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正清
摘 要:基于現代中學教育時期,化學學科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其在對學生化學能力與知識水平的培養方面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基于中學化學學科來講,中考對學生提出熟練掌握所學知識的要求,并在解決一些問題時合理運用到學過的知識,這作為應付中考的基礎。作為中學化學學科的施教者,需要將更多化學知識為學生講述,并對學生學習知識中進行引導的同時,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本文重點對中學化學教育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相關策略進行試論,旨在保障中學生核心素養的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中學生;化學教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教育無非就是將所有學過的知識全部遺忘后剩余的東西”。遺忘的東西是指學過的知識與內容,而剩下的即為核心素養。核心素養作為近年來提出的一種概念,其對具有大量理論方面的支撐,但在實際教學中,仍處在不斷摸索及嘗試階段。所以如何在實踐教學中,將核心素養內容有效融入成為擺在廣大施教者面前的一大難題,本文按照相關教學經驗,探析如何在不會對目前中學化學學科教育質量產生影響的基礎下,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作為化學教學中加以重視的熱點課題。
一、中學化學教學中加強重視科學倫理教育
科學倫理指的是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必須承擔的責任,不會因個人私利對人類健康造成損害,在核心素養中這一點正是重要體現,科學早已不再是純粹為了對自然奧秘的探索,其成為滿足社會政治與經濟所需的工具,直接服務于科學研究的組織人與贊助人。例如,化學課堂上老師在對《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這一知識點的講解中,以日本發生的“水俁病”為例,將此病公害的產生原因告訴學生:日本某企業在進行乙醛與氯乙烯的生產中,在水俁灣中排放了含有甲基汞成分的污水,由于人們誤食了被污染后水中的魚類、貝殼等出現中毒現象,三年造成的死亡人數為四十多例。學生聽到老師這樣說后一片唏噓。通過這些案例,向學生表明元素和人體健康之間的聯系,讓學生轉變對于元素的認知為具體抽象,這樣才能讓學生深刻認知本節課程。同時在前期鋪墊知識的過程中,通過科學倫理來教育學生,讓學生對大自然、生命及環境等給予尊重,構建明確地社會價值觀,從而為社會提供更好地化學服務。
二、充分挖掘化學知識中的“美”
化學學科的潛在內涵豐富,在實際授課中,將化學學科中的“美”充分挖掘并加以展示,不僅能為化學賜予豐富的生命,并且還能為學生的內在思維增添光芒。若我們能將枯燥的書本知識以優美生動的形式為學生展示,讓學生的美感、觸感、感官等綜合方面得到高質量知識,其結果很與可能會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參與興趣更加濃烈。通過教學課件能夠將化學演變過程形象化的演示;通過自愛課堂上做實驗,驗證課本上的知識理論,這些皆是化學知識美的所在,也是化學學科的獨特魅力。例如,老師在課堂上對《化學讓世界變得更絢麗多彩》知識的講述中,就會借鑒多媒體課件將制作“鳳舞九天”顏色的美以及趣味性實驗視頻播放給學生看,使學生感知化學學科的美。在講述使用酒精燈時,將女學生在吃燒烤時被燙傷的視頻為學生播放,使他們感知化學之美所造成的危害,以此就算不提倡使用酒精燈,學生在操作實驗時也會對操作規范特殊注意。此外,化學學科語言方面的美也會使學生的愛國精神得到激發。再如,中國古代四種大發明之一火藥,其作為中國古代人通過化學知識進行的創造發明,早于歐美國家幾百年之久,如今各類核爆炸、武器等都是研發火藥的基礎上形成的,通過這樣的語言,可以形成很大的吸引力,從而激發學生濃烈的求知欲望與民族自豪感。
三、轉變滿堂灌授課模式為滿堂問的教學模式
化學學科的教師按照課本內容實現問題情境的創設,這樣才能將學生方面的積極性調動出來,并對此種問題情境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采用目前已經掌握的化學知識處理問題,并從中實現新型知識學習的引申,所以為了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并對其合作能力與化學思維的有效培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注意按照創設化學教材內容和實際生活貼近的問題情境,所提出的問題必須具備1min候答的時間,盡可能的規避對不對、是不是、書上已有的答案等低效提問,鼓勵學生總結或組織語言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例如,在對《分子與原子》知識的講解中,將分子運動為學生解說,還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酒香不怕巷子深?濕衣服在何種狀況下能夠快速干?”