞。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要根據學科任務需要創設適切的教學情境,通過漫畫賞析、時事感悟、圖像展示、音樂渲染、以疑激思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最終實現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學有所獲的目標,培育學科核心素養。初中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綜合性課程,她程強調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思想實際,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有意識地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體驗,在情境中思考探究,不斷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設情境推進教學是一種將教學內容和具體生活情境相融合,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形式,能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把握教材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導向,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以情動人,以境促思,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創境激趣,引發學習
作為一門概念性知識居多的學科,道德與法治課要擺脫枯燥無味的境地,必須創設情境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教學中,可以用朗讀、故事等形式,或導入新課,或引發思考,一方面將學習內容融入情境中,創設寬松的教學環境,明確本課的學習主題;另一方面可以把學生分散的注意力及時轉移到本堂課的學習中,提高學習效率。
1.朗讀入境,變“聽講”為“參與”
朗讀是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情境的簡單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文化與文化自信》時,筆者先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在外國人心中,她是茶葉,……;在中國人心中,她是盤古,……”通過富有思想的內容和詩意的語言創設一個文化性情境,幫助學生增強感性認識,為下一步的教學奠定良好的認知和情感基礎。同時,通過這種參與式的朗讀,也可以讓學生從單一的聽講中擺脫出來,進而生成積極的學習人格。事實上,過分的依靠聽講容易引起學生的依賴性和被動性,而通過主動參與閱讀就可以將學生從以往課堂上靜止、被動的聽講模式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在朗讀中盡情享受參與式學習的意涵,感受學習的整體性,引導學生生成“我參與,我快樂”的觀念。教師可以精心挑選合適的朗讀內容,比如七年級可以通過繪本朗讀,八年級下的憲法文本,九年級的經典文化等,朗讀情境中的內容既要蘊含一定的人文底蘊,也要結合教材內容,以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促成道德與法治課堂的人文性和知識性的統一,進而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文化自信。
2.故事入境,變“單調”為“有味”
人存在的意義在于溝通,知識是個體主動建構的,所以要引導學生在主動參與整個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師生溝通建構知識的意義。教師和學生之間在課堂上的交流就是一種溝通。溝通的前提是雙方都可以理解對方的語言,所以通過富有生活味和哲理性的故事來進行教學就是一種恰當有效的教學溝通方式。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恰當引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寓言、典故、傳說等,能較好地啟發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共鳴,在享受優秀文化熏陶的同時觸發深入學習的動機。例如教學《孝敬父母》時,筆者講述“黃香溫席”的典故“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以故事作為新知識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在生動的故事中領會新知識,啟發學生認識到盡孝在當下,我們要從小事做起,表達孝敬之心。故事走進課堂,也走進學生的心靈,以趣味性、情境性思考替代單一的文本式學習,讓原本單調的課堂更有意思,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責任擔當的培育目標。
二、呈境啟思,豐富內涵
當前,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也為道德與法治課堂注入了豐富的資源和生動形象的材料,提供了更加活潑的知識學習載體。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構利于學生理解的圖式,創設知識的背景情境,可以引導學生融入課堂思考過程。教師借助相關教學媒介技術,更直觀、更生動地創設教學情境,學生通過欣賞、描述,耳濡目染,情不自禁地走進課堂所描述的情境。
例如,在《文化與文化自信》教學中,筆者呈現了承載中華文化的服飾、飲食、建筑等圖片,結合視頻“我們的自信‘文化篇——中華之魂’”,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配以柔和舒緩的音樂,讓學生從感官上體驗中華文化的魅力與博大,引導他們眼觀文字,耳聽音樂,腦現圖畫,描述再現,獲得賞心悅目的歡愉,從而興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喜愛、向往,激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課堂在學生整體感知知識的基礎上,筆者讓他們根據視頻描述:視頻中展現了哪些中華傳統文化元素?這些人物身上蘊含著什么精神品質?進而引導學生闡述知識點:我們的文化自信來自哪里?為什么要堅定文化自信?這些情境素材及活動為學生提供了思維的平臺,根據情境提出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豐富教學內涵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黑格爾說:“藝術的真正職責就在于幫助人認識到心靈的最高旨趣,但是不是每一個藝術形式都可以表現和體現這些旨趣,都可以把這些旨趣先吸收進來再表現出去。”[1]教學是一種藝術,要有多種課堂呈現形式,特別是要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不同教學形式中學習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智慧,進而培養學科素養。
三、問境促辯,提升認知
學生是自己的知識觀點的建構者,他們的思維發展是一個自主的思維發展過程。學生是學習活動中的主體,知識的意義要由學生自己建構起來,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英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可以通過認知驅力激發學生求知的渴望、掌握知識以及解決問題。這個探索求知過程存在于課堂問題之中,存在于學生的自主探究之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以問題為導向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科學精神是一種積極的思維和積極的智力,是一種能解決問題的思維和智力,而這種思維和積極的智力,是在問題情境中產生的,所以恰當的設置問題是課堂教學培養科學精神、引導學會學習的重要途徑。
問題情境的創設有利于學生處于一種探索未知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根據情境展開思考,進而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種“生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生成問題”的動態學習循環中,學生由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轉變,實現了課堂學習的螺旋式上升,學生獲得知識積累和情感體驗。在問題情境教學中,課堂上創設的問題是關鍵,因此提出的問題要基于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基礎,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服務。情境是問題的起點,問題是情境的延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道德與法治中的問題,把思維引向深入,同時促進情感升華,進而達成全面教學目標。
例如,在《親情之愛》教學中,筆者在課堂適當的環節播放視頻“天亮了”和歌曲“常回家看看”,創設扣人心扉的場景,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在課堂“景”與“情”融為一體的時候,筆者因勢利導,展示環環相扣的幾個問題:(1)你了解你的父母嗎?(2)父母為我們做了什么?(3)我能為父母做些什么?(4)怎樣孝敬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5)有些不孝順父母的人認為“他人或社會無權干涉他在孝順問題上的做法,因為別人的指責是對他們自由的一種侵犯”,你認同這種說法?問題拋出去后,學生的話匣子就打開了,學習興趣、求知欲完全被問題激發和調動了,學生的認知隨著討論的深入而逐漸形成,在此過程中孝敬父母的情感也得到鞏固。學生回想著自己與父母相處的點滴,感受著父母默默無聞的付出,關心、體貼父母,孝敬父母的情感自然得到升華。同時經過課堂討論,學生從反向論證不孝順父母對個人和社會影響開始,到孝順對個人和社會的價值結束,一步一步在解決問題中形成了關于孝順的共識答案。通過問題情境設置、討論、解答,學生自然就會經歷思維過程,“從開始的迷惘、不安、混亂的狀態到結束時的清晰、統一、確定的狀態。”[2]這種討論、質疑、消除疑惑、最后才生成答案的辨析式學習過程實質上就是在培養科學精神,學生學會理性思維,學會批判質疑,實現價值引領,實現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目標。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課創設適切情境進行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范式,促成了課堂上師生的有效思維溝通,正因為有了溝通,才有了有真正的教育。教師應結合學科任務和學情創設特定的情境,在課堂情境中引導學生開展對話、討論、探究,鼓勵學生深入情境自主質疑,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等學科核心素養,最終實現學科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德】黑格爾.美學[M].商務印書館.1979
[2]【德】斯通普夫.西方哲學史[M].新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
[3]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4]王如新,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
[5]王有鵬,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內涵及注意之點[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02):104—106.
作者簡介:邱伊菲,中學政治,中學一級教師;作者單位:廈門海滄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