學生帶著此類問題,即可自發介入課堂上的探究環節之中,并通過已經學過的知識點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再如,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碘、鋅這兩類化學元素的同時,可以對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何某些人容易身患侏儒癥及其甲狀腺病癥呢?”使學生利用目前學過的知識對這些情況加以解釋,給予學生獨立推理及獨立思考的空間,然后讓學生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習新型知識。這樣既能讓學生通過學習對碘、鋅、鈣的構成結構等相關知識,明確缺鈣容易造成的骨質疏松,而缺鋅有可能造成的侏儒癥,缺碘可能患有甲狀腺病癥,并且還能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和推理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教師不可以做那個唯一的投籃人,需要在學生的自我感覺無疑時形成新的疑問,從而使學生感覺到豁然開朗。
四、通過化學實驗的探究方法開展教學
基于目前中學化學學科教學而言,大部分教師都會為了使學生應付考試,使學生對教材中化學公式以及化學重點反應死記硬背,完全忽視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其主觀性,使原先充滿趣味性的化學實驗課程淪為單調的灌輸課程。為了對中學學生化學知識學習興趣的強化培養,并實現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提高,可在實際教學中多做一些相關的小實驗。在對化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牽涉到大量化學反應,并且具有很多知識點,學生在記住化學知識時很容易出現混亂不清的情況。例如,對“氧氣性質”的學習中,學生對此種隨時都能接受到的但無法看清的氣體非常好奇,如果老師僅以口頭形式進行講解,勢必會讓學生無法對其的助燃性加深理解,這時老師就只需在課堂上講預先備好的氧氣瓶拿出來,請一位學生上臺講帶有火星的木條插入集氣瓶當中,使學生直觀地反應情況,并對氧氣助燃性深入掌握,輔助學生對知識點印象更加深刻。同時還能在實驗中促進學生親手操作技能及其獨立思考能力的有效提高,從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再例如,在對空氣中燃燒鎂的介紹中,耀眼奪目的火花定會激發學生想象,并對學生的思考神經進行刺激,從而對這一知識點進行自動應用,聯想到有些煙花與照明彈中具有鎂粉含量,就會使用鎂在空氣當中燃燒可以發出的耀眼白光性質,進而加深印象,在對物質燃燒條件進行白磷燃燒實驗的講解中,有些學生會聯想到起燃燒的產物會對人體呼吸道產生刺激,對患者的健康產生危害,他們提出白磷在燃燒時,快速在其上方罩上一個小型燒杯,這樣既可規避空氣中散播大量白煙,老師聽到之后立即根據學生的方法實施改進,獲得了良好地效果,此種實驗探究,對學生養成良好地創新意識及環保意識非常有利。此種實驗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學生在實驗課程中積極思考,啟迪學生的大腦,并打開學生的智慧大門。使學生通過親自體驗,在實驗流程中積極參與,教師圍繞學生豐富感情、活躍思維、求知欲望、廣泛興趣等特征,指導學生在其中積極參與,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并對學習興趣積極感知。
結束語:總而言之,為促進化學教育中滿足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目標,教師在實際的教學流程中,需要對科學倫理教育加強重視,因為科學能使人感覺深刻,倫理會使人感到莊重,讓學生可在學習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同時教師還要通過對化學知識中“美”的挖掘,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激發,使其在學習化學知識中形成特殊的化學思維,感知化學知識中的美,在此狀況下,通過轉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為滿堂問及其實驗探究模式來教育學生,在實際學習中對學生親手操作、主動思考能力的強化培養,并采用此類思維模式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地解決,從而對提高中學化學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效果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沈翔.淺談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J].中學教學參考,2016,000(029):94-95.
[2]梁宗惠.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策略初探[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9,000(008):20.
[3]劉麗瓊.淺論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讀天下(綜合),2019(25):0109-0109.
[4]于振俠.中職化學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美術),2019,000(004):147,149